(一)教学设计的过程: 1.教学对象:具体分析所选班的学生的基础、学习情况,及学生对本次课的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这次课学生可以在哪些方面得到提高。 2.教材分析:分析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对内容进行分层,哪些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是学生容易掌握,哪些内容较深,与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有哪些差距,学习的内容对学生有哪些实际的帮助。 3.教学目标:根据该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材的要求具体分析,设定本次课的教学目标,重点要突出技能目标(目标要实际、具体)。 4.教学重点、难点:突破教材,来确定学生在学习本次课时的重、难点知识点。 5.教学思路:为实现教学目标的而选择何种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能达到的预期教学效果。 6.教学策略:能充分体现本次课的教学思路,在课堂教学中所采取的具体做法;对教学过程能有一定预测,并如何调控。 7.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相符,充分体现师生互动,及教师的主导作用 1.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当成语言知识的积极使用者。 2.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共同管理能力。 3.教师要重视培训学生的学习策略。 4.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5.尽量用学生学过的语言进行教学。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主要表现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被动接受的“要我学”转化为主动进取的“我要学”,最终走上自我教育的“我会学”的路子。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因教师的指导而发挥更好的积极性作用,学习上不走弯路;从教师方面说,可以教学相长,不断进步。 |
|
来自: 专升本2王鸿慧 > 《6.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