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平时吃的都是高粱米,玉米面,红薯干粉等,吃白面很少,所以小孩就是刚刚过年,又盼过年。 过年吃好的是从腊月二十五开始,农村的风俗是磨豆腐。记得中午的时候,家里就是喝老豆腐脑,炒豆腐菜,着实让你过一把豆腐瘾。 到了二十六,就是蒸馒头。那时候的馒头分为里外白和包皮馒头两种。里外白用的是全部的白面,是用来招待客人和串亲戚带的。而包皮馒头是外面白面,里边玉米面的馒头。这些馒头才是家里人吃的。 记得那一年的腊月二十六,我妈蒸了一大锅里外白馒头,中午管饱。我们孩子一个一个的吃的挺欢,可是父亲却拿了一个馒头,一个窝窝头去街外头吃了。有人问父亲说为啥拿两样干粮?父亲咬了一口馒头,又咬了一口窝头回答说:馒头当菜,窝窝头当干粮呢。 到了小年下,也就是大年三十,家家户户包饺子。中午吃饺子,晚上则是饺子里下面。用老百姓的话说,饺子是元宝,面条是线。银线穿元宝,越过越骜。 当然,吃饺子时,人们不忘整两口。供销社买的老烧散酒,就着饺子吃。这也被称之为就饺子喝酒,越过越有。 大年初一拜完年,早晨炒菜吃饺子,中午熬大锅菜,吃馒头。晚上则是喝米汤,吃馒头了。 馒头水饺断断续续的吃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开始蒸粘灯。有圆灯,鸡灯,鱼灯。那个时候点灯也有规矩。婆婆点灯媳妇散,一年能打七八石儿,媳妇点灯婆婆散,一亩能打两三石儿。此时,粘灯就被摆放在房间里的各个角落里,并且把鱼灯放在水缸里,把鸡灯放在粮仓边。把整个家照得灯火通明。 十五吃的当然就是与粘有关的粘糕了。 到了正月十六,早起把点过的粘灯腾一下,然后就着菜吃。那味道,又香又甜又粘,简直好吃的不得了。 过了十六,直到正月二十五,又过苍官节。家家户户又开始蒸布袋。外面白面,里边包的玉米或小米面粉。做成布袋的形状,一端还月面条扎着,中午就吃这个东西。但这不能叫吃布袋,而是叫扛布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