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昌:天姥山下千古诗词名篇回响 古村调腔美味年糕乡愁味道

 风吟楼 2019-05-24

CCTV-10

2019.5.25 12:41 播出

《中国影像方志》浙江省 新昌篇

新昌篇 预告片

今新昌县境,历史上属会稽郡剡县的东部,也称为剡东。

南朝宋元嘉六年(公元429年),永嘉太守谢灵运游历至此。见天姥山荆棘遍地,寸步难行,便带领乡人们披荆斩棘、移石凿岩。一条北起会墅岭,南至关岭的道路由此打通,史称“谢公古道”

古道解决了古剡县长期以来的交通闭塞,使其与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骤然加强。

后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吴越王钱镠将剡东的13个乡置为新昌县,县名取 “兴隆昌盛”之意。

天姥山下,诗书不绝

一首《梦游天姥吟留别》,让新昌的天姥山成为一代诗仙李白笔下的千古名胜。

自古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浙东一带,是历代诗人向往的精神乐园,仅唐代就有450多位诗人在这里流连忘返,吟咏不绝,留下了1500多首诗篇。

20世纪90年代初,学者竺岳兵追寻着唐朝诗人的遗留,探索出一条诗歌走廊——“唐诗之路”,为中华民族找回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诗仙李白四入浙江,三入剡中,两次登上天姥山,留下了千古名篇;诗圣杜甫在此徜徉四年之久,仍对剡溪美景“欲罢不能忘”;诗杰孟浩然泛舟江上,不禁感慨而问“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他们载酒扬帆,踏歌而行,将无数豪情挥洒在这片热土之上。

始建于宋朝的鼓山书院,是新昌保存最完好的古代书院建筑。国学老师在这里带领孩子们吟唱《梦游天姥吟留别》。稚嫩的声音缭绕穿过层云重山的天姥风光,诗歌文化在这片土地上跨越古今延绵不绝,生生不息。

调腔声声  清丽高亢载悲欢

新昌调腔,是元朝时期“北曲南移,南腔北上,南北声腔交流”的产物。清代,调腔在新昌民间广受青睐。俗语“年终封箱,艺人返乡,说声做戏,即可登场”,记述了当年的盛况。

1959年,新昌县成立专业高腔剧团,一度因战乱衰落的调腔正式以'新昌高腔'的名称重回舞台。

与大多数江南剧种一贯的柔美婉约不同,新昌调腔分为古戏和时戏两种表演形式:古戏典雅清丽,不失洒脱;时戏高亢激越,气势磅礴。唱词念白采用绍兴官话或新昌方言演绎,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在调腔老艺人们的心中,古戏是调腔的根和魂,无论调腔如何发展,根不能忘,魂不能丢,而时戏则容留着大幅改革的空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昌调腔的代表性传承人章华琴,正在观看剧团改编后的时戏剧目《闹九江》的彩排,望着一张张绽放光彩的年轻面孔,她相信,这些散发着蓬勃朝气的新生力量一定会为调腔带来更大的舞台。

年糕染彩,舌尖飘香

传统做法中,蒸制而成的年糕状如圆盘,有团圆美满之意。但今天的新昌人更青睐于炒年糕。草子、豆腐、蒜苗等新鲜食材,与热油相遇后激发出诱人的香味,再加入拇指粗细的年糕条翻炒片刻,然后放入热水煮至汤汁浓稠,撒上蛋丝,一碗炒年糕就做好了。

王珍娟经营炒年糕店已有多年,她曾将糟肉作为主要配料,首创了新昌糟肉炒年糕,深受新昌百姓的喜爱。

在新昌首届炒年糕大赛上,王珍娟的女儿石美萍,以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创意炒年糕——“五彩缤纷”,战胜了来自星级餐厅的三十多个专业厨师,夺得冠军。

在悠悠千年的岁月中,传统美食年糕被新昌人烹制出别具一格的专属味道。

青砖古瓦南山村

天姥山脚下的一座千年古村,南山村,正以欢乐的舞蹈开启自明代便沿袭至今的一场民俗仪式。

多年前,摄影师梁柏林到新昌摄影采风,经过南山村时,恰逢进行中的祭大禹活动,锣鼓喧嚣的盛况,让他感到无比震撼。

游走于青砖古瓦中,他被老屋深巷中一幕幕淳朴而静谧的生活情景吸引,流连徘徊。自此之后,他用镜头不断地记录南山村的草木砖瓦、人文风貌。这一张张定格的照片为南山村开启了一扇对外的窗户。

2018年,新昌县南山村被列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名单。趁着近年来乡村旅游业快速兴起的势头,这座千年古村巧妙地将民俗文化和摄影艺术相融合,不断创新发展,摇身变成了一座“新南山“。

千岩竞秀 万壑争流

新昌,如同一颗“山水明珠',镶嵌在浙东南腹地,熠熠生辉。成为既蕴藏历史又积蓄力量的灵土。

新昌人不忘初心,继往开来,构建着山城发展的新格局,勾勒着走向未来的新画卷。

用影像记录当下,以地方表达中国

昨天的变迁,今天的影像,明天的历史

中国影像方志

《新昌篇》

播出时间:5月25日  12:41

监制 / 闫东  主编 /刘铭 黄丽君

编辑 /田楚韵 李林倩 彭筱雅(实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