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迅与嵊籍学生商契衡

 徙剡虞人 2019-05-24

在鲁迅先生的日记中,经常出现“商契衡”这个人物。商契衡,嵊县(今嵊州)石璜镇堰底村人。据民国庚申重修敦本堂《继锦商氏宗谱》记载,其出生于光绪庚寅年十二月十三日(1891122日),谱名诒芗,字纯钧,号契衡。商敬发之长子。商契衡的一生受鲁迅先生影响较大,两者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

                       

                                              (石璜堰底商氏宗祠)

宣统二年(1910)鲁迅先生在绍兴府中学堂任职监学兼博物教员,此时的商契衡就在这所学校就读,为第五学年级第十学期生,年二十岁。19108月初,杜海生兼任绍兴府中学堂监督,同月下旬,他决定要全体学生重新考试编级,学生遂罢课抗议,并“索费出堂”,杜被迫去职。9月,由陈子英继任,11月中旬,学宪命令考试仍须进行,学生乃又罢考,表示反对。鲁迅正是这年八月中旬到绍兴中学堂的。风潮的矛盾双方,正是请鲁迅来的学校当局者与在校学生。于是,鲁迅的处境,多少表现出一种尴尬、进退维谷的性质。鲁迅对于当局者亦有微词,对学生抱有同情,但对于闹事的学生,也并非一味袒护。绍兴中学堂的这场风潮,是鲁迅经历过的所有风潮中,心情最为痛苦的一次。而商契衡也因这次学潮而有所牵连。据19101117日《申报》刊载:“绍兴中学堂因不服监督考试罢学,已志本报。兹悉初九日夜,有已出府学学生多人,各持斧錾等利器复至校门首潜伺,适英文教习某由校内出外,该学生等见之同声辱骂。时适力劝应考之学生商契衡自外归校,该生等遂直前,欲将商生搏击。幸商生奔逸,不遭危险。该生等遂直入中校,将寝室之门窗器具等件尽行捣毁,从楼上掷下,又将百余斤之石墩数个摔至四五丈以外云。”商氏因“力劝应考”而差点遭受意外,所幸及时逃逸才躲过一劫。鲁迅与商氏的交集概始于绍兴中学堂之时。19116月商契衡完成中学学业毕业。

1912年元旦,南京成立临时政府,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时年三十二岁的鲁迅出任教育部部员。5月,鲁迅航海抵北京,住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绍兴会馆藤花馆,任北京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科员。8月任命为教育部佥事。《鲁迅日记》中,最初提及商契衡的便是在民国壬子年(1912)六月:“九日晨,商生契衡来。”此时,商氏已在北京。

1912年,曾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与鲁迅同校执教的胡濬济受北京大学聘请,着手创办北大数学门。同年公布的“民国元年所订之大学学制及其学科”中,格致科改名为理科,其中包括数学门,并规定了数学门之课程。鲁迅先生介绍商契衡报考。1913年秋,商契衡见到了北大数学门仅有的两位老师胡濬济、冯祖荀,而他则是第一届数学门仅有的两个学生之一,另一名叫叶志。由两名老师和两名学生起步的北大数学门,开启了中国现代高等数学教育的先河。

商氏就读北京大学数学门这几年,与鲁迅的交往也变得更为密切,《鲁迅日记》所录的双方来往记录多达数十条,商契衡经常拜访鲁迅,成为了常客。由于商氏在经济上较为困难,1913年向鲁迅求助,希望明年起借与学费,从民国甲寅年(1914)正月起鲁迅即开始对商契衡进行学费上的资助。这在《鲁迅日记》中均有记载:

(癸丑日记,1913年)

 十二月四日,商生契衡来,言明年假与学费事。

甲寅日记,1914年)

    正月四日晴。晚商契衡来谈,言愿常借学费,允之,约年假百二十元,以三期付与,三月六十元,八月、十二月各三十元,今日适匮,先予十元。

    三月二十八日。晚商契衡来,取去学费五十元。

    九月十五日晴。晚商契衡、王镜清来。十九日昙。下午晴。商契衡来,付与学资六十元,本年所助讫。

(乙卯日记,1915年)

 四月三日昙。下午商契衡来,交与学资三十元,又保四人:何晋荣、董尔陶,新昌人;赵秉忠、杜俊培,诸暨人。

 九月十九日晴。星期休息。夜商契衡来,付学资四十元,又托交李霞卿银二十三元二角,所汇款清讫。

(丙辰日记,1916年)

 二月二十八日晴,风。晚商契衡来,付与学资四十元,合前陆续所假,共银三百元,至今日所约履行讫。

 从上述记录可以看出,还有不少绍兴属县的学生也得到了鲁迅先生的帮助。鲁迅允诺在学费上资助商契衡,直到商氏毕业,前后共资助学费三百元,切实履行了双方达成的约定。这对于一个经济拮据的青年学子来说,可谓是雪中送炭。商契衡的心中自然也充满了感激之情。在鲁迅先生不遗余力地资助下,1916年7月,二十七岁的商契衡在北京大学理科数学门顺利完成学业。

                                           (1916年北京大学第一次理科毕业师生合影)

 1916年12月,蔡元培受命出任北京大学校长,1917年1月书函鲁迅,商谈北大人事,其中言及商契衡。鲁迅回函:“鹤庼先生左右:蒙书,祗悉。商君所学系英文(笔者按:商氏所学为数学,鲁迅记为英文,原因不详),其国文昔在中学校时颇能作论文,成绩往往居前列,惟入大学后,未必更留意于此。今若令作平常疏记论述文字,亦当能堪,但以授人,则尚虑有间耳。专此布达,敬请道安。晚 周树人 谨上 一月廿五日”鲁迅先生认为商氏国文水平较高,日常文字记叙、论述等工作可以胜任,但作为教师,则资质尚缺。经鲁迅推荐后,商契衡便留在北京大学充任图书馆事务员一职。同时,商契衡仍为北大数学研究会研究员,主要研究课题是“代数”。1918年初,商氏曾参加学校教职工世界语培训班;春季,随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参观清华大学图书馆,同行的还有同事邓秉钧、盛铎、章士锳等三人。                 

    据嵊州图书馆藏民国六年《剡溪学社年刊》记录,1917年,商契衡(年刊中号“贻芗”,年二十八)还兼任故乡嵊县“剡溪学社”的副社长,主要辅佐社长张廷衡襄理社务,并担负驻京通讯机关交际事务。《嵊县志》记载,剡溪学社创办于民国4年(1915),以研究学术、灌输智识为宗旨。学社创设剡溪图书馆(今嵊州图书馆之前身),传播新文化;开办学校,推广国民教育。民国六年时有社员郑鹏冲、裘翰兴、袁融、钱智修、支秉渊、冯农等50人。社员义务开展工作,不领报酬。后来多数社员成为文化、教育、实业界名人。19156月,鲁迅先生曾交与商契衡《会稽郡故书杂集》一册,委托转赠剡溪图书馆。

 由于鲁迅先生喜好金石收藏、鉴赏,商契衡曾赠送鲁迅古砖一块,砖出嵊县(今嵊州),系南朝梁武帝大同十一年(公元545年)之物。鲁迅亲自将砖文和纹饰拓出,在他1918年7月14日的日记中写到:“拓大同砖二分”。后来这块约得于1918年的古砖又收入他所编的《俟堂专文杂集》中,并在目录中注:“已制为砚,商契衡持来,盖剡中物。”

《俟堂专文杂集》写于1924年9月21日,是鲁迅所藏历代古砖拓本的辑集,生前编定但未印行。俟堂,鲁迅早年的别号。在杂集的题记中还记载了这样的细节:

    曩尝欲著《越中专录》,颇锐意蒐集乡邦专甓及拓本,而资力薄劣,俱不易致,以十余年之勤,所得仅古专二十余及打本少许而已。迁徙以后,忽遭寇劫,孑身逭遁,止携大同十一年者一枚出,余悉委盗窟中。日月除矣,意兴亦尽,纂述之事,渺焉何期?聊集燹余,以为永念哉!甲子八月廿三日,宴之敖者手记。

当时鲁迅拟编写绍兴地区古砖拓本集《越中专录》,1924年因与周作人夫妇发生矛盾,被迫迁出八道湾时移居砖塔胡同61号。6月11日下午往八道湾宅取书及物品时,受到周作人和其妻的骂詈殴打,紧急中随身抢带而出的古物只有这方大同十一年的剡中砖砚,可见鲁迅对这方剡中砖砚的重视与珍爱。这方古砖砚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于1962年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现珍藏于北京鲁迅博物馆。同时,它也见证了鲁迅与商契衡之间的深厚情谊。

         

                     (北京鲁迅博物馆藏大同十一年砖砚及拓片)

      《嵊县中学校志(19151995)》“历任教职员名单”显示,商契衡后来返回了故乡嵊县,并在嵊县县立中学(嵊县中学前身)担任教员,具体年份不详。《鲁迅日记》戊午年(1918)六月之后,未再检索到商契衡名字;19189月编制的《民国七年国立北京大学职员履历表》也无商氏名字。商氏或在此年夏离京返嵊。《嵊县教育志》人物名录记载,民国14年(1925),商氏作为优秀教员受到浙江省教育厅嘉奖,时年三十六岁。嵊籍教育家崇仁人裘怿松先生自1926年嵊县县立中学毕业后即师从商契衡,钻研数学。在这之后,未见有关商氏的后续履历资料。201410月,笔者辗转联系到商契衡孙、现年五十九岁的商一平先生。据他回忆,其父原先曾保存有商契衡与鲁迅先生的部分书信,文革时因怕受到牵连,当时烧毁殆尽,甚为可惜。另还谈及商契衡后来曾在宁波中学任职,四十六岁时因阑尾炎去世。笔者检阅《浙江省宁波中学简史》(历任教职工名单),确有商契衡其人(记为商颐芗)。可见商氏一生都致力于教育事业,可惜英年早逝。

    “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商契衡受鲁迅先生的栽培和影响,最终走上了教书育人的道路,甘做草肥和泥土,为青年学生的成长呕心沥血。他斐然卓著的工作实绩,正是对鲁迅先生最好的感恩与回报。

参考文献

    民国庚申重修敦本堂《继锦商氏宗谱》; 《鲁迅生平史料汇编(第1辑)》;1910年11月17日《申报》;《鲁迅日记》;《鲁迅书信》;《北京大学图史》;《北京大学史料》;《北京大学日刊》;《剡溪学社年刊》;《嵊县志》;《嵊县中学校志》;《嵊县教育志》;《百十春秋--浙江省宁波中学简史 (1898-2008)》等。


本文作者:朱刚,浙江省嵊州市政协文史专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