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来自于道家之下分。孔子学于老子,后创立儒家,其思想主要于记录在《论语》中,在北宋以前是以魏朝何晏--《论语注疏解经》,和南朝皇侃《论语义疏》为主要的传播和载体;北宋后主要是朱熹编撰《四书》,在社会上推行,稍后到清代时期,学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为比较认可的通行本。现在社会流行的是后面二种版本,朱熹发展儒家成为儒教或者叫新儒家,所以对儒家经典,出于个人性思虑,编撰的部分非常多,甚至歪解,增加许多章节,造成后世人,认知的错误,这些内容在清代学者都已经集中皇家之力,来讨论并论证。现在社会对于国学合儒家文化研究,需要在清代学者研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不是在其他方向上,去研究。方向错误,即使研究成果有多么大,也没有实际价值,只有保证研究方向正确的前提下,学习和研究,才能够非常好的做到继承和发展的问题。 如果要正确解读儒家文化,需要首先明白中国汉语发展。汉语在先秦时期,发展并不完善,所以那时语言的通假,假借现象非常普遍,到东汉时期汉语发展已经完备的语言体系,音韵学的诞生,就是证据;从此书法也开始成为一门独立艺术,经过唐韵,宋韵,汉语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汉语独有的九调六声的韵文体系,是世界文明的不可缺少的文化遗产,而到清代初期学者方苞提出汉语是韵文,存在着歧义现象,开始研究歧义问题;到末期学者王照的合声字母研究,继而学者赵元任在罗马字基础上,创立《国语拼音字母》才解决汉语韵文问题,并且促使汉语转化到了音文时代,有了汉语拼音。而新中国建立,瞿秋白在拉丁文基础上,创立了现代简明汉语,简称普通话,于一九五五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迅速向全国推广;而广东地区重新整定《国语拼音方案》改为《广州话标准方案》。所以说解读儒家文化,需要学习古代汉语和粤语,只有具备这些条件,对古代汉语的理解,就能够基本无误,才谈得上解读,若用普通话,白话文解读,只了解大体意思罢了。 治学须有严谨的态度和作风,对儒家文化的认知,必须用历史发展观去看,必须回归于儒家本原。孔子倡导民本思想,社稷为重,君主为轻,已经和儒教理学君本思想,有着天地之别,静心细读,方了解删六艺之初衷,订巧言乱德之性。儒家之学,学于修身,然后应用,一者齐家,一者治天下;治天下就是国家管理,实行仁政,以民为本的思想体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