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西医结合治“痛经”

 秋霜了无痕 2019-05-24

痛经为最常见的妇科症状之一,指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适,症状严重者影响生活质量。

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继发性痛经两类。原发性痛经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继发性痛经指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引起的痛经。本次课程为大家分享原发性痛经的相关治疗。

对于经期剧烈腹痛患者,可予口服:散利痛、布洛芬等,乙酰苯胺类或者解热镇痛类药物。值得一提的是药效迅速的“神药”,吲哚美辛栓剂,药效显著,立竿见影,且价格便宜。这几类药物共同特点是止痛效果确切,但有“治标不治本”的共同特点。

中成药治疗痛经具有标本兼治的功效。临床选药当分清虚实寒热,根据辨证结果选择相应中成药,并选择最佳服药时机以提高临床疗效。

痛经辨治原则

分清虚实寒热:痛经以“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为主要病机,根据疼痛发作的时间、性质、疼痛的程度,结合全身表现,当有虚、实、寒、热之不同。

实性痛经:疼痛多发生在经前或月经初期,疼痛可表现为刺痛、绞 痛、胀痛,拒按,经血排出后痛减等。 

虚性痛经:疼痛多发生于月经将净或经后,疼痛可表现为隐痛、 坠痛、喜揉喜按等。

但临床不可一概以“喜按属虚、 拒按属实”, “得暖痛减属寒,痛反加剧者多属热” 定论。 临床痛经属寒、属实者多见。用药时机选择,也需分清实虚。

实证:辨证选药以经期缓解疼痛为主。 

常见类型:气滞血瘀型、寒凝血瘀型、气血两亏型。

气滞血瘀型

辨证要点: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月经量或多或少,经行不畅,色黯有血块,血块下痛减,可伴乳胁胀痛,胸闷不舒,舌黯或有瘀点,脉弦。

治法:疏肝行气、化瘀止痛 。

常用中成药:

1、元胡止痛片(胶囊/滴丸)

功效:理气、活血、止痛。

主治:气滞血瘀所致的胃痛、胁痛、头痛及痛经。

2、复方益母片(口服液/颗粒/膏)

功效:活血行气,化瘀止痛。

主治:气滞血瘀所致的痛经、月 经量少、错后、血色紫黯成块。

3、舒尔经颗粒(胶囊/片)

功效:疏肝活血,调经止痛。

主治:痛经、月经量少、后错属气滞血瘀证者。

亦可选择妇女痛经丸、痛经口服液、痛经灵颗粒、痛经宁片(颗粒)、康媛颗粒、丹七片、五灵止痛胶囊、八味痛经胶囊等。

寒凝血瘀型

辨证要点:经前或月经初期小腹冷痛或绞痛,痛甚面色青白,得热则减;可伴月经推后,量少,色黯有血块或经色淡黯,肢冷畏寒, 舌黯苔白,脉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常用中成药:

1、田七痛经胶囊(散)

功效:通调气血, 止痛调经。

主治:用于经期腹痛及因寒所致的月经失调。

2、艾附暖宫丸

功效:理气补血,暖宫调经。

主治:本品用于子 宫虚寒, 月经量少、 后错、 经期腹痛, 腰酸带下。

3、少腹逐瘀颗粒(丸)

功效:活血逐瘀,祛寒止痛。

主治:用于 血瘀有寒引起的月经不调,小腹胀痛,腰痛,白带。

亦可选择经舒胶囊、温经颗粒(丸)、宫月舒胶囊、痛 经片(丸/胶囊)等。

气血虚弱型

辨证要点:月经期或经后小 腹隐隐作痛,喜按,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质稀;面色 无华,头晕心悸,神疲乏力,舌淡,脉细无力。

治法: 益气养血、调经止痛。

常用中成药:

1、调经止痛片(胶囊)

功效:益气活血, 调经止痛。

主治:用于月经后错,量少,经期腹痛。

2、妇康片

功效:补气,养血,调经。

主治:用于疲乏无力,心慌气短, 行经腹痛,经血不畅。

3、妇康宁片

功效:调经养血,理气 止痛。

主治:用于气血两亏,经期腹痛。

亦可选择八珍颗粒、四物合剂、妇科调经颗粒(片)、当归片、妇科白凤口服液、养血当归糖浆、八珍鹿胎颗粒、妇科十味片等。

用药注意事项:

· 用药时间应在行经前3 ~7天即开始

· 服药期间应注意忌食生冷食物,不宜淋雨涉水,避免情绪过度紧张等,否则容易诱发或加重痛经; 

· 育龄期有生育要求的痛经患者,经前黄体期服药需先排除妊娠可能。

另外,亦可选用含有中药成分的穴位敷贴(气海、关元穴等)或者艾灸等中医外治的方法以增强调经止痛之功。注意有下腹部皮肤破损者及皮肤过敏者忌用。

虚证痛经者,体虚不足,常伴月经周期延后、经量过少,除经前 3~7天开始服药外,亦应注意经后补益气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