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都三合镇大山深处即将消逝的麻风村

 小手空空 2019-05-25

三都三合镇大山深处即将消逝的麻风村

黔南热线

2013-06-09 00:00

在三都县三合镇的大山深处,至今还居住着这么一群老人,他们经历过肢体溃烂、残疾的痛苦,数十年过去了,虽然早已康复,但因为害怕和担心世俗歧视的眼光,还是静静的“隐居”在大山深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前往麻风村的路途中看到的全是一眼望不到头的山路

曾经的麻风病人现在到底处于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之中?为了探索麻风村的真实现状,日前,记者跟随县民政局和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一行10余人,走访了这个即将消逝的麻风村。

麻风村在遥远的大山深处,近乎与世隔绝,只有一条陡峭的山间小路,距最近的排偷村也有15公里,步行需要几个小时,平时从外界运送物资只能依靠人背马驮。

王胜林在把生活和医药用品等物资装上马背

驱车来到排偷村,县民政局工作人员王胜林在这里等候着我们。

前往麻风村的山路是崎岖的,坑洼不平且杂草丛生,僻静而又荒无人烟,一路上王胜林赶着两匹马静静的走在队伍最前面。

这个安静又憨厚的年轻人让人印象深刻,据了解,上世纪50年代末,麻风病流行,为了控制疫情,三都县政府在三合镇偏僻闭塞的地方设立了麻风病村,用于收容和救助麻风病人。但由于当时人们对麻风病认识不足,往往谈“麻”色变,把麻风病患者当作“瘟神”,没有人愿意接近,更别说照顾麻风病患者了。在那个艰难的时期,只有王胜林的祖父王玉春愿意接过这个沉甸甸的担子,照顾麻风病人。

60年代初,麻风病最“鼎盛”的时期,村里收容了百多名患者,照顾这么多人的压力很大,因为当时还不通车,王玉春每日清晨从排偷村步行约两小时到苗龙村,再搭马车前往县城购买大米、食盐、煤油等生活物资,回到家刨上几口饭,背上麻袋就得继续赶往麻风村,而这时往往已是下午时分。这样的生活,不论严寒酷暑,王玉春一走就是几十个年头。

时间一晃而过,王玉春逐渐老迈,步履也渐渐的变得沉重,儿子王开国接过了父亲的担子,继续照顾着麻风村里的病人,而村里的患者,有些康复离开,有些离开人世,人数在逐渐的减少。

张德勤和张德雨两位老人帮着牵马卸麻袋准备给马喂食

县民政局局长黄洪在给老人们分发生活用品和慰问金

1998年,王开国病逝,照顾麻风村病人的重任沉甸甸的压在了16岁的儿子王胜林的身上。失去了亲人的王胜林,把每一位老人都当成自己亲人,把帮助别人当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老人居住的房屋年久失修,四处漏风漏雨,他自费买材料帮助老人维修;有老人身体不舒服,他到县里买药请医生;村里用水不方便,他又想办法给村里接通了山泉自来水,义无反顾的给老人晚年的温暖,甚至披麻戴孝的给过世的老人送终。

从“鼎盛”时期的105名病患,到现在仅余6位年事已高的老人,50多年来,祖孙三代经历着这一切变化。

马蹄踩着狭窄陡峭、崎岖不平的山路'嗒嗒'作响,一颠一簸。两匹马陪伴了王胜林已有10多年,颇通人性,不用王胜林吆喝,会自顾自的吃喝和赶路,据说,不用人管,马也可以自己去,这条路,马儿再熟悉不过了。

最终,穿过一望无际的山路,终于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也是人们口中所说的“麻风村”。

现实中的麻风村并没有丝毫人们想象中的灰暗阴森。在明亮的阳光下,一间间木屋,错落在附近的山坳里,房前屋后的山腰上种植着各种蔬菜。这里显得很安静,间或响起的几声狗叫,给这里带来了一丝生气。

几位老人见到来访者,纷纷聚拢过来,老人们的身上或多或少的带着些身患麻风病的特征,但是一点也不畏生,牵过马匹喂料和喝水后,几位老人就打开了话匣子。

县疾控中心的医师在给张德雨老人检查身体

麻风村剩下的最后6位老人中,最大的81岁,最小的70岁。

年纪最大的周吉才,20岁出头就患上了麻风病,受当时医疗条件所限,没有得到妥善的治疗,病情逐渐恶化,为了不传染他人,59年他选择来到麻风村,从此在这里安了家,并在这里与小他6岁的莫让兰结了婚,几十年来,夫妇两人每天闲暇时就喂喂鸡、种种菜,也不觉得寂寞。

年龄最小的是70岁的张德雨,是几位老人中患病最严重的,脚指头全部萎缩在一起,几乎看不到脚掌。58年,他与哥哥张德勤一起住进了麻风村,因为麻风病导致的身体缺陷,除了王胜林一家三代人,兄弟俩甚少与外界接触。

周吉才和莫让兰夫妇像往常一样在家里舂米

75岁的欧天荣老人是63年来的麻风村,也是麻风村的最后一批住户,在身体好的时候,他时不时的还会出去赶场,用低保和救济金买点生活用品,也会给其他老人带点东西,有时候也会买点酒,回来后几个老人聚一聚。

麻风村的老人们病虽然早已治愈,但他们大多早已没有了亲人,没有了家,也没有了牵挂,虽然也渴望外面的繁华世界,但他们更习惯过这样的独身生活。对于他们来说,重新融入社会的愿望,随着时间的延长变得越来越渺茫,也变得越来越淡然。

除了少与外界接触,他们的日常生活与普通人并没有什么两样,每天下田劳动、喂鸡、喂狗、做饭、聊天。这里的村民们,大多像周吉才和张德雨一样,经历过肢体溃烂和残缺的痛苦,直到他们来到了麻风村,在这里,他们找到了可以相互依靠的同伴。在这里,他们像亲人,几十年来相守相依,他们的生活中只有彼此,也许,正因为如此,他们反而更加珍惜彼此。

同行的县疾控中心吴医师告诉记者,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对麻风病的政策从隔离改变为社会防治,这意味着麻风病患者不必再进行强制隔离,可以在正常的社会生活中进行治疗。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麻风病已经从一种可怕的不治之症,变为了可防可治的疾病,只要对症用药,就可以杜绝传染性。而三都县麻风病防控策略也进行了重大的转变,得了麻风病病不用再隔离治疗,尽力的减少社会对麻风病患者与康复者的歧视。

因为患病导致不同程度的劳动力丧失,麻风病患者成为了社会中最困难的弱势群体之一。但县委、县政府一直没有忘记这些弱势群体。多年来,三都县出台许多政策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县民政从配套经费里拨出一部分用作麻风村的生活保障经费,每逢节假日县民政和卫生等部门都会带去很多生活物品,对他们进行走访慰问。县民政部门领导告诉记者,麻风村的居民全数被纳入农村低保和五保,可以享受政府困难救助;同时,县卫生部门还为他们提供免费的治疗和免费康复。现在,麻风病患者的生活和健康越来越有保障。

但由于缺乏了解,很多人对麻风病患者仍存歧视,异样的眼光只能使他们更加的封闭。渴望得到理解和尊重,免受歧视,是许多麻风病患者和痊愈者的心声。怎样回到原来的生活状态,怎样融入社会,这是目前存在的最大的问题。

考虑到麻风村地处偏远、山高坡陡,房屋老旧且居住分散,村里老人都是低保户,基本没有劳动力,生产生活条件较差,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需大量资金,重建麻风村已经变得没有必要,可以说,麻风村已经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县民政局局长黄洪告诉记者,接下来一段时间,县里将为几位老人在靠近县城的合适地点重新修建住房,为每户村民解决一部通讯电话和购置太阳能照明设备,从民政救助方面提高他们的生活补助,并负责他们的全部日常生活及老病丧葬费用。

今年第60届世界麻风病防治日的宣传主题是:“加速行动,消除麻风危害”。麻风村的点点滴滴,折射出的是时代的进步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体现出的是和谐社会带来的人性关怀。全社会都应当关爱麻风病患者,让他们在爱的关怀中尽早得到医治,回归到正常的社会生活中。相信再过不久,麻风村将会从我们的世界里彻底消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