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火红的年代——庆祝上海解放70周年艺术特展 作品赏析(之一)

 zdjphoto 2019-05-25

“火红的年代——庆祝上海解放70周年特展”正在上海中国画院美术馆展出,由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创作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这些中国画佳作或描绘解放上海峥嵘岁月,或聚焦新中国建设的蓬勃风貌,回眸人们记忆深处的火红年代,不仅记录下了新中国所历经的时代变迁,也凝结着上海这座城市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程十发 《歌唱祖国的春天》

1957年

 137×81cm

《歌唱祖国的春天》是程十发在新工笔画创作领域的代表作。这幅构图饱满、设色明丽的作品,展现的是工农兵大家庭欢聚一堂的愉快场景。作品中既有头戴方巾、放声高歌的农村老妈妈,也有手握快板打着节拍的农村大爷,还有吹笛伴奏的少年、身着蓝布工作服的工人,还有身穿军装、怀抱嬉戏儿童的军人,完美地展现了当时工人阶级积极向上的整体面貌与军民和谐、一派其乐融融的欢欣景象,作品画技精湛,时代气息强烈。此画于当年获得了全国第一届青年美术展览一等奖。

董天野 《青春结伴到农村》

1957年 

107.5×71.5cm

董天野的连环画,画面与背景并不复杂,往往以人物表现为主体,突出所绘人物的特点。其笔下的人物情趣盎然,栩栩如生,既写实又通俗,因此受到了广大的读者的喜爱。董天野是一个多产的画家,画风认真,造型略有夸张又干脆利落。这件《青春结伴到农村》便是董天野尝试用传统绘画技法表现新时代风貌的经典之作。50年代全国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大量知识青年下乡参与劳动生产,此画表现的便是这一历史时期。画面中乡亲们欢欣鼓舞地欢迎着下乡青年的到来,人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青春结伴,充满朝气,时代气息蓬勃而生。

樊少云 《冲雪送粮》

1958年 

116×67cm

樊少云20岁后从陆恢学山水,画多取恽寿平、王翚笔趣,旁及原济和华喦,走的是秀丽清灵一路。其后纵观宋元明清诸家真迹日多,画路开豁,风格趋向茂朴。樊少云擅长江南景色,翠堤新柳,烟雨江村,月夜归渔,为其常写之景。《冲雪送粮》画的是一户农家在雪天牛车送粮的场景,鹅毛纷飞、烟云缭绕,画的虽是现实,却直出古意,使人观而壮之,览而得之。画家将“迁想妙得”的画思悟之于理,行之于笔,诞生了一件不朽的佳作。

丰子恺《饮水思源》

1962年 

35×28cm

丰子恺的画最大的特点,就是画面的寓意深刻。他在创作中始终追求通过易懂的画面给人以直白的感受,但作品背后所蕴含的弦外之音往往发人深思。不论是他笔下的人物,还是风景,都是如此。这种意趣不但是丰子恺深厚文学素养的体现,也是其童心未泯的自然流露。他以一颗童心在绘画道路上前行,以生动有趣的画面传达着童趣,这便是丰子恺画作的崇高境界,也是其艺术人格的体现。这件《饮水思源》是丰子恺的代表作之一,以漫画风格表现的红色题材,确是给人一番别有不同的感受。 

贺天健《饲牛图》

1951年

97.5×67.5cm

人物在贺天健的绘画中常以点景的方式出现,而主体描绘人物的作品在贺天健的创作中极其少见。早年的贺天健偶尔也绘制传统仕女,在创格上主要是为了弥补创作内容的不足,并提高技法的表现力。而这件《饲牛图》则是贺天健进入新中国以后为数不多的新人物画作品。画面中三个人物分别置于前景、中景、远景,一位农民老妈妈正在为几头水牛的食槽添食,而一旁另一位农民正在捣饲料,远处有一位正在挑担的农民,夏日炎炎,带着斗笠,一派情趣盎然的农村生活景象。人物和水牛的造型略带夸张,但笔墨线条讲究,层层递进,一丝不苟,可见老画家在创作时的奇巧构思和认真态度。

胡伯翔《人民公社奶牛》

1959年 

56.5×77.5cm

胡伯翔在上世纪30年代绘制月份牌,并与郎静山一起研究摄影理论,是中国最早的摄影家。因此,胡伯翔的西画和构图能力很强。1959年创作的这件《人民公社奶牛》是其国画代表作。画面整体以养牛场职工和奶牛铺陈为主,不设背景,这种构图既简明扼要地反映了绘画的内容,也直观地传递了现实主义题材反映社会风貌、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美好的主题思想。以如今的眼光来看,脱离传统构图又运用传统技法,画面给人的感受又非常现代,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佳作。

江寒汀 孙祖勃 《龙华春浓》

1959年

90.5×51cm

“花光处烂漫,塔影转玲珑”,桃红柳绿映衬下的龙华寺塔,也许是上海这座城市最古老的记忆。这座始建于三国孙吴时期的千年古刹,历经岁月洗礼,仍屹立于斯。在江寒汀和孙祖勃两位画师的笔下,寓古出新,给人以欣欣向荣的蓬勃之感,也预示着上海的风貌越来越美。

江寒汀《杜鹃·鹦鹉》

1959年

136×68cm

江寒汀擅长花鸟画,尤以描绘各种禽鸟著称于世。他的绘画继承传统又加以自己的理解进而嬗变;在技法上他认真研究,广泛吸取大量的传统中国画的精华,认真研究历代花鸟画,上溯宋元,下至明清,八大山人、徐渭、陈白阳等人的画作,在他的学习和传承下均擅长和运用自如。这件《杜鹃鹦鹉》是江寒汀特为纪念上海解放十周年所作。从画面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江寒汀的喜悦和自豪迸发而出。展翅的凤头鹦鹉和烂漫绽放的杜鹃,一白一红,相应写照,以花鸟表现的现实主义题材,颇为捉襟,可在江寒汀高超的画技下,则显得游刃有余。

姜大中 陆一飞 朱梅邨 《准备出发》

1960年

205.5×96.5cm

《准备出发》是由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姜大中、陆一飞、朱梅邨于1960年国庆节前共同创作的作品,此图描写的是马桥人民公社的社员们检查农业机械准备出发去农田劳动的生动场景。农业生产是20世纪50、60年代中国画画家们关注的重要主题之一,时值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全国各地都掀起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化的浪潮,全国人民建设新中国创造新生活的热情感染和鼓舞着艺术家们,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丰富着中国画创作题材和创作手法。画中,马桥人民公社的社员们无论男女,面容都洋溢着劳动者的生机与朝气,他们正在有条不紊地认真检查着农业生产机械,为一天的农业生产做着出发前的各项准备,画家们抓住了这一生动的瞬间,用画笔记录下了普通劳动者的忙碌身影。

来楚生《收菜籽》

1958年

 90×44cm

来楚生的绘画以写意花鸟画为主,加之以书法入画,画面浑厚古拙,富金石味。《收菜籽》是来楚生先生于1958年创作的一幅人物画,画家巧妙地选择了收菜籽的农村姑娘的背影来展现社会主义农业生产大丰收的喜悦,人物造型极为简略,前方的抬着菜籽的人甚至只有腿脚出现在画面上,画家以刚劲有力、明朗爽快的笔触生动地呈现出的农民收获菜籽、满载而归的喜悦场景。来楚生曾云:“写意讲神似,有三部曲;写生能形似,意会能理解,减笔以简为上,二笔能解决者决不三笔。”笔墨简练、色彩明快也透露出他隽逸清新的艺术趣味。画面右上方题:“大跃进大丰收 菜籽今年高过头 工农一家齐劳动 鼓足干劲争上游 一九五八年六月 来楚生并记”,来楚生在书法上也冠绝一时,意境超妙,骨格苍老。

李秋君 俞子才 邵洛羊 《祖国社会主义大建设》

1958年

97.5×185cm

《祖国社会主义大建设》是由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李秋君、俞子才、邵洛羊于1958年一起创作的山水画作品,当时正值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如火如荼的时节,面对日新月异的祖国山川,画家们充满了描绘祖国社会主义大建设的创作激情。画中层峦叠嶂的青绿山水之间是一片开阔的水域,湖面上游弋的机械轮船,建于河道之上的堤坝,掩映在山石树木间的工厂和起重机,环山而建的公路,这些从未出现在传统山水画中的现代化元素,无不显现出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热火朝天的强烈时代气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巨变,新景观肯定会带给艺术家与古人不一样的感觉。如何将工厂、堤坝、塔式起重机等现代符号融于传统山水之中,这对画家来说是一种新鲜而具有挑战的尝试。

林风眠《轧钢》

20世纪50年代 

45×45cm

在20世纪50年代全国社会主义大建设大改造的气氛下,林风眠完成了《轧钢》这幅以工业及工人劳动为题材的画作,这在其作品中也是尤为特别的一件。林风眠在中西艺术间以比较、吸收的方式进行融合、出新,他的绘画不重造型准确,而表达的是中国画中恬和柔美的意境,《轧钢》中的钢铁虽是刚坚之感,画家通过柔和恬淡的描绘,反而多出了一份自然的美感。画中人物造型提炼概括,造型极具几何感和构造性,形象明晰。画家用刀劈斧凿利落的描绘手法,塑造出具有力度的艺术形象。林风眠以其独特的风格呈现出当年热火朝天的生产建设景象,也是其高超绘画技艺的由衷表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