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浙一带闹饥荒,范仲淹让米商抬高米价,为何百姓不怒反而赞扬?

 大头伦 2019-05-25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不但是我们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诗人、文学家,他的很多诗词流传后世,他的《岳阳楼记》脍炙人口,而且他还是一名经济学家,这点倒是鲜为人知。

江浙一带闹饥荒,范仲淹让米商抬高米价,为何百姓不怒反而赞扬?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年),江浙一带遭遇空前饥荒,饿殍满地,饥民满路,朝廷只得下令“两浙流民,男女不能自存者,听人收养,后不得复取”,可见当年饥荒的严重程度。这饥荒一闹,必然导致米价飙升,这苦了一般的平民老百姓,因为以他们的收入,实在购买不起。范仲淹身为一方父母官,一向以仁慈而闻名,对此事不会坐视不理。

江浙一带闹饥荒,范仲淹让米商抬高米价,为何百姓不怒反而赞扬?

此时,范仲淹不是利用官府的硬性手段去平抑米价,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在所有的城墙上贴出榜文,要求各处的商贩抬高米价。这榜文的消息广泛传开后,灾民们一片哗然,深深地指责范仲淹身为父母官,简直是趁火打劫。此时,许多外地的米商见利润丰厚,纷纷将谷米运往杭州,数日之后,杭州的谷米市场饱和,米价恢复了正常。这时灾民们方懂得范仲淹的用意,对其赞不绝口,一时成为佳话。

江浙一带闹饥荒,范仲淹让米商抬高米价,为何百姓不怒反而赞扬?

范仲淹的确是古代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他采取的'荒政三策'直至如今还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无论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如今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所反映的经济规律与'荒政三策'并无二致,也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家的智慧。

范仲淹的'荒政三策'分别是:

一、大兴土木,稳定流民。范仲淹召集了大量食不果腹的民众,让他们翻修府衙、仓库,并且付给他们很低的酬劳。之后范仲淹亲自拜访那些囤积了大量粮食的寺院,告诉他们现在的工人工资非常低,可以趁机让这些人为寺院修建住宅房舍。主持们一看有利可图,于是怀着占便宜的心理,纷纷雇佣廉价劳动力。

江浙一带闹饥荒,范仲淹让米商抬高米价,为何百姓不怒反而赞扬?

二、鼓励旅游,增加收入。利用杭州人喜爱参禅理佛、比赛划舟的心理,让大家尽情游玩。另外,范仲淹也曾亲自出现在西湖之上,组织了大规模的划舟比赛。

三、抬高米价。利用供求关系,让市场达到饱和,让市场自己调节物价。

正是因为范仲淹的这三条政策,才让江浙一带的百姓顺利度过荒灾。这也是百姓为什么不骂他反而赞扬他的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