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宋大饥荒时期,范仲淹为何下令涨米价,还号召官员每日享乐?

 新用户6516h3hB 2022-08-27 发布于山东

艺述史官方原创

在中国历史上,百姓面对饥荒的唯一方法只能等待官府的救援。

在丁戊奇荒中,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无粮救济,导致了灾民大规模的死亡。

而在北宋时期,江浙地区也曾发生大饥荒,时任浙西主管的北宋第一名相范仲淹不仅不开仓放粮,反而将粮食的价格大大提高。

根据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记》中记载,公元1050年,江浙地区遭遇了极端的天气。

旱灾、涝灾层出不穷,尤其在吴州和杭州两地最为严重。宋仁宗命浙西主管范仲淹即刻展开救灾行动。

然而,这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并没有开仓放粮救济百姓,而是选择提高粮食的价格,这让当地的百姓大为不解。

在将一斗粮食从一百二十钱提高到一百八十钱后,范仲淹找来了当地各个寺庙的主持,并且告诫他们说:

灾年的劳动力是最为廉价的时候,不如趁此机会来修筑寺庙,并大力兴建土木工程,最后用粮食作为报酬就行了。

不仅如此,范仲淹还兴致冲冲的举办起了龙舟大会,并且邀请当地的富有人家前去观赏。而龙舟比赛的胜利者会得到相应的粮食奖励。

这一系列的行动,让朝中本就对范仲淹有意见的异己们联合上谏,弹劾范仲淹不体恤民情,不仅每日享乐于龙舟,并且动用灾民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但面对这些反对的声音,范仲淹却十分镇定的做出解答。

原来,吴州地区民俗喜好龙舟,并且信仰佛教。

在范仲淹实行修建寺庙的计划后,每天都有数以千计的灾民报名,当完成定量的工作之后,都可以得到能粮食和金钱的补偿。

而龙舟计划也是如此,不只是第一名有奖励,凡是参与者皆有粮食补助。

范仲淹想借此机会,使得靠劳动为生的灾民们可以依赖官府和民间提供的工作机会,以一种合理的手段来获得救济粮,也不至于背井离乡,饿死荒野。

而对于提高粮价的行为,更加展示了范仲淹的高瞻远瞩。

在范仲淹宣布粮价上调之后,命人在沿江多地张榜公布,详细的说明了杭州粮食急需的行情以及上升的价格。

此消息迅速在民间传播开来,各地的粮食商人都不想错过这样一个赚钱的好机会,于是纷纷运粮前往杭州。

当各地的粮食都汇聚到一起时,范仲淹突然宣布下调粮价,恢复到原来的价格。

原来,由于北宋期间的连年战乱,官府粮仓中的粮食根本不足以解决数以万计的灾民,如果过早的开仓放粮,只会导致最后无粮可吃的混乱局面。

而范仲淹通过涨粮价的方式,吸引越来越多的粮食,等到商船全部聚集在杭州后,再宣布恢复价格。

这样一来,不仅百姓有足够的粮食基础,这些商人也能得到一定量的利润保证。

所以,范仲淹以此妙计,帮助江浙地区的灾民平稳度过了灾年。

根据沈括的记载,在那一年,只有范仲淹主管的浙西区域没有出现百姓流亡的情况,而其他地区由于官府能力有限,灾民只得流离失所,在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易子而食的惨剧。

在感叹范仲淹是一个为民利民的好官之余,也不由得感叹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的惨况,与辽国的“澶渊之盟”增加了国家的赋税,内部的重文轻武的规则也让北宋王朝的战斗力一落千丈,即使存在范仲淹这样的重臣,也不免得在靖康之耻中走向灭亡的命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