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半夏 | 别用性命赌疗效

 万宝全书 2019-05-25

形色注册名“期野益智花”,自然爱好者

在中国古代,草药的疗效和毒性,都是用活生生的人命试出来的,所以那时候的郎中给人治病不一定讲得出药理,但疗效也是客观存在的,这是我对中药感到肃然起敬的地方,同样也是感到不以为然的理由:因为时至今日,当药理学成为一门严谨的科学之时,如果依然罔顾禁忌和副作用,依然要让患者冒着生命危险去用药,那就难免会招致较多的质疑。而受到质疑最多的,当属那些明知有毒的种类,譬如今天要讲的半夏就是其中之一。

半夏(Pinellia ternata),天南星科半夏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以及东北、华北等地区。“分布广泛”意味着能被各地中医们更经常地用来入药,半夏被认为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和消疖肿(生用)的作用。

半夏之名最早见于《礼记 月令》: “是月(仲夏之月)也……鹿角解 蝉始鸣 半夏生 木堇荣”,翻译过来就是:在这个月(农历五月),鹿角开始脱落(重生),知了开始鸣唱,半夏开始长出来,木槿开始繁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半夏名字由来的时候是这样解释的:“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半夏生在五月之半,正好是夏季的中间。)

这里我想说说关于半夏在中药方剂中的用量。

古人早就知道新鲜的半夏(药用部分是地下的块茎)是有毒性的,传统中医通常认为,半夏每次最大用量不能超过20克,甚至不推荐超过15克。但如今依然有人为了追求疗效,不断地突破用量的上限,还有声称用量可以超过50克的,这些勇敢(无知)的施药者认为只要炮制手段得当,半夏的毒性就会大大减少,在实际用量上还可以大胆一些。传说中的神农辣么牛气,到头来还不是被有毒的草药毒死?我真不知道那些人哪来辣么大的胆子。生半夏需要通过各种手段(主要是浸泡和炮制)来减少(消除)毒性,根据炮制方法的不同,其功效也不相同,如姜半夏善于降逆止呕,清半夏长于化痰,法半夏偏重于燥湿健脾,竹沥半夏可以化痰清热……在这里不介绍具体做法,因为我觉得减毒过程都不够严谨,而且炮制后毒性的残留也无法实际测定,盲目操作只会带来极大的问题。

国内有几家药厂生产半夏止咳糖浆,但在禁忌和不良反应两项上,惊悚地标明“尚不明确”,这样的药能够上市,生产者、批准者和使用者都要有相当的勇气才行。很大部分原因是它“确实有效”,而不良反应“却不明显”。

先说“确实有效”。科学实验已经证明,半夏中所含的生物碱对神经中枢具有一定的麻痹作用,咽喉受到炎症刺激时,机体会通过反射性的咳嗽、呕吐来发出警告,当然这样的咳嗽或想要呕吐的感觉是难受的,于是就用药物来麻痹相关的反应中枢,让机体不再对炎症有太敏感的反应,打个比方:你觉得身上痒痛,喝醉酒后那样的感觉似乎好一些了,不是酒精能治疗痛痒,而是酒精麻痹了你的反应。这种欺骗神经中枢的做法有时候看起来似乎是非常有效的,它可以让你感觉不太难受了,但实际上并没有治疗病根。

再来说“不明显的不良反应”。你以为不良反应是什么?是你实际感到头晕恶心肚子痛吗?当然不是,譬如药物对于肝肾的损伤有时候不是以急性的症状出现的,机体拉警报,而你不一定能立刻感受到。我们一直在说“是药三分毒”,可同时很多人还相信中药是天然的,毒副作用小,特别是当擅自加大剂量后出现“疗效”后,冒险的行为得到冒险的鼓励,以为中医很简单,草药可以随便采来吃,只要吃不死!

乱吃中药造成不良反应的例子很多,而西药不良反应的例子可能更多,但西药一旦被发现有不良反应,老外就很紧张,动不动就下架了;而我们销售的中药却可以堂皇注明“禁忌和不良反应尚不明确”,你咳嗽,吃了药咳嗽就好了,所以这是好药,这样的逻辑才是让人感到不安的地方。

无论如何,半夏还是一种很有个性的花,只要不用冒险赌疗效,它至少还是挺好看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