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治疗“心如悬若饥状”10例【转】

 hxj天边 2019-05-25
“心如悬若饥状”是经络病证中肾经悬动病中的一个症状,患者自觉心下胃脘部发空,心有悬吊感,饥饿而不欲食,似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交感神经紊乱症。笔者按中医辨证,用针灸方法治疗1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0例均为门诊患者,男6例,女4例,年龄42~55岁,病程1~2年,所有患者均以“心如悬若饥状”为主症,兼证见心悸、心慌,善恐易惊。

    2  治疗方法

    针灸选穴:关元、气海、复溜、足三里、内关、神门、心俞、膈俞、肾俞。操作方法:关元、气海直刺1.5寸,施呼吸补法1 min;复溜直刺0.8~1寸,足三里直刺0.5~1.5寸,两穴均施捻转补法1 min;内关直刺0.5~1寸,施捻转泻法1 min;神门直刺0.5寸,施捻转补法1 min;心俞、膈俞、肾俞均向内斜刺0.5~1寸,施捻转补法1 min,10次为1个疗程。

    3  治疗结果

    10例全部治愈。

    4  病例举例

    曲某,男,55岁,2007年4月初诊。主诉:心下胃脘部发空,心如悬吊2年余,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心如悬吊,时感饥饿但不欲食兼心慌,有害怕感。曾到多家医院就诊,做胃镜检查3次,诊为“胃窦炎”“浅表性胃炎”,查心电图无异常。2年来叠进治胃药物而乏效,又按心脏病治疗也无效,后经人介绍来我处求诊。思之患者之症,颇合经络病证中肾经是动病中:“饥不欲食……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之症,故中医辨证为心肾不交,脾肾两虚。治疗当以健脾养肾,养心安神为原则,采用上述针灸处方以及操作手法治疗,针第一次后患者即感有效,10次后症状完全消失而治愈,随访1年未再复发。

    5  讨论

    《灵枢·经脉》言:“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可见“心如悬若饥状”属肾经为病,肾居下焦,内寄真阴真阳,为人体生命之本,肾脏发病多表现为虚证,故言“肾无实证”。兼涉及心与脾胃。心主血,藏神,心火下煦于肾,肾水上济于心,心肾相交则水火既济,“心肾不交则精神离散,故心如悬,阴虚则内馁,故常若饥状”,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本证以肾虚为本,治疗当补肾为要,兼养心脾。现代医学多按心胃病治之而无效,乃未顾及其本故也。取穴中气海又名丹田或丹灶,顾名思义,为气之海,元气之会,呼吸之根,且为下焦之要穴。故凡气化蒸动之机均由此所发,功能为补益真元,温振肾阳,有如釜底添薪,故能温脾胃助运化,使之水谷腐熟,又能蒸动膀胱气化,使之气化升腾,津液四布,浊阴得出;关元为足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男子藏精之所,女子贮血之处,治男女精血虚亏诸证。气海偏于温振阳气,关元重在滋补阴精,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足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故足三里乃阳明经气,犹如百川汇合入海之势,经气充沛而功效卓著。因为胃属土,本经亦属土,故足三里为土中之真土,后天精华之根,能升能降,为疏导胃气之枢机。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后天之根本,五脏六腑皆赖以营养,故针足三里能壮元阳,补脏腑之虚损,且能升清降浊,导痰行滞。气海、关元、足三里三者相配,能温肾助脾,疏调气机,助胃气腐熟水谷,升阳气鼓舞中州,又能通利膀胱,调经养血,五脏六腑均能得以营养,壮人身之阳,补脏腑之虚,乃补益脾肾之绝佳配方也。复溜属肾,能温肾中之阳,开膀胱之气,用之以加强补肾之动。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其支脉走胸腹,又为阴维脉之会,别走手少阳三焦,泻之,则清心除烦,泻火清热,宽胸理气,疏通三焦气机,“心胸若有病,速与内关谋”,内关又为八脉交会之穴,通于阴维心包为心之外围,代心受邪,代心行合,心主血脉,故有通脉活血之效。而神门为心经穴,是心神之门户,补之能安神定志,配合内关,为治疗心经病证的优选良方。心俞、肾俞为肾经之背俞穴,心俞养心血,益心神,肾俞补肾益精,固髓健脑,二穴配用以补心肾。膈俞为血之会,能补血活血,“久病必有瘀”。用之有化瘀之意。诸穴相配,以补肾为主,兼养心脾,补益气血,治疗“心如悬若饥状”为主症的病症有良好的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