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论是996啊还是966,说到底都离不开两个字“时间”。说到时间那可就大有来头了,有关于时间的记载不仅仅是一个版本,我们就来看看关于古代计时的方法,很有意思。 玩过一些经典游戏的可能都知道,子时,丑时,辰时等等,然后就是一些比较模糊的概念, 而每日“时辰”从子时(相当于夜里的十一点钟到一点钟)开始,到亥时(相当于夜里九点钟到十一点钟)结束。一个“时辰”就是现在的两个小时,半个“时辰”就是一个小时。起初在研究时间的时候,首先的需要知道周期,就比如每天都会有的白天以及黑夜,有了这个周期发现,也就规定的一天的时间。 使用漏刻计时,漏刻分为两部分,漏是漏壶,刻则是刻剑。漏壶又分为播水壶和受水壶,说白了也就是两个壶,一个滴水,一个接水。而在接水的壶里有一把刻剑,上面刻有100刻,刻剑伴随着接水壶中的水慢慢增多,而露出刻数,显示时间,一天中又分为100刻,1440分钟,每刻大致有14.4分钟。 明清小说中常用“一盏茶”、“一炷香”来表示时间,自古以来中国人都喜欢喝茶,所以也就喜欢用茶来记录时间,我们会经常听到过一盏茶的时间,盏则是茶具,品茶的时候由热到凉这段时间也刚好有十几分钟,也就乐得使用“一盏茶”来形容了。 十二时辰在西周时就已经开始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到了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古代时常见的计时器又分为三种:圭表,日晷,漏刻。圭表就比较的古老了,分为圭和表,圭表是通过竖立的长柄形的物体,利用太阳射影的长短来判断时间。日晷与圭表差不多像似,只不过日晷是通过太阳折射方向来判断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