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镜照形,以余镜照影。镜镜相照,形影相传。不变衣冠之 状,不夺黼散之色,是形也与影无殊,是影也与形无异。不知形以 非实,影以非虚,无实无虚,可与道俱。以凡夫俗子具分别心之肉眼观之,形与影固然显然两样。盖形有相而有质,影则有相而无质。影是无质之形,形是有质之影。 形为无质而传有质,影为有质以传无质。然以镜照形,固能得影,以镜照影,亦能得影。且镜镜相照,影影相传,虽千百照而其影不变, 衣冠之状,黼黻之色,仍同于初本人被照之形。是形与影无殊也, 影与形无异也。常人所以视之为异者,不过一为有质,一为无质, 一为实体,一为虚体而已。 然所谓有与无,虚与实, 皆因吾人有分别之心所致耳。若能无分别之心,泯有无虚实为一体,则有亦无也,无亦有也;虚亦实也, 实亦虚也。非无非有,无实无虚,则可以 与道之本体混合为一,俱行于造化之中而永无生灭之苦矣。或问宜 用何法始能无分别心?答曰:无分别心者,便是“入定”。虽然“入 定”,但又不同于盲修瞎炼之枯坐死定。枯坐死定,便是执着不化。 执着不化者,仍不免凝结成物,不合于造化自然之道。 且勉强压制,必吃力不讨好,结果身体上必发生一种不良之反 应。苟合造化而自然“入定”,只要心冥冥而神默默,顺其微微之呼吸,放乎中流,吸其所止,心似有知,又似无知,虽不起分别,而 并不昏沉。盖神入乎气中,神虽灵照而不动,气则循序而流行。当此之时,身心必甚觉舒适。倘能常保如此景象,即可以不饥不寒,无求无忤。 惜乎此种景象,每每可暂而不可久,易得而不易继,且 每为外来之声响及叫唤所乱。虽然,若能常遇此等景象,对于死生问题,即可有几分把握。倘能守而不放,坚持而不休息,复合造化之自然,对于死生问题,即有十分把握。但若或遇意外所谓无妄之灾及不测之祸,则不在此例。欲求免之,惟平日之修福与积德耳。 盖具有重滞之肉体,而又须“物质”之享受者,终不能超出此因果律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