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一直在论述“思维”的“体”,另外也介绍了我们思维局限性的相关因素,从而引论出如何破除这些思维局限的方法,今天我们来探讨“思维”的“用”,这也是这本书的核心精华之处,作者用“跳出自己思维的圈子看世界”来阐述我们该如何用好自己的“思维”,下面我们一起跟随作者来开发自己的脑洞。 组合创新法在谈组合创新之前,我们先来谈一谈如何拆分,相信大家都有过拆东西的经历,无论是拆一个快递包裹,还是拆手表、电视,我们都需要找到它的一个“突破点”进行拆除,例如快递我们需要找到它的“封口”,手表和电视我们需要找到它的“螺丝”。但是今天我们谈论的“拆分”,不是对实物的拆分,而是用我们的思维对虚拟的事物进行拆分,那么我们也必须在大脑中找到事物的“突破点”,这个突破点被称为事物的“属性”。 那什么是事物的属性呢?简单来说就是事物的性质和关系,例如一块。白色手表,它的属性就包含这么几个方面:从颜色上来看是“白色”等,从材质上来看是合成金属加有机玻璃,从功用上来看可以用来计时。所以说任何事物不仅仅是由不同实体部件架构的,也是由不同“属性”架构而成的,可以说在服务业盛行的今天,各商家都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因此人们对于商品本身的“属性”重视程度已然超过了“商品”本身。 所以说组合创新的第一步便是了解事物本身的属性,在对这些属性进行组合相加,作者紧接着给我们列举了一个经典案例: 奥迪A6的外观设计
案例中的设计师巧妙地将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到了一起,并且成功设计出了车型,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将“女性身材”这个属性与“汽车后盖箱轮廓”这个属性相结合。这便是属性组合相加所得出的成功案例。 心理学实验:牛奶和白色心理学家组织了一些学生,对他们进行联想能力的测试,要求学生们在一分钟之内联想出和“牛奶”相近的物体,并且写在纸上,谁写的越多评分就会越高。一分钟过去以后,心理学家对这些学生的答案进行了评估,发现罗列最多的仅仅只有8个,于是他们又安排学生们进行了另外一场测试,这次是要求学生们在一分钟之内联想出“白色”的物体,同样谁写的越多评分就越高,一分钟过后,科学家发现这次罗列最多的竟然有20个,而且大部分学生都罗列出超过10个以上的物体。 从该实验可以看出,如果我们仅仅从事物抽象的属性去联想,是很难让我们思维持续发散的,不是因为我们思维不发散,而是因为事物的属性太多,“突破点”太多,以至于我们的思维会出现相互干扰、相互劫持,当我们看到“牛奶”时,大脑这个数据库会不断的调出它的各种属性:白色、液体、营养等等,这个时候这些属性开始在大脑中争斗,使得大脑一会儿想到白色,一会儿想到液体,最终相互干扰,使得我们大脑工作效率变得非常低。然而当我们通过事物具体的某一个属性去联想的话,我们的思维就会有了一个路径依赖,这样不至于太过发散,反而更有条理地、更加清晰地联想出相关的事物。 头脑风暴训练属性拼接 作者要求我们以门把手为中心,在其它空白处填上任意事物,看它们能不能组合。图例是作者给出的一种答案,他认为灯可以和门把手组合,在门把手上装上小电珠,便可以方便夜间开门;设计一个花朵样式的门把手看起来很美观……。 从作者的案例中可以发现,作者是以“视觉”、“听觉”、“功能”等属性为“突破点”去联想和匹配事物的,读完,自己也试着按照作者的方法,根据事物的属性联想出了几个事物,与门把手进行组合 嗅觉——增香剂,我们可以尝试将门把手做成内部镂空的形状,再将增香剂置入其内部,这样每天进出门都会香气弥漫; 感觉——指纹识别,内置指纹识别系统,只要是房主的指纹就可以转动门把手,这就变成了一扇高级防盗门; 味觉——糖果,可以在门内部装置一个小暗格,里面放一些糖果,通过钢丝连接着门把手,再在门下方设置一个小出口,这样每次转一下门把手,就可以落下一粒糖果,这会让自己有种“幸福来敲门”的感觉; 功用——开关,一般家庭厕所都会设置在角落阴暗处,因此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开灯都是必要的,所以将厕所的门把手与电灯开关相连,只要我们一转动门把手,厕所灯就会亮起,这样不但节省了我们开灯的时间,还能改掉上厕所不关门的坏习惯。 大家不妨按照此模板试一试,测测你的属性联想能力以及思维发散能力。 质疑创新法在前文提到约束我们思维的七种心理中,就包括“惯性思维”和“权威思维”,也就是习惯性的思考方式以及绝对服从权威的心理,因此敢于质疑自己,敢于推翻权威,是每一个创新者必须经历的关卡。作者在此列举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案例: 红竹先生的挑战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学生虽然结果被自己惯性思维所约束,但是他敢于质疑权威的勇气还是值得表扬的,人类历史上正是有无数这样的质疑者,才最终使得我们人类文明发展的如此丰富和完善。哥白尼,一个熟悉名字,如果不是他挑战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那么人类文明将会落后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爱因斯坦,一个伟大的名字,他颠覆了牛顿的经典力学,创立了相对论,提出了时空弯曲理论,推动了科学跨出了巨大的一步。 所以综上小结,首先在生活中我们要多观察、多思考事物的属性,可以尝试将不同属性结合在一起,得出一个全新的事物;其次思维发散也要讲究方法,很多时候我们的思维之所以被约束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出不来,其实并不是我们没有发散性的思维,反而是因为我们的思维过于发散,才导致很多思维像一团乱麻一样绕在了一起,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事物的具体属性作为“突破点”进行有条理的思维发散;质疑创新法告诉我们创新需要破除“惯性思维”和“权威思维”,敢于质疑自己,推翻权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