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除模印成型技术空前外,元代瓷器还有这些独特之处

 玉在人间 2019-05-25

光明网记者 李政葳

北京元大都遗址出土的天蓝釉花口紫斑贴塑兽面双螭耳连座瓶、湖北省博物馆藏的青花龙纹梅瓶、上海博物馆藏的青花蕉叶花果竹石印花缠枝牡丹纹菱口盘……元代的瓷器有哪些独特之处?元青花的历史、艺术价值为何备受学术界、收藏界关注?

近日,国内十多家博物馆馆藏的96件文物精品齐聚国博。它们以元代瓷器为主体,以历史、文化、科技、审美价值为主线,反映了元朝时期人们的生活习惯、物质文化、艺术创作特点和民族融合、中外互通的历史盛景。

“海宇会同——元代瓷器文化展”在国博开幕(李政葳/摄)

焦点一:官民窑器物同时烧造

喇叭形口、溜肩,内口沿绘一圈水波纹,颈部绘蕉叶纹,近底足处绘有变形莲瓣纹。这件1984年从湖北黄梅县十里村小学出土的展品名为“青花莲池纹玉壶春瓶”,是元代江西景德镇窑产品。

策展人顾志洋说,元廷在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磁局,开创官办窑场引领瓷器制作风尚的先例,专管皇室烧瓷并漆造马尾棕藤笠帽等,其设置很可能与当时元朝廷需要质纯的祭器有关。

然而,浮梁磁局的窑场似乎不像明清御窑场那样有专门独立的厂址,其工匠可能分散在条件较好的民窑中生产工作。比如,在景德镇落马桥遗址元代地层就发现了蓝釉金彩玉壶春瓶、卵白釉五爪龙纹大盘等残片,很可能是承担浮梁磁局煅烧任务的窑厂之一,同时还有大量较粗糙的青花、白瓷,应是官民窑器物同时烧造的场所。

据《元典章》记载,景德镇珠山出土的高等级元青花,证实了元代存在为最高统治阶层生产青花瓷器的官窑。另外,出土元青花的墓葬、窖藏,主人普遍身份较高,其在国内流通一定程度上受政治因素影响;虽然少量器物也能证明民间市场存在订烧行为,但多作为明器和祭祀用器,且并不普遍。

青花梅花纹三足炉(李政葳/摄)

青花龙纹玉壶春瓶(李政葳/摄)

焦点二:龙泉窑瓷器海外贸易占比高

展馆内还展出了不少沉船出水的瓷器残片。比如,位于福建省平潭县海坛海峡北段的大练岛元代沉船遗址中,沉船遗物以龙泉窑青釉瓷器为主,器型包括盘、洗、碗、小罐等,装饰手法有刻划花、贴花、模印等,沉船年代可能是元代中晚期,是一艘前往东南亚的贸易船。

另外,在2009至2010年水下考古发现的“石屿二号”沉船遗址中,共发现了元青花133片,这是中国水下考古首次发现元青花瓷器。出水元青花器型以碗、杯为主,形制与卵白釉同类器形一致。此外,还有少量梅瓶、玉壶春瓶等。该沉船地处古代南海贸易航线,随船瓷器广泛见于东南亚和非洲东海岸地区,风格也与菲律宾出土的元青花接近,很可能是外销至东南亚或再转销至非洲的产品。

策展人说,龙泉窑青瓷、景德镇青花瓷、青白瓷以及福建地区窑场产品广泛分布于东亚、东南亚、西亚乃至东非地区,与汪大渊《岛夷志略》中记载的贸易地点吻合,是研究元代海外贸易史的重要佐证。而从现有的海外考古资料看,龙泉窑瓷器在元代陶瓷海外贸易中占比最高。

很显然,海外贸易成了元代对外物质交往的主要途径,瓷器作为对外贸易商品,清晰呈现了沿路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分布的趋势。其中,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的遗址、墓葬均发现数量可观的元代瓷器;日本、泰国、菲律宾、新加坡、印度,乃至肯尼亚、埃及等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也发现了一定数量的元代瓷器。这些都表明,元代是中国古代瓷器对外输出的高峰时期。

“石屿二号”沉船遗址残片(李政葳/摄)

绥中县三道岗元代沉船遗址出水的白地黑花鱼藻纹盆(李政葳/摄)

焦点三:整体风格体现多元文化交融

在展品“青花莲池杂宝纹莲瓣形盘”下方,写着这样一段文字介绍:“元青花这种高温釉下彩瓷烧制成功,是中外技术和文化交流的产物,其使用产自伊朗的钴料,结合双方的审美情趣烧制而成”。

的确,元代瓷器不仅集成了唐宋以来器物造型和生产工艺,还融合了中原传统文化、伊斯兰文化、蒙古草原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等多种文化因素,衍生出数量繁多的器物造型、纹饰和装饰手法,体现了极高的多元文化价值。

翻阅世界工艺史发现,伊斯兰文化的传播为东西方制瓷技术交流产生了很大影响,而元代辽阔的疆域为东西方交流带来了地理便利。元代瓷器中最能体现伊斯兰文化因素的即元青花瓷器。根据元朝匠籍制度,官匠可在政府管理部门支配下流动,优秀的伊斯兰工匠完全有可能在浮梁磁局管理下直接参与陶瓷生产。

另外,一种生产元青花瓷器所用“苏麻离青”钴料,当时已由阿拉伯地区传入中国,这是迄今所见的元青花瓷器中,存在明显带有伊斯兰文化特征的器型,如大盘、大碗、器座、高足碗、八棱器等。典型元青花装饰也已层次丰富、布局严谨、图案满密,相比于中国传统绘画风格,更符合伊斯兰装饰艺术的特点;元青花的装饰主题中,植物纹多为有规律呈蔓延状的花、果、叶、草图案,明显受到“阿拉伯式花纹”风格的影响。

不可忽视的是,蒙元草原文化对瓷器的影响同样很大,草原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对元代瓷器整体特征起到决定性影响。比如,元代餐饮瓷器往往器型大、胎体厚,这与宋金以来的瓷器生产传统有所不同。

磁州窑白地黑花龙凤纹四系扁壶(李政葳/摄)

焦点四:模制成型工艺成熟,大器物分段成型普遍

“以铜、铁等金属为着色剂的色釉,融于一体高温烧制而成,釉料在高温熔融中呈现色彩斑斓的釉色……”很难想象,这是元代“天蓝釉紫斑莲瓣形盘”的烧制方式。

元代是中国古代瓷器生产技术飞跃期。当时,瓷器生产首次在瓷胎中采用高岭土加瓷土的二元配方法,这在中国瓷器技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另外,以元青花为代表的瓷器釉下彩绘艺术,也开辟了陶瓷装饰新篇章。记者了解到,氧化钴首次作为釉下彩料广泛施加于瓷胎表面,为明清青花瓷的繁荣发展奠定基础,釉里红、孔雀蓝釉等产品种类迅速发展,代表了我国颜色釉瓷工艺走向成熟。

在宋金时期工艺的基础上,元代瓷器模印成型技术也进一步提高,菊瓣形、多边形、扁圆形或四棱、八棱形等器物皆采用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实现复杂器型的成型和印花装饰效果,还可规范器物的大小形制。

值得一提的是,元代还流行大件器物,以当时轮制技术多数大型瓶罐达不到一次性拉坯成型,因此多半使用分段成型的方式。具体操作方法是,先将器物口颈、身、底等分段拉坯制胎,再以泥料粘接为一体,再施釉烧成。

江苏镇江京口闸遗址出土孔雀蓝釉云龙纹鼎式炉(李政葳/摄)

焦点五:元青花改变审美观念

记者了解到,以氧化铜为主要发色剂的釉里红瓷器,是此时与青花瓷共同出现的釉下彩绘瓷器品种。由于氧化铜在高温下对窑室烧成气氛比青花料中的氧化钴更敏感,因此发色鲜艳、图案清晰的釉里红产品尤为珍贵。

随着颜色釉的进一步发展,也是这一时期新釉品种研发取得重要突破。其实,元代以前中国釉下彩绘瓷已有发展,入元后以青花为代表的釉下彩瓷艺术大放异彩,很快成为雅俗共赏的流行产品。“青花”,也因此成为元朝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符号,开辟了全新陶瓷艺术风尚,宣告了古人主流审美从追求素雅莹洁的婉约态势,转变为追求华丽繁美、敦厚豪迈的奔放意趣。

元代后期,青花瓷器上还出现了一些历史人物故事装饰题材,具有明显的汉族传统文化特征,透露着儒家文化价值观。业界人士认为,这类题材的兴盛,与元杂剧的流行有一定关系,并反映在瓷器、漆器等手工艺品装饰纹样上;这也体现了元代对这类题材包容或认可的态度,反映了中原和蒙元艺术在文化和审美方面已完成了深层次的交融。

来源:光明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