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证,是指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人体的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证候。《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盛则热”,即由于热邪侵袭,或阳气亢盛,导致出现以身热烦躁,面红目赤,唇红而干,咽燥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热性证候。多因外感六淫之邪;或寒邪化热入里;或因七情过激,郁而化热;或饮食不节,积蓄为热;或房劳伤阴,阴虚阳亢等原因,导致出现阳热有余或阴津不足的证候。分为表热证、里热证、虚热证或实热证。如今见到陈学忠老师运用潜阳封髓丹加减治疗热证,效果显著,现将经验案予以总结,具体见下: 黄XX,女,72岁,2018年11月28日初诊。 现病史:患者以“冠心病”收入我科治疗,入院后患者诉心慌,尿频,尿急,下半身灼热,睡觉时不能盖被子。尤其下半身灼热,夜间无论冬夏均不能盖被子,伴打嗝、反酸,食欲尚可,睡眠较差,大便正常。舌体略胖大,有少许浅齿印,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弱。 既往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 房间隔缺损?胃食管反流病?双侧颈总动脉硬斑形成。 西医诊断: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心功能3级;2、先天性心脏病 房间隔缺损3、胃食管反流病?4、双侧颈总动脉硬斑形成;5、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中医诊断:热证-虚阳外浮。 治法:温肾潜阳。 选方:潜阳封髓丹加减。 用药:桂枝30g,茯苓20g,白附片30g(先煎),肉桂10g,盐黄柏30g,醋龟甲30g,干姜20g,白芍30g,砂仁30g,炙甘草15g。 水煎服,一日一剂,一日三次,共3剂。 2018年12月5日患者二诊,诉心慌、尿频、尿急及下半身灼热均明显减轻,尤其是夜间可以盖被睡觉,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弱。继续原方服用3剂。 按:张景岳指出:“虚火之病源有二,一曰阴虚者能发热,此因真阴亏损,水不制火也;二曰阳虚者亦能发热,此以元阳败竭,火不归元也,此病原之二也”。同时,对阳虚上浮证指出了分类:一曰阳戴于上而见头面咽喉之间者,此其上虽热而下则寒,所谓无根之火也;二曰阳浮于外而发热于皮肤肌肉之间者,此外虽热内则寒,所谓格阳之火也;三曰陷于下而见便溺二阴之间者,此其下虽热而中则寒,所谓失位之火也。 患者年老,肾为先天之本,肾阳对人体起温煦、激发和推动的作用,是全身阳气的根本,肾阳虚衰,闭藏功能下降,真阳不能潜藏于肾宫,浮越于外,同时阳虚温煦失职,阴寒内盛,逼阳浮越,引起格阳、戴阳等证,阳气郁积之处,可引起各种热象,成为典型的浮火表现,则见下半身灼热,结合舌脉,四诊合参,辨证为虚阳外浮,治以温肾潜阳,方选潜阳封髓丹加减。 方中附子乃命门主药,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归原,则浮游之火自熄矣;龟板滋阴潜阳,有通阴助阳之效;黄柏味苦性寒,入肾,苦能坚肾,肾水得坚则不致泛滥;甘草缓急、补中、伏藏真火,同时与苦寒之黄柏相配,苦甘化阴,与辛温之砂仁相配,辛甘化阳,阴阳合化,则水火既济。诸药合用共凑温肾潜阳之效。 讨论:张仲景提出,阳气衰微,虚阳浮越,或为烦躁不得眠,或为格阳、戴阳,或为破汗大出。虚火在治则上不同于一般之火,“得湿则炳,遇水则燔”,故在治疗上应“以火逐之,则焰灼自消,炎光扑灭”,应用益火法和引火法,即温肾壮阳,阳气壮才能熄火归原,使真阳闭藏于坎宫;引火归原,浮游之真火才能下归于肾。 潜阳封髓丹由清代火神派祖师郑钦安所创潜阳丹和元代许国祯《御药院方》中所创封髓丹相合而成。临床上多用于治疗阳气不足、下焦不藏、虚阳上浮诸证。郑钦安诉:“方中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状君火也,况西砂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龟板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力,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潜阳。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一味,三才之义己具。况西砂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封髓。” 陈学忠老师认为该患者下半身灼热,为虚阳外浮之表现,巧妙运用潜阳封髓丹加减治疗,患者疗效显著。 版权声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