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的柏林,是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眼中“西方国家的睾丸”。那个柔软的地方,被用力地挤压着…… 第一回合 艾森豪威尔 VS 赫鲁晓夫1959年9月,赫鲁晓夫访美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出生在乌克兰边界的农村,他的性格在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一份高度机密的文件里被描述为“足智多谋,大胆,善于把握政治时机,演技出色,有赌性”。就在1958年感恩节,他对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公告了一封“最后通牒”,即六个月内解决柏林问题。赫鲁晓夫的这步棋换来了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发出的访问美国的邀请。 这位“大胆且有赌性”的领导人坚持乘坐当时尚处试验阶段的图-114飞机。幸运的是,虽然发动机有细微裂缝,但还是成功完成了12小时直接飞抵美国的任务。尽管会谈一度陷入焦灼,艾森豪威尔还是满足了赫鲁晓夫的要求,同意召开巴黎首脑峰会,解决柏林问题。当然,赫鲁晓夫也同意放弃对柏林问题的最后通牒并于1959年12月率先裁军120万。 1960年5月,巴黎首脑峰会1960年5月1日,飞行员鲍尔斯驾驶的一架洛克希德U-2侦察机被苏联击落。11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对记者坦承派间谍机执行任务是经过他本人批准的。五天后的巴黎峰会上,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拒绝就U-2事件道歉。这令赫鲁晓夫的情绪一度失控,不但收回了美国之行期间向艾森豪威尔发出的访苏邀请,还提早宣布了巴黎首脑峰会“会谈失败”。 不过,在10月的美国总统大选辩论中,这位苏联领导人敏锐地察觉到了总统候选人约翰·肯尼迪在柏林问题上的论调,即“美国在柏林驻军的条约权利和维护西柏林自由和独立的承诺”。不久,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便开始盘算起一次与约翰·肯尼迪一对一的会谈。他还告诉东德领导人乌布利希,如果肯尼迪上任后不同意谈判,他会“下达另一个最后通牒”。 第二回合 肯尼迪 VS 赫鲁晓夫1961年4月,猪湾事件新上任的美国总统肯尼迪留任了艾森豪威尔时期中央情报局局长杜勒斯,同时吩咐杜鲁门时期的国务卿艾奇逊领导新政府研究柏林问题。然而,这套新组建的班子似乎在配合上出现了严重问题。1961年4月17日,肯尼迪给赫鲁晓夫送上了一份“生日大礼”:由杜勒斯统筹的古巴计划因肯尼迪将登陆地点改为猪湾,进而产生一系列疏漏,最终搞砸了行动。 艾奇逊认为这次行动“是完全没有经过思考的行为”,他在给前总统杜鲁门的一封信中提到:“这届政府的领导能力出奇的差。这届政府照搬了艾森豪威尔时期的政策,但成功必不可少的展示实力的部分都剔除了出去。决策是需要大脑的。”这次行动之后,美国总统肯尼迪不但减少了与艾奇逊的私人会面,还对同僚表示后悔留任了共和党成员杜勒斯。 1961年6月,维也纳峰会猪湾事件后,肯尼迪通过美国驻苏联大使汤普森这一官方渠道和苏联谍报人员博尔沙科夫这一私人渠道,开启了任内与苏联领导人的第一次会谈——维也纳峰会。《华尔街日报》将两国领导人比喻为“重新瓜分欧洲的拿破仑和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第二天的会谈,可谓针锋相对。赫鲁晓夫递给了肯尼迪一份最新的最后通牒——柏林问题的备忘录。 这意味着六个月解决柏林问题否则只能兵戎相见。赫鲁晓夫说:“战争还是和平,这取决于美国的决定。”面对赫鲁晓夫的最后通牒,肯尼迪失落至极,他认为:“所有的战争都源于愚蠢。”在返回美国的飞机上,他哭着对司法部长、弟弟罗伯特·肯尼迪说:“如果核战争真的爆发,我们是无所谓。……但一想到很多妇女和儿童将死于这场战争,我的心情就很难平复。” 第三回合 白宫 VS 克里姆林宫1961年7月下旬~8月上旬,肯尼迪的退缩政策维也纳峰会后,强硬派艾奇逊立即做出了“柏林应急计划”,他认为:“美国如果不使用核武器,就无法阻止苏联前进的脚步”。这份绝密文件被《新闻周刊》公布后,看到刊登出的文章,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受到了极大刺激,不但取消了裁军120万的计划,还增加了三分之一的军费开销。而令肯尼迪愤怒的是,他的国务卿至今不能对赫鲁晓夫的最后通牒作出答复。 1961年7月25日晚九点半,肯尼迪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做了电视讲话。这次讲话17次提到了西柏林,这一信号似乎在暗示:“苏联可以对柏林这座城市的东部随便做什么,只要他们别碰西部就行。”8月初,肯尼迪对白宫顾问罗斯托夫表示:“赫鲁晓夫正在失去东德,他不会让它发生。……他一定会采取某种措施阻止难民的逃逸。也许会是一堵墙。我们无法阻止这件事。” 1961年8月13日,边界关闭![]() “这不是什么好办法,但是一座墙总比一场战争要好得多。”——约翰·肯尼迪 尾声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被射杀。 1964年10月14日,赫鲁晓夫被罢黜。 1989年11月,柏林墙倒塌。 1990年10月,德国统一。 1991年底,苏联解体。 文/Phoenix Ma , 转载请注明出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