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文连读:马国庆——“京城传拓第一人”

 攒菁堂 2019-05-25


马国庆,1956年10月生于北京琉璃厂一带,西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其传拓技艺师从其父马宝(保)山,书法艺术师从康殷(大康)先生、康雍(二康)先生。马国庆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书法艺术专业,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评审委员,著名拓艺专家、书法家,其书法、篆刻、拓艺作品被国内外诸多博物馆、艺术馆和收藏家收藏。

拓技这一行,传承极为不易,往往聪明人不愿意学,笨人又干不了。我投身传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的父亲马宝山。父亲过去做的是文物鉴定,最早搞书画笔帖生意。抗战时期,溥仪带走了一批国宝,日本投降以后,故宫博物院等机构就曾经委托父亲进行鉴定追回,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展子虔的《游春图》,以及杜牧的《张好好诗》。新中国成立以后,父亲也曾经帮助国家收购了许多珍贵文物,直到去世以前,父亲一直担任着首都博物馆鉴定委员,中国文物学会顾问等。

我的爷爷是河北衡水人,琉璃厂过去每家每户都有衡水人,因为这个缘故,父亲16岁时,就被爷爷送到北京,在琉璃厂的墨宝斋学徒,后来父亲又凭自己的本事做上了掌柜——父亲的拓技就是在墨宝斋学习的,过去内务府的传拓,大多都是委托墨宝斋进行的。“文革”后期,国家举办了第一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展,也曾经委托父亲传拓几件非常重要的文物,这其中就有米芾的砚台。

拓片最大的功用,就是可以1:1的复原出原物的神韵,相当于最早的复印技术。比如说石头上的花纹,即使通过现代照相技术,也无法准确地体现出它的神韵,但拓片可以做到黑白分明,完美地展现这些纹饰。也正因为此,过去出文物图录,必须要有拓片。

拓片可以做到毫厘毕现

相传拓片出现于魏晋时期,当时在太学门口立有《三体石经》供往来的学子进行抄录,但抄录并不能做到完全准确,于是就有人将其用纸拓印下来,发明了拓技。但现在有据可查的历史中,拓片最早出现在唐朝,距今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但在当时,拓片已经非常流行了,在一些诗文中也有记载,可见拓片应该出现在更早的时候。

自古以来,中国的文字就不只具有记事作用,还兼具审美。而拓片,就可以做到最大限度地保持文字之美,可谓毫厘毕现。从工艺上来看,传拓大体上可以分为两项,一项体现其实用性,类似于现在的复印;另一项则注重体现其艺术性,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拓片,具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物价值。在过去,人们可以根据拓片,印制成字帖,供大家学习,这也是字帖的由来。

我出生在北京,从小就在琉璃厂长大。可以说,从小就在这个环境里耳濡目染,所以很小就喜欢上了传拓,但在当时,父亲并不愿意我跟着他学习。大概在1972年前后,我开始跟着康雍和康殷两位大师学习书法,当时大康老师对我说,“学书法是一辈子的功夫……你还得想法儿跟你父亲学点绝活儿。”就这么着,父亲让我跟着他学传拓。

我曾经写过一本《中国传拓技艺通解》,里边对传拓艺术的历史,以及传拓步骤、技艺等都有详细介绍。拓技之中,主要包括出现于唐朝时期的擦拓法和出现于宋朝时期的扑拓法,现在也一直沿用着这两种技法,但同时,也对这两种技法有了不同的丰富。而在拓印之时,主要会用到打刷、棕刷、羊皮刷等工具。

传拓搭载飞船上太空

自从我开始学习传拓以后,就顺着历史脉络,对不同时期的拓技进行了完全的恢复。在过去,拓片并不引人注目。1990年,北京石刻博物馆为我举办了《首届马国庆拓片艺术展》,一共展出了由我拓制的十几大类、一百多件器物作品,包括碑、帖、竹、木、封泥、印章、墨锭等,这才在国内外引起很大轰动。特别是拓墨,过去很少有人能够做到。我完全靠着自己的实验,成功拓制了墨锭,而且比前辈拓得好。真正的好墨,表皮有金粉、朱砂、石青、石绿等,一沾水就洇了,也就是一般所说的过了墨。因此在传拓过程中,不能掉墨、掉色,还要将原本墨锭上的细腻花纹展现出来。现如今能够拓墨的,只有我一人。

我还在过去的器形拓、图形拓、全形拓的基础上,发明了马氏立体拓,不仅吸取这些拓法的优点,还结合自己的研究进行了突破。现在我拓印的东西,包括碑帖,采用的都是立体拓,甚至可以从拓片上看出原本器物的材质。2005年,我在朋友的邀请之下,拓印了一条1.3米长的活鱼,也就是后来大家所说的活鱼拓。去年,天宫二号、神州十一号搭载了我的多件作品上星,其中有两件传拓作品,分别是龙泉青瓷香炉拓和凤皇巢琴拓,我选用了特殊的手法,将其做成立体拓,不仅采用了十余项技艺,还特别使用了我历时两年半才研发的专用传拓纸,这种纸薄如膜、韧性强、拉力大,受墨自如。特别是龙泉青瓷香炉拓,我采用特殊的技法,做出了开片效果,这在世上还是首次。

来源:北京晨报记者何安安 实录


书画家马国庆:笔墨中现精气神

苏轼之人生十六件赏心乐事

清溪浅水行舟;微雨竹窗夜话;暑至临溪濯足;

雨后登楼看山;柳荫堤畔闲行;花坞樽前微笑;

隔江山寺闻钟;月下东邻吹箫;晨兴半柱茗香;

午倦一方藤枕;开瓮勿逢陶谢;接客不着衣冠;

乞得名花盛开;飞来家禽自语;客至汲泉烹茶;

抚琴听者知音。

紫砂壶拓片(由国家图书馆正式收藏)

佛像拓片(由国家图书馆正式收藏)

“精气神”乃天地间一切生命之根本。人常说,养生养的就是“精气神”。“精气神”也是艺术家于创作中潜心寻觅的灵动之美。笔与墨,自古以来始终被中国人用来认知世界、表现万物有情。摆弄笔墨者众,而把养生和舞文弄拓搁在一起,并能悟得墨中蕴含的“阴阳日月之美”者,恐寥寥无几。京城有位用墨高手,琉璃厂人马国庆。把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鱼传拓到宣纸上,纸上的鱼依然“栩栩如生”,这“大变活鱼”的用墨功夫为此君独有。马先生对于墨所能够体现的丰富精神气韵,堪称悟透了:因为有了“气韵”,墨不再是黑色的,而是五彩的!

古街古墨

马国庆是已故马宝山先生的公子。马老是传拓大家,亦是书画、碑帖鉴定名家,2004年以96岁的高寿仙逝。马公子传承父业,也以书画传拓名世。马先生的书法作品曾作为国礼送美国国会,拓片为不少外国元首政要收藏。他还曾为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制印。称马国庆为琉璃厂人,因其“长于斯”:马家院门直对的就是挂满古旧字画,飘着古檀香气的“宝古斋”,再走几步就是墨香浮动的“一得阁”和“戴月轩湖笔徽墨店”。“荣宝斋”和“庆云堂”这等老字号更是少年马国庆每日求学必经之路。“当时与小伙伴常玩'拉瞎'的游戏:一个人在前面拉着,后面跟着的孩子闭上眼不许看,靠鼻子的嗅觉就得说出走到哪家店铺门口了。这些店铺,各具特色,气味不同,许多都是百年以上的知名老字号。”

马家迎来送往的无论远客还是近邻,大都是与马老先生同级的“民国范儿”。在马国庆的儿时记忆中,常来家中做客的有张彦生、苏庚春、傅大卣、程长新等老一辈金石书画鉴定大家。由于爱好和家学的缘故,马先生自幼时常见到“黑老虎”(拓本的别称),历朝历代的精佳妙品尤令其好奇着迷。马家公子得真文化气场怡养,墨香自然浸入了骨髓里。“一头扎进传拓的技艺领域,恍然间竟有50多个年头了!”

借墨达情

传拓艺术,有实物考证的历史就有1500多年。拓本具有珍贵的研究价值,是易于远途传递和保存的文物藏品。比如许多古代墓碑已损毁消失,但拓片却可以帮助我们“见识”历史珍迹,揣摩解读其原有的艺术风格与时代文化特征。关于拓片,古有“千两黄金哪购得”之说,其弥足珍贵可见一斑。传统拓片采用复制性平面再现的技术方法制作,而马先生自创的“立体拓”,稽古出新,令“古法”入新境,既保持了器物原有特征,又有“我”对于作品的解读。

马先生这样诠释“立体拓”的内涵。传拓一幅作品要经历三个层面:1.观物取象;2.迁想妙得;3.借墨抒情。具此三层面,创作是也。而三个层面中最后之“借墨抒情”的“情”字为“墨气”之源泉,也是人之灵性所在。马先生解释说,“拓”通常是在十来分钟内即可完成的事情,那是由一连串“啪啪啪”娴熟有序的利索动作组成,即一气呵成;而之前的“读”(对器物的形、质、文字与文饰进行细致入微的解读),却往往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只有读懂读透原作品,确立最佳角度,然后才能用艺术的手段去体现它最动人之处。”马先生说,“人有站立坐卧与闪转腾挪之不同状态,各种生命体征和灵魂交感都要通过画面传递给观者,这是利用了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并不是老酒贴新标,更与简单的复制完全不同。”

拓能通神

依马先生之见,“用墨有大学问”。俗话说,“大厨调水火,拓艺调水墨”,看来,厨艺与拓艺在最高境界都有不可言传之奥妙。问其“为何墨非黑色而是五彩的?”马先生以“看图说话”的形式作回应。先是一幅古代美女图。画面中佳人肤如凝脂,樱桃小口莹润,水灵灵的一张俏脸呼之欲出,这气韵这效果,全因用墨的巧妙与精绝。马先生还特意为此“美人拓”赋诗一首:头束云鬟着艳装,婀娜体态气飞扬。临风倩影悄悄至,惟有萧歌伴异香。

好古之人必会对马先生自创立体拓的明清紫砂壶和黄杨古木拓艺拍案叫绝。老壶特有的包浆和古木的筋骨苍润感竟然都能在宣纸上表现!马先生还有个绝活,那就是“拓活鱼”。他拓过的最大的一条活鱼长近2米,来自密云水库。那“大腹便便”欢蹦乱跳的活鱼姿态被捕捉展示得淋漓尽致,白花花亮闪闪的鳞片好似还挂着水珠。观此画面,立刻了悟为何“用墨有大学问”。难怪老一辈文化大家冯其庸先生赞“马君传拓技术通于神而臻于化境矣”。以坊巷俗语表达便是:马先生把“墨”玩到家了!

马先生说,传拓讲天气时辰,强调子时午时,“上纸的方法也要根据天气情况而定”,这听上去与做茶很相似。就像阴雨天气不宜采茶炒茶,拓墨也不宜在空气湿度很大的情况下进行。“因地而变,因时而变,因材而变,因境而变”,马先生说,“变”字指的是创作中的顺时顺势。“不经意处见高明”。拓不同的器物,在用纸、气温干湿度和使用的工具等诸多方面都有严格的配比。“举个简单的例子,拓战国玉和汉代砖石差异就挺大,前者纹路很细腻润泽,所以选纸要细,后者具粗犷素朴之美,用纸自然要厚。细者表韵,粗者现味。”

因为把所有的心思都“泡”在了墨里,马先生是个科技领域的“白丁”,这位老北京诙谐地宣称“我也不上网我也不逮鱼”,意思就是一切与“电脑”有关的事物皆不精通。一本厚厚的《中国传拓技艺通解》,马先生也是一个字一个字用笔写在纸上完成的。让自己的心沉静下来,远离喧嚣,再用墨香浸润心田。这是一种唯属马先生的养生至高境界。

来源:北京晚报


马国庆:让拓技成为艺术

文 刘仝保

最近在中央党校举办的一次全国廉风书画展上,一幅“活鱼拓”拓片配诗文书的作品受到了前来参观的中央领导同志的赞誉。这件作品出自我国著名拓技专家马国庆之手,他为拓印由技术发展成艺术做出了显著贡献。

 马国庆:让拓技成为艺术

拓片是将宣纸贴在器物表面用墨拓印来记录花纹和文字,是考古工作中常用的一种传统技艺,是记录中华民族文献的重要载体之一。碑帖的拓技在我国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传统的拓技主要运用墨色,分为“乌金拓”、“蝉翼拓”和“全形拓”。“乌金拓”墨色乌黑发亮,对于青铜器、秦砖、汉瓦、碑刻等都能呈现最好的传拓效果;“蝉翼拓”墨色淡匀如蝉翼,甲骨、扇骨、牙雕、玉雕等则使用此法效果最佳;“全形拓”用的是以上两种拓法完成,拓法虚实并用,立体感很强。

马国庆的父亲马宝山是著名的碑帖字画鉴定专家。16岁只身从家乡衡水市南谢漳村到琉璃厂当学徒接触书画碑帖,过手买卖了诸如孙过庭《景福殿赋》、颜真卿《裴将军帖》以及宋拓《九成宫》《圣教序》等。1956年后,先后在北京琉璃厂文物商店庆云堂、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文物复印厂担任业务员、业务指导,1980年调首都博物馆任书画碑帖鉴定专家,1981年退休后被聘为首都博物馆鉴定委员,担任中国文物学会顾问等。著有《书画碑帖见闻录》一书。直到2004年3月去世,马宝山参与了当代文物界许多有价值的书画碑帖的鉴定与收藏近80载,一生成就斐然。

从小受父亲的影响,马国庆对书画拓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父亲的启发、自身的勤奋钻研下,如今他的拓技在业界是众所周知的。

54岁的马国庆是马宝山的次子,从小在琉璃厂长大, 十几岁的时候经我国著名鉴定家付大卣介绍,拜康雍和康殷为师学习书法,后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书法艺术专业。他是大康40多年的弟子,在老师的指导下,潜心学习书法,其书取法欧阳询、颜真卿,兼具诸遂良。擅长楷、隶、篆,以静为主,稳重大气,又不失灵活多变之美,柔媚之中有刚劲,刚柔并济,仿佛中国的水墨画,轻盈飘洒、似瘠而腴、玉润清雅。也因此,马国庆被中国书协会员、北京书协吸收为会员,担任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评审委员等职。其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书法大展并获诸多奖项,1986年,马国庆任全国电视书法大赛评审委员,1992年11月,其作品作为中国外交学会礼品赠送美国国会。2000年1月,他还应中国外交学会之邀为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先生制印。

恩师大康的一句话让马国庆走上了拓印路。“学习书法是一辈子的功夫,不要看现在的时局发展,况且中国不会缺少书法家,你要想法把你父亲的绝活学过来,不要让老祖宗的好玩意断了。”

马国庆小时候并没有让父亲手把手传教拓印,仅靠着悟性掌握了这门技术。1970年,马宝山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为日本访问团进行拓印表演,马国庆在观摩中产生了兴趣,后来自己动手慢慢地揣摩。每当突不破的时候,父亲就会给他一些启发式的指点,而不是说教。经过不断的研习,马国庆对拓技也有了自己的见解,“三陪诗书画,一扫乌乱僵”。他认为,要把拓印发展成为艺术,拓印者就要具备诗书画的修为。

古人流传下的“乌金拓”和“蝉翼拓”虽然都能制作出拓片,但其效果存在些缺陷,不是单调呆板,就是过黑过淡,后来经过潜心研究,他发现在“太黑”与“太淡”之间如果能加入一种渐变色,并且融入中国画的“留白”手法,那么拓出来的作品定能增辉不少。马国庆说,绘画讲求墨分五色,为什么拓片就不能“墨分五色”呢?于是马国庆用诸多美学理论用来提升他的拓技,他把这种方法叫做“立体拓”。古人拓技讲究用墨,马国庆则认为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好如何用水,根据不同的拓片,用水调出不一样的墨色,这样才能满足对拓片的再创造,赋予其灵韵。古人讲究“以形写神”,他则“以神写形”,这得益于大康(康殷)先生当年对他的教诲,追求更多神似,放弃些许形似,做到真正的形神兼备。马国庆的父亲当年看到马国庆的第一幅“立体拓”,也倍感欣慰,称其为“一大创举”。中国文物鉴定专家付大卣看了他的作品欣然题词:雏凤清于老凤声。他的“立体拓”着实让国内外的专家们折服,多种拓技的融合,使得他的拓片看上去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就紫砂壶拓片而言,懂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器物的材质,可见他的用墨达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境界,其作品可谓独树一帜,自成一家。

拓印要把握一个原则,马国庆总结为“形色情韵”。以拓印紫砂壶为例,他在操作之前先把紫砂壶研究一番,经过揣摩把壶设计者、制作者的初衷以及器物本身的内涵与拓印者的思想进行碰撞,然后进行“聚”与“散”、“虚”与“实”、“刚”与“柔”的结合。“用人的情感和物的情感进行交融,拓印出的作品一定是富有生命和情韵的。”马国庆强调说。

欣赏马国庆的拓品,都会为他的高超技艺所折服。我国国学大师冯其庸见马国庆的拓技作诗:“传神妙拓自千秋,因物随形意态稠,薄似蝉衣透肌理,亲如觌面眼长留,千斤宝器飘然举,三尺长刀绕指柔,多少古今奇技士,君称百代高一流……”。

早在1988年秋,马国庆独立设计、拓制、装潢完成了《贻晋斋法帖》、《草书要领》等大型展览。1990年2月,他在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举办《首届马国庆拓片艺术展》,运用多种手法分别拓制十几类、一百多种器物,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和专业机构的高度重视。1994年8月,他又在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举办《马国庆书法拓艺和田口梅屋书法手抄纸中日联合展》。2000年,他应邀为钓鱼台国宾馆拓制、题写作品60幅,并作为国礼赠送多国首脑和政要。此后为30多个国家的学员做过专题讲座。拓技虽为中国首创,但日韩对拓技研究非常重视,为了提升技艺,日本友人曾多次来华拜访马国庆,邀请他做讲座和购买他的拓品,但有些珍贵的拓品,如颖拓《始平公造像》,无论他们出多少钱,马国庆执意不卖,他希望能多留些东西给后人。

马国庆把他的艺术创作看成是一个莫大的享受。刚刚创造的活物拓印更为传奇。2005年,马国庆去密云水库参观,偶然见到朋友刚刚捕获的一条1.3米长的鱼,顿发奇想去拓活鱼,十分钟的时间一幅活鱼拓经过他的妙思奇手完成了,并当场在作品上配诗:求君静候莫惊慌,为尔写真如点睛,用墨当知无费笔,完成只差数三声”。对于活物拓,他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当他在萌发对一条接近四十公斤受孕鲤鱼进行拓印时,竟然拿出半个月的时间对孕妇进行观察,通过学孕妇走路来体悟感觉,果然将此受孕鱼的拓印作品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今,他研创的“立体拓” 、“活鱼拓”在东南亚国家堪称“拓技一绝”。

为了传承这门技艺,马国庆出版了《颜真卿楷书名帖导学》以及论文《传拓艺术中的用墨与传神》、《漫谈传拓艺术中的继承与创新》等。目前,受国家有关部门委托,在编写《拓印品读》。他给这本书的定义是,为初学者、拓印工作者、爱好者和研究者搭起一座桥梁,以简略的笔墨通过讲解、分析、图韵、考证、研究、探索中国拓印发展,将中国拓技从技术升格为艺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