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向东,祖籍河北涞源,生长于宣化。中共党员。1988年毕业于张家口农机学校。注册安全工程师、经济师。现任宣化区城管局党组书记。业余时间喜读书,犹爱考证宣化历史。 话说宣化镇虏台 眼底秦城限北荒,楼台鼎峙为周防。 台高睥睨碍星斗,楼漠炎蒸生雪霜。 仗钺两年风飒飒,觇峰万里草茫茫。 自今多暇延宾从,览胜筹边共激昂。 这首诗是明代宣府前卫(宣化)人,曾任右佥都御史、大同巡抚的进士熊伟与右佥都御史、宣府巡抚刘源清登镇虏台远眺时的唱和之作。宣府的镇虏台作为古城一景,曾被人广为传颂。 熟悉宣化历史的朋友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宣化一些地标性建筑都是对称的成对出现的,比如清远楼与玉皇阁、四牌楼与红牌楼等等,而且在记载时会详述前者,对后者仅会说制同前者,略逊。不禁好奇,镇朔楼有孪生兄弟吗?不找不知道,一找吓一跳,竟然是个三胞胎。当然兄弟最多的是护城台,环城有20座,还有哥俩分别位于东北和西南距离城10里的地方。 今天我们就说说镇虏台的事。 据说当年有位风水大师路过宣化,盛赞宣化城修建巧妙之余,不免感叹:“逢亥、子、丑三岁当有虏患,在正对北门的地方,亟待修建浮屠以镇压,否则胜负难料。”不久,明军战败,有心人想起此话,仔细梳理往事似乎还真是如此。再次请教方家,据说,柳河川从北而来,处在宣化城的亥、子、丑三个方位,城北面西北----东南方向连绵山势至此为柳川河切割、抑制,形成凹陷的河谷,湿润而空旷,适宜敌人骑兵活动,就象人坐在密室中阙被缝隙进来的寒风所侵扰,马上就会生病。 术士之言可信吗? 嘉靖六年,恰是丁亥年,这年春天,二月,蒙古部落大举由毛家沟进入,准备进军葛峪堡,西路参将王经闻警领兵来援,在宣府中路水地庄(一说华家营)遇敌军,奋力搏战,战死沙场。宣大巡按御史杜民向皇帝上表弹劾参将关山“临敌观望”,以及游击祁岳、副总兵时陈、总兵傅铎、太监王玳、巡抚周金等有罪。嘉靖皇帝下诏:参将关山撤职下狱审问,对祁岳、傅铎进行处罚,参将王经赐祭、赠恤。圣旨尚未到达宣府,三月,蒙古部落再次从宣府大白阳侵入,参将关山率所部士卒与敌突然遭遇,敌人见关山兵少,马上将其包围。也许是老天看不过眼了,狂风大作、尘霾蔽日,双方的军队陷入混战,关山大呼:“杀啊,让老天看看,我是否是贪生怕死之徒。”戍卒葛峪堡人穆得海跃入敌阵生擒一人,一刀将敌斩首,一帮敌人聚众围了过来,用箭射他,穆得海一面躲避、一面继续杀敌,手刃数贼,不知是力竭还是被射成刺猬,没了声息。戍卒白阳人王羊儿身穿盔甲蹲在地上与敌对射,矢无虚发……许久,喊杀声没了,只有风在呜咽、狂号,参将关山和他的士兵全部到在血泊中。敌人走了,王羊儿的老父亲和乡亲们从附近赶来,找到儿子的尸体了,儿子的手上竟然抓着敌人的一颗首级。惨哉,壮哉。时任兵科都给事中的郑自璧在朝会上,当面向皇帝弹劾,皇帝大怒:宣府一月两丧师,将镇朔将军、总兵官傅铎逮捕审问,命令郤永再次出任镇朔将军总兵官,副将时陈革职,镇守太监王玳、巡抚周金戴罪立功。鉴于宣府军中士气不振,不久命任淳接任宣大巡按御史。 嘉靖七年,时逢戊子年,皇帝命右佥都御史刘源清任宣府巡抚,陈邦敷任宣大巡按御史,连镇守太监也换人了。这年十月,蒙古部落五万余骑再次从大白阳侵入,镇朔将军宣府总兵官亲率赵瑛、革职副总兵时陈等鸡鸣山阻击敌人。游击将军魏祥、指挥刘钺、参将都指挥郝镇、李彬、任凤等都率兵赶来支援,力战,杀敌斩首11级、夺战马10匹,以差不多的伤亡代价将敌人赶出长城,总算是挽回了屡战屡败的颓势。 嘉靖八年(1529年)一开春,巡抚就再次带着众幕僚登上北山查勘地形,共商宣府镇城防守大计。 众人纷纷发言:宣府作为京师的北大门,蒙古部落如果从东路的柳沟、永宁或是西路的野狐岭、西洋河侵入,抵宣府镇城都有百余里,而且各卫都宿有重兵,可以阻击前锋、断其后路,敌人不敢肆然而长驱直入。惟有宣府中路,北面的长城距镇城不过60里,青边口、常峪口均为出入长城的关口,特别是青边口的境门是蒙古等部落通商、朝贡的通道(这里要插一句,张家口作为互市的口岸是42年以后的事,此时张家口还没有口),关门内有驻军的小城堡,距离边墙十余里的青边口堡和常峪口堡偏僻且小,守卫士卒少且弱,仅仅可以自守,不足以御敌于国门之外。 蒙古部落也发现了这一点,如果敌人毁坏城墙,骑兵南下,很快就会兵临宣化城下。况且宣化东西数里都设有瞭望的敌台,偏偏柳川河南岸,扼守两山之间通往宣化广灵门的路上却没有设瞭望台,防守上有缺陷。 踏着脚下的北山,这时巡抚刘源清想起一件事,那是去年,他刚刚到任巡抚不久,向乡贤了解民间疾苦。有位耄耋老者颤颤巍巍的对他说:“宣府镇城可是座太平城,还从来没有被敌人攻破过。可是近年宣府战事连续失利,搞得大家人心惶惶,特别是北山实在是我们的一块心病呀。那里,山上我们可以砍柴、放牧,半山腰有许多人家的坟茔,山脚下的土地肥沃,是种庄稼的好良田。可是每次我们出去,无论打柴、放牧、上坟或是种地,都是心怀忐忑惴惴不安,总怕敌人会突然出现,别说是用心了,每次都是事没做完就急急忙忙往回赶,连头都不敢回一下,好多年了。多会能帮我们解决了这难题呀?” 可以预警,可以依托安营扎寨进行御敌……这不就是自古就有的,在边境城市设置的瞭望台或护城台吗?我们是不是在这方面进行尝试呐?经过与镇守太监杨公、镇朔将军总兵官郤永、宣大巡按廖自显、宣府副总兵官刘渊(当年晚些时候后继任总兵官)等商议,决定在柳川河南侧通往广灵门的路上建一座护城台。 具体在什么位置建呐?大明弘治九年秋,蒙古部落从羊房堡毁坏长城,骑兵南下,直奔镇城烧杀抢掠,镇城戒严。时任镇朔将军总兵官庄鉴、副总兵阮兴御,率兵在城北瓮城外龙王堂和敌人展开激战,杀敌70多人,敌人丢弃掠夺的人口、牲畜仓皇退兵。这次的护城台要建在龙王堂的北面百米距宣化城广灵门1里左右的位置,它的前方是山口、河流,与东北方的护城台互为犄角相互呼应。 巡抚大人是不是给错图纸了?负责这一建造工程施工的指挥刘辅拿着图纸犯嘀咕了,应该是按照护城台的规制准备建造,可是护城台上是没有楼的,可是这图怎么看,都象是镇朔楼的图纸的翻版。镇朔楼,筑台长方形,台基南北宽28.26米,东西长33.84米,台顶略缩,台高8.2米;另有堞墙,台上建高楼两层,高16.68米,楼共7间,南北宽15米,东西长23米。而这个镇虏台,台高8米,另有堞墙,台上建高楼两层,楼高14米左右,楼是正方形边长略小于14米。(这里要特别感谢宣化的专家颜诚老师,是他为我们提供了镇朔楼的实测尺寸。但,关于镇虏台的尺寸,明朝嘉靖四十年孙世芳的《宣府镇志》只说“高四丈有奇”,这个高度是楼高还是通高,存疑。本文说是楼高,是借鉴史料记载镇朔楼时“崇高四丈七尺五寸”,实际指的是楼高。另外,宣化古城城墙高二丈八尺(9米),雉堞高七尺(2.3米),显然镇虏台的高度是远高于城墙的。) 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巡抚刘源清是负责建造镇虏台的总指挥,大人让怎么干就怎么干吧。来人,马上调拨士卒,征集材料。 很快一座外面包砖,内部夯土的台子开始动工了。在台子的西面靠南侧的位置留一个洞口作门,进门后,折向北,用石条砌台阶到达台顶,地道用砖发碹,台顶平台上建楼两层,在北面的楼檐下挂匾,上书“镇虏”。在镇虏台周围环绕建城墙。 楼建好了,可是材料才用了一半多点,难道是没有按图施工还是材料计算错了?指挥刘辅吓出一身冷汗。怎么汇报呐?正当他踌躇时,巡抚大人新的命令下达了,在城南,距昌平门1里的地方---演武场的北侧,照着这张图纸,再建一座略小些的高台。台建好了,料也正好用完了,刘辅指挥终于松了口气。可是匾额写什么呢?巡抚大人命人挂上了“演武”的匾额,这就是俗称的点将台,想象一下,镇朔将军在楼上点将,楼下士卒列队操练,是何等的气势? 宣府镇城南北二楼屹立,镇朔将军命令精壮士兵进驻,日夜在镇虏台值守,前拒后蔽,环列周卫,而防守更加严密。 蒙古部落的间谍把消息传了回去,春天,蒙古部落纠集了大量军队,在青边口长城以北放牧,蒙古包形成的营寨连棉数十里,当他们集结时,明军也得到情报,大量部队驻扎在长城沿线。蒙古人时常派出小股力量来进攻边塞,以逸待劳的大明军每每给以迎头痛击,从春到夏,敌人竟然没有任何收获,不得已,收起蒙古包向大同方向转去。宣府边境出现了几年短暂的和平。 一日公务闲暇,那位耄耋老者带着乡亲们求见巡抚,他们高兴的说:“现在,我们再去北山上坟祭奠亲人、放牧、打柴、往返于田,在山下修筑场圃,带着妇女儿童,可以舒心了,精心地作事,然后不急不忙的往返,想休息就在路上休息,无论早晚,再也不用担心了,谢谢巡抚刘大人了。” 巡抚刘源清高兴之余,邀请曾任右佥都御史、大同巡抚的进士熊伟与宣大巡按御史李宗枢、太仆寺卿戴时宗等共登镇虏台。众人登高远眺,长城外边就是“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烽烟苍茫诸彝近,草木萧条万壑哀。呜呼,阴山下,敕勒川“男儿血,英雄色。为我一呼,江海回荡。山寂寂,水殇殇。纵横奔突显锋芒。” 众人诗性大发。 宣大巡按御史李宗枢首先吟道: 环台旷回倚丹晖,绣斧遥登历翠微。 百道晴流浮野塞,千年宿霭上春衣。 云间宫树天犹隔,花外边尘昼不飞。 更羡令公开壮迹,朔方长此具瞻依。 太仆寺卿戴时宗不甘示弱: 百尺高楼雄塞北,登临万里思寥寥。 威夸夷夏荣开创,势看山河影动摇。 何地请缨渐弱冠?殊方仗钺忆班超。 峰头日暮催扫兴,遥见丹霞上紫霄。 御史戴金不慌不忙: 万家烟火动晴晖,镇朔楼台近紫薇。 最喜辕门稀露布,快赡风陛坐垂衣。 队开比伍翔云阵,势健博空鹫鸟飞。 浪笑棘门儿戏辈,等闲号令更谁依? 户部侍郎张琏等人也不甘寂寞,片刻一首首诗就题在雪白的墙壁上。 十四年后。进士苏志皋出任分守宣府布政司右参议时,重阳节前登上镇虏台,读着前辈的诗句,将乡愁化作一曲《菩萨蛮》。 满城风雨重阳近,卿心一片无人问。 落叶下汀洲,家家砧杵秋。 记得当时别,此时心更切。 目断送归鸿,云山千万重。 ●投稿要求:原创文章 作者简介 本人照片 联系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