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明宣府建制沿革及机构设置

 chapter9 2023-03-13 发布于四川

向东 上谷文化院 2019-06-18 17:21

作者简介

梁向东,祖籍河北涞源,生长于宣化。中共党员。1988年毕业于张家口农机学校。注册安全工程师、经济师。现任宣化区城管局党组书记。业余时间喜读书,犹爱考证宣化历史。

大明宣府建制沿革及机构设置

(一)明朝宣府那段建制空白区

400毫米等降水线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分割线,在国内基本与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1901----1998)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爱辉----腾冲一线”重合。胡焕庸线是气候变化的产物,是中国东南季风的影响范围,1230----1260年的气候突变,基本奠定了中国的现代气候特征,由此时期开始,各种旱涝灾害特别是大洪涝灾害空间频率分布的走向与胡焕庸线日趋吻合。这条线的东南方以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要地理结构,自古以农耕为经济基础;线西北方人口密度极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游牧民族的天下。胡焕庸线划出两个迥然不同自然和人文地域,以西是唐代边塞诗描写的景象,那里是游牧民族粗犷、豪迈、辽远的风情;以东则是农耕文明主流的的小巧玲珑、秀美细腻和略显局促的景象。

而宣化正处在这条线上,所以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冲突、交流、融合的区域,宣化的历史往往需要从少数民族的历史中去寻找。明朝是宣化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宣化的建制曾达到大军区级别。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族王朝,从农民建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到最后一任皇帝明思宗朱由检因城门被破而上吊自杀宣告大明王朝灭亡,明朝皇帝共有十六位,王朝寿命276年(1368123----1644425日)。

我们会陆续聊聊明朝宣府建置沿革及机构设置情况,今天就说说宣府那段建制空白区。

明朝洪武四年----二十四年,宣化曾是各级政权及军事设置的空白区,也是无人区,仅以“宣府”称之,总算还有个名字。

宣府洪武初期的形势

洪武元年(1368年,元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大明。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率25万大军北伐元朝,八月二日,明军进入大都,改名北平,元朝在中原的统治结束。

明军首战宣府。洪武元年十二月初,王保保(扩廓帖木儿)依据逃到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的元顺帝旨意,集合主力四万骑兵,北出雁门关,计划经宣府保安州、居庸关,向大都(北平)进发。在保安州城(今怀来、涿鹿交界的桑园、温泉)被徐达的先头部队傅友德阻击,混战中徐达、常遇春等率骑兵赶来加入战团,在元军降将配合下,夜袭敌军营寨,王保保仅带十八骑兵逃脱。

沿续元制设顺宁府治宣德县。洪武二年(1369年)一月,傅友德在宣府打败元将脱烈伯,宣化结束了433年异族占领,回归大明朝怀抱。公元936年,中国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后唐河东节度使)反后唐自立,向契丹求援,以割让幽、涿、蓟、檀、顺、瀛、鄚、蔚、朔、云、应、新、妫、儒、武、寰十六州为条件,请契丹出兵帮其建立后晋政权,天福三年(辽太宗会同元年,938),石敬瑭遣赵莹正式割让燕云十六州。燕云十六州为险要之地,易守难攻,失去这个北部屏障,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直接导致中原赤裸裸地暴露在北方少数民族的铁蹄下。中央的汉族政权就失去了对宣化的有效统治。明朝收复宣府后,沿续元朝旧制,仍为顺宁府,治宣德(宣化)县,顺宁府的辖境相当今河北省涞源、蔚县、阳原、宣化、怀安及山西省灵丘等地。

夺取元上都,设置开平卫。明洪武二年(1369),元顺帝携后妃、太子等盘踞上都开平(在今内蒙古正蓝旗东)。为了覆其巢穴,最终解除元军对北平的威胁,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太子少保、鄂国公常遇春又率军出宣府常峪口经崇礼直取元上都开平,顺帝仓皇逃往应昌府(又称鲁王城,虎城,故址在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北达里诺尔西)。常遇春夺取开平,全歼留守元军,缴获车万辆、马三万匹、牛五万头,设置开平卫,留下部队戍屯后,七月七日常遇春自开平率师南归,行至柳河川(今宣化常峪口附近),得暴病卒于军中,年仅四十岁。闻听噩耗,明军群情激愤,大都督府佥事、总管六卫兵留守兼任北平行省参知政事华云龙攻下云州,俘虏元朝平章火儿忽答、右丞哈海。

撤销宣府政权设置的背景

洪武三年正月,朱元璋考虑王保保为患西北,命令右丞相、信国公徐达为征虏大将军,率李文忠、冯胜、邓愈、汤和等北征沙漠。其中左副将军李文忠、左丞赵庸率十万人出居庸关,五月出野狐岭入沙漠,追击元朝皇帝。在白海之骆驼山,生擒元平章祝真,打败元太尉蛮子、平章沙不丁朵耳只八刺等。然后再次挥师开平,盘踞开平一带的元平章尚都罕等不战而降。

右副将军汤和率兵到达当时称顺宁府宣德县的宣化后,看到破败的城市,向皇帝请示宣化该如何防守的问题。

宣府怎么办?也在困扰着新皇帝朱元璋。

出塞与元军作战,元军往往是闻讯而逃,茫茫的大草原那是游牧民族的家园,元军如鱼归水,明军则是盲人骑瞎马乱打乱撞,明军一是寻找敌人踪迹困难,二是军队补给困难。

元残余势力经过几年休养生息,国力又逐渐恢复,不断出兵南犯。

宣府因常年战乱,人口稀少,田地荒芜,如果把人迁走,变成一个无人区,把军队集中在北京、大同,同时守住北京、蔚州、大同防线,那么无人区就成了战略缓冲区。塞外的蒙古部落的人会悄悄的跑来放牧、逗留,百年来蒙古贵族已经习惯了中原的气候和生活,也会来此或靠近长城在塞外居住,那时我们的军队再从北京出发,沿长城巡边,那么对这些进来的蒙古人就可以瓮中捉鳖了,对靠近长城沿线的敌人有生力量也可以有效消灭,这是以静制动。

撤销宣府政权设置

洪武皇帝确定了:“迁徙民户、撤销建制,其地空留宣府名,布下口袋,守株待兔,消灭残元有生力量”的方略。

迁徙人口。洪武四年(1371),徐达赴北平等地练兵,筑城,备边,总领北方军事。三月徐达开始实施“尽徙太行山后民于居庸关内,遂虚其地”的计划,于是命都指挥使潘敬等迁徙“山后六州”沿边之民入北平州县屯戍,共计35800户、19702人;六月,又“徙北平山后之民35800户,197027人。其中包括已投降的元朝军户34056户。这就是明代第一次大移民,多安置在永平(今秦皇岛卢龙)一带州县。被迁徙者属于军户的依旧为军户,给提供衣食,为民籍者给提供可以耕种的田地。

撤销建制。当时的宣化就属于被迁徙他处的地方,人被迁走,要县何用?这是宣化撤府、县的背景。宣府没有了人,也就撤销了顺宁府及宣德县的建制,直到洪武二十四年,宣化一直没有县以上民政或军事建制,虽然没有了人烟,但这片地方总得有个名字吧,因为元朝曾称宣化为“宣德府”,所以就以“宣府”称之,这个“府”仅仅是称呼方便而已,与地方政权设置的“省、府、州县”没有任何关系。

有朋友说我们这的人是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底下迁来的,洪洞县大槐树是寻根祭祖的人文情节,几次大的迁徙,没有找到迁往宣府的记载,特别是洪武二十一年迁山西民徙北平、保定。这时,宣府是无人区。永乐十四年十一月开始,连续三年,徙山西、山东、湖广流民于保安州,并不包括今天的宣化。

也有朋友说:当年迁徙时,我家祖先躲进长城外的山里,所以没有搬走。我相信这种情况会有,这也就是当时分两次迁徙的原因之一。但没有搬走的是极少数人家,而且后来明朝政府也没有相关对这些人的处理,我个人认为政府会默认这些人的存在,但这些留下的人是很尴尬的。北元方面的蒙古人来了,这是旧主人,得需要好好招待,也许会被认为是明军留下的眼线。明军巡边来了,这是无人区,你跑到我大明地盘上耕种、游牧,我们是新主人,是敌是友能分清吗?最关键的是,明朝建立后要求百姓改汉服、汉人发型、禁止胡俗,衣服可以多准备几套,谁来了穿谁的;礼节、风俗多注意一下自己的言行也好对付;发型呐?带假发吗?比如,见宣府成了无人区,元丞相驴儿带人乘机占据了常峪口,当时驻守北平的李文忠听说后,就派人以皇帝玺书招降,遭拒后,便命华云龙去讨伐,驴儿国公打不赢带人就逃,华云龙一直追到草原上在高州武平将他击败。但如果是没有迁徙走的人,恰好正在常峪口堡中,那么他怎么办?是战?是降?或是逃?

有朋友问没有民,那么有军队吗?回答是肯定的,有。那么驻扎在哪里?保留开平卫(今内蒙蓝旗一带),兴和守御千户所(今河北省张北县)、怀来守御千户所(今官厅湖水下北部),均隶属于北平都指挥使司,人员的来源,除兴和守御千户所从北平大兴卫左所调充外,其余均由常遇春的北伐军抽调组建。但是在今天宣化的范围内是无人区,宣化城是座空城。当时的蔚州属山西大同府管辖,不在迁徙之列。

如果我们仔细看看,鄂尔多斯的东胜卫到兴和守御所当作一边,开平卫到怀来守御所当作一边,底部是北平,是不是像是一个口袋?所以宣化是虚位以待,请君入瓮,然后关门打狗。

有朋友问宣化是座空城可能吗?大家可参照大同清初被扒墙屠城后,空闲十余年的例子想想。

撤销宣府政权设置后的效果

应该说是斩获颇丰。

洪武四年宣府人员迁徙后,华云龙率军巡边到云州,探马来报说:元平章僧家奴在牙头一带宿营。华云龙派精兵黑夜突袭其营地,活捉了僧家奴并尽俘元军,获驼马四百余匹。然后率兵到了上都开平的大石崖,华云龙又攻克了元军占领的刘学士等营寨。上都附近的元军悉数逃奔漠北。十二月,李文忠又派遣指挥孙恭等率兵出古口北,招降元惠王伯都不花、储王伯颜不花、宗王子蛮伯帖木儿等,遣人送至南京,交给皇上。

洪武五年正月,任命魏国公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出中路;曹国公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出东路;宋国公冯胜为右副将军,出西路,三道并进,清剿沙漠残敌。李文忠率兵经由居庸关、宣府野狐岭进攻应昌。

洪武七年春,李文忠驻军山西代县,派遣将领带兵四处清除残余的元军势力,一支部队在宣府阳门城(在顺圣川)斩杀元将珍珠驴。四月,都督佥事蓝玉率兵攻兴和,元将脱因帖木儿弃城逃走。秋天,曹国公李文忠率部斩杀元鲁王于赤城独石口北毡帽山,获其妃蒙哥及其印,并斩其司徒答俊海、平章把都、知院忽都等,十一月在怀柔三角村打败元兵,擒其平章康同佥。

洪武十四年正月,元平章乃儿不花等再次侵犯北部边境,命大将军徐达、左右副将军汤和、傅友德率师讨伐。四月,徐达率诸将出塞,傅友德为前锋。傅友德选轻骑夜袭灰山,擒其平章孛罗不花、太史文通等。元知院火儿哲率兵入寇开平卫,指挥丁忠在赤城毡帽山一带修筑防御工事,杀敌数百,击败元军。沐英领兵出古北口,独当一面,捣高州、嵩州、全宁诸部,过驴驹河,获知院李宣并其部众而还。

燕王崛起。二十三年春正月,命傅友德为大将军,率列侯赵庸、曹兴、王弼、孙恪等赴北平,训练军马,听燕王节制,出征沙漠。三月,燕王率傅友德等出古北口,侦察到乃尔不花等驻牧迤都,遂进兵。行军中遭遇大雪,诸将欲停止,燕王说:“天雨雪,彼不虞我至,宜乘雪速进。”神不知鬼不觉地部队来到与迤都仅隔一到沙石浅滩。先派与乃儿不花有旧交的指挥观童径直前往元军营寨。观童与出营观看的乃儿不花相抱持泣。仓卒之间,元军发现明军已逼近其营地。众人大惊,乃儿不花等想上马逃走,观童大声喊“燕王已到,大家不要恐荒”。乃儿不花率部将到明军阵前投降,燕王好言相待,赐酒后,安慰一番让其回营。乃儿不花大喜过望,于是带着部落、马驼牛羊再次回到明军营地。捷报传到京师,皇帝朱元璋大喜说:“肃清沙漠者,燕王也!”

在多次征伐北部元军的过程中,燕王逐渐在山西、宣府、直到东北大宁一线的边将心目中树起极高的威望,同时一些投降的蒙古各部落对他也是心悦诚服。从此宣府少有边患。

(二)明朝宣府镇的设立

谷王受封催生了宣府镇的设置

谷王受封。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封第十九个儿子朱橞为谷王。其封地为宣府,因宣府史称上谷,故称为谷王。朱元璋分封自己的儿子们前往各地为王,这些王子们都享有巨额年俸和很大的特权,虽然对境内百姓不享有直接的行政管辖权,但每人都有三支辅助部队,人数在三千至一万五千之间,目的是让他们作为皇室的屏障,抵御外部侵略或是镇压内部叛乱。谷王受封宣府,此时的宣府可是无人区,谷王从南京孤苦伶仃的来这里,能干什么?既然亲王是皇室的屏障,宣府又在边境地区,雄才大略的朱元璋给了宣府一个“镇”的名分,既无编制又无人员,宣府镇只是一个在无人区设置的有名无实的空壳,但一旦需要马上就可部署人马,所以说谷王受封催生了宣府镇。

宣府镇的设立。洪武二十五年设立宣府镇。

明朝的“镇”是负责在边境沿线负责统军打仗的军事建制,相当于今天的战区。既然相当于战区,内部就要有防区的划分,即将“镇”分为若干区域,称之为路,每一路要有一员将军负责镇守;每路又要划分出重点防御的城或堡,城或堡中要有守备或操守负责。但宣府镇设立时,既没有划分路及重点城堡,也没有任命镇守的总兵官、副总兵官及各路参将或副将和城堡守备。直到永乐元年,为了北伐蒙古才命令武安侯郑亨以总兵官的身份与武成侯王聪、安平侯李远巡守宣府。

洪武二年为了保证“权皆出于朝廷,不敢有专擅”。总兵官分两种:一是镇守某镇的常任总兵官,明朝的十个佩印总兵官均属此类。二是有战事需要征伐时,则皇帝下诏任命负责战役指挥的将军为总兵官,并佩将军印(后改为关防),总兵官凭印及兵部命令,向都司领兵,战事结束后,大将军总兵官回京城向朝廷上交所佩将军印,官军各回本卫驻地。郑亨即属于临时委派的专差,不是镇守宣府的总兵官,是为永乐北伐做准备。燕王起兵时郑亨以密云卫指挥佥事主动献城投效,但洪武三十五年九月,明成祖定靖难功臣次序,郑亨名列第五,升任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加封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武安侯,食禄一千五百石,获赐铁券,并留守北平(今北京)。到宣府后,郑亨等人根据宣府、万全、怀来等地地形,每隔数个城堡就选择一个堡建成高大城池,此城要多门、挖井蓄水,其中可以容纳数堡兵马的城堡,加强防守,命令侦察兵或哨兵瞭望观察,让他们在敌寇入侵时,白昼鸣炮、夜晚举火,并仔细谋划使得各城堡能够坚守防备。所以洪武二十五年的宣府镇,仅仅是朝廷给了宣府一个名分,但就是这个名分却在以后成就了宣府成为长城九边重镇之首,一直到大明朝灭亡。

宣府镇设置镇守总兵官。永乐七年(1409),济宁人都督佥事章安任镇守宣府总兵官,自此开始设置镇守宣府总兵官一职。并且规定总兵官一般由有公、侯、伯爵位或相当于都督官职的人担任,其本身没有品级,但担任此职的一般是一品大员,其俸禄按原待遇执行。当时的镇守总兵官的职责是“整饬军备、训练士卒;维修城堡、墩台;督屯田、粮草;遇有贼寇,相机战守。”这是总兵官权力最大的时期,等到设立都司及巡抚后,总兵官的职责仅仅是“固守城池、操练军马,遇有贼寇,相机剿杀”。总兵府先在宣化城内天泰寺街今一中东侧,后来搬到牌楼东今消防队的位置。

镇守宣府总兵官佩镇朔将军印。洪熙元年(1425)二月初一日,仁宗朱高炽颁制谕及将军印于边将:镇守边塞将领系皇帝特命,其中佩将军印者称“挂印将军”,镇守云南的称征南将军,两广称征蛮将军,辽东称征虏前将军,大同称征西前将军,宣府的称镇朔将军,甘肃称平羌将军,宁夏称征西将军。此时,陈智镇守交趾,也被颁发征夷副将军印。三次出任镇守宣府总兵官的都督同知谭广,在第二个任期恰逢其时,是首任镇朔将军、镇守宣府总兵官。有明一代有80人左右出任镇朔将军、宣府总兵官,龙门人郤永三次出任,马芳、王国栋、孙邦熙等是两次出任。宣府城内出了12名镇朔将军,其中庐居智、庐抱忠是父子,宣府其他地方有5人。

另外为防御北边,为临时征战或备御的需要,凡武臣不佩将军印者,不得称总兵官,仁宗又于同月初四日,命礼部铸征虏大将军印,二月二十四日,铸镇朔大将军印。在宣府征战或备御而佩镇朔大将军印称总兵官的有薛禄、谭广、杨洪、朱永等人。其中朱谦父子,抚宁侯朱谦佩镇朔将军印,其子保国公朱永佩带过镇朔大将军印。弘治五年(1492)四月初四日,宁晋伯刘福出守蓟辽等处,按例授总兵官但给的是总兵长印关防而不在是大将军印,此后制稍变。

逐步完善的宣府镇体系。为了因对不时入侵的北方部落,宣化镇体系在景泰年间得以逐渐完善。大约到了宣德年间才大致将宣府镇分为五路,间或有以副总兵或参将身份的将军分防或镇守某城,到景泰五年始设协守宣府总兵官,开始驻扎宣化。比如游击将军,明初临时选将率兵备御,没有定员,部队可能来自京城,也有来自陕西、甘肃、陕西、山东、河南等地的,驻防的区域没有明确规定。直到成化三年选镇兵3000人用都指挥任游击将军统率,驻怀来,是为专任(常任)游击将军,此营为旧营游击兵营。正德五年,又选镇兵三千设游击新营,命游击将军、署都指挥佥事的白春率领是为新营将领之始。再比如参将,正统年以前的参将相当于副总兵,是有事临时委派,景泰初称镇守参将,才改为专设,成化八年改为分守参将。景泰五年设置驻独石的分守北路参将。万历十八年,以马营、龙门所、样田、雕鹗、滴水崖、长伸地、宁远、长安岭分置下北路,设参将一员,驻龙门所。成化八年初设驻葛峪堡的协同参将,二十年裁,嘉靖元年置分守中路参将。成化十年设置驻柴沟堡(后移万全右卫)的分守西路参将。嘉靖四十五年分置下西路,设驻柴沟堡的参将,辖怀安、柴沟堡、洗马林、西洋河。成化二十年置驻西城的南路分守参将。景泰二年设驻永宁城分守东路参将。嘉靖四十五年置驻柳沟的南山路参将,辖岔道、柳沟、榆林及南山各隘口。崇祯八年改驻怀来的游击将军置怀来路参将。至于各城堡守备的设置也是根据需要,时间跨度很大,北路:开平卫城、云州所城、龙门所城宣德八年设守备。长安所城,正统三年设。赤城堡、马营堡、雕鹗堡景泰二年设。中路:葛峪堡景泰二年设。龙门卫城正统三年设。而大白阳、小白阳、赵川、常峪、青边、羊房、龙门关七城堡设置操守。西路:万全右卫城正统十一年设。万全左卫城、怀安卫城、柴沟堡城正统四年设。张家口堡、新开口堡、新河口堡、洗马林堡、西阳河堡的设置均在隆庆年以后了。膳房堡、渡口堡设操守。南路:顺圣西城、东城守备、蔚州卫城景泰元年设。广昌所景泰五年设。深井堡设操守。东路:保安州城、怀来卫城正统六年设。保安卫城、延庆州城正统十三年设。永宁卫城正统元年设。四海治景泰二年设。靖湖堡在隆庆年以后设。沙城、土木、周四沟设操守。

卫所是明朝军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归负责省级军事事务的都司管理,都司按照区域分别隶属于中央的五军都督府,负责屯田、练兵,相当于军分区的角色。卫下设千户;千户下设百户。大约以五千六百人为一卫,一千一百二十人为一所,一百一十二人为百户所。每百户所设总旗二名,小旗十名,通以指挥使等官领之。大小相连,以成队伍。这里的户指军户,明朝军户和民户是分开的,军户是世袭的。花木兰就是军户,平时家里种地,遇有战事“兵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所以只有花木兰替父从军。明朝规定卫所,三成兵卒戍守,七成平时屯田,战时集结,寓兵于民,保证兵员充足。卫所在此并列,是因为有些五千户防御所是与卫并列,直属于都司管理。

卫设指挥使(正三品)、余带俸指挥(无定员)、指挥同知(从三品)、指挥佥事(正四品),卫镇抚(从五品),正千户(正五品),百户(正六品),所镇抚(从六品)。卫下设:经历司、断事司、司狱司、镇抚司、儒学及阴阳医学僧纲司,五千户所等。

卫所所设置官员很多都是世袭官,同样的官如“指挥”,如果前面加“都”,即为流官。如果前面加“署”,即为以低级别任高职务,工资是原来工资上调半级。如果前面是“试”,则属于实习性质,工资要低一级。有些卫所的指挥、千户、百户,在卫所挂名开资,实际在镇戍系统内任守备或千把总。

设置宣府三卫。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在宣化城设立宣府前卫(衙门在今钟楼的东北角,人员从内陆兵余抽调组建),负责原文德县的屯田、练兵、刑狱;同时设立宣府左卫(衙门在今马王庙与皇城北路交叉处的东北,由山西晋王府左护卫调戍)、宣府右卫(衙门在今宣化四中,由定州右卫调戍),这三卫各辖五个千户所,均隶属山西行都司。洪武二十八年三月,谷王朱橞就藩宣府。四月将宣府左卫、宣府右卫改为宣府护卫,连同宣府前卫均改隶谷王府。三十五年十一月,燕王朱棣起兵靖难成功称帝后,考虑冀中平原兵力空虚,决定宣府左卫迁保定、宣府右卫迁定州。据记载当时的计划是要在宣府设五个卫,考虑到当时战争压力不大,同时增加两个卫又是六千多人,加上家属,得有三万多人,迁徙的任务太重了,所以只得做罢。

同年在万全的宣平设置了万全左、右卫(后迁到右卫城,旧万全城),在旧怀安城设置了怀安卫。

在拓展宣府城之前还修筑了两座城。一是洪武二十五年筑怀安县城(方九里十三步,高三丈五尺,顶阔二丈,底三丈。城楼四,角楼四,城铺五十三;门四,东曰迎恩,南曰永安,西曰思惠,北曰宁朔;池环四周。)和万全左卫城(今怀安左卫,高三丈五尺,方十里,城楼四,角楼四,城铺四十;门二,东曰迎恩,南曰永安。)。二是洪武二十六年筑万全右卫城,城高三丈五尺,方六里三十步。城楼四、角楼四,城铺三十二。门二,南曰文化,北曰德胜。南一关。

洪武二十七年谷王命手下长史刘伯温次子刘璟重新拓展修筑宣化城。刘璟来到宣化后,看到的是做为唐朝雄武军治所的唐代旧城,历经辽、金、元已是残破不堪。修建王城是有规制要求的,现有的地方也无处下手。于是将位于小柳树巷西的西城墙,向西移动了一公里,到了现在的位置,在钟楼大街与西城墙相交处,与东侧原定安门对应处修建泰新门。将位于高远门、玉皇阁一线东侧(即今解放路)的原在城外的唐朝古河渠,变成城内河流,将古河渠与北城墙交汇处填平,在其西侧改为高远门,在北城墙下修建水关,将柳川河水引入水关,进城后在北城壕马道南侧流入原东西向干渠,干渠西头与原古河渠相连,仍然利用旧的水利设施。将南城墙从今和平街南侧移到现在的位置,在南城墙与高远门相对的位置修筑承安门,在其东侧皇城桥南路与南城墙相交处修建宣德门,再往东,在与原北侧广灵门对应的位置修建昌平门。在南城墙下修建水关,城内各水系的水汇合后,分别经水关流出城外进入原古河渠及城东侧小泡沙河向南流入洋河。

新修筑的宣化城,周长二十四里多,城墙底部宽四丈五尺,顶部宽二丈八尺;城墙通高三丈五尺,其中雉堞高七尺。共有七个城门,东曰定安,西曰泰新,南曰昌平、宣德、承安,北曰广灵、高远;其中定安、泰新、昌平、广灵四门修有城楼,其中北门叫威远楼、南门叫著耕楼,四门外各环瓮城,其中南门的瓮城与主城之间建有关城,关城周长四里。瓮城外又筑墙作门,在护城河上东西设有吊桥,在吊桥与瓮城城门之间建有烽火台。烽火台为正方形,底部边长五丈,顶部三丈五尺;台高三丈,分为两层,台上另加女墙五尺。内部为空心,设有楼梯。在城墙四角分别建有角楼。在城外与角楼相对应的位置建有四座悬楼,悬楼类似于烽火台,但底层为实心,上层为空心。宣化的护城河像一口大钟,西侧为柳川河、东侧为大泡沙河,两河向南流入西东流向的洋河,在城的北侧,人工挖沟渠使大泡沙河与柳川河在通院的西北角相通。护城河上有桥四座,作为往来的通道。城南五里修筑城堡“拒敌堡”,在东南今泥河子村的位置修筑“泥河堡”,在昌平门正对的位置修建洋河桥,在洋河南侧修筑“洋河桥堡”,在城西修建宁远堡。新筑的宣化城颇具攻守兼备之功能,是明代早期城防建筑的典范。

谷王府就建在原古河渠的东侧,玉皇阁的西北角,原城外空地的位置。谷王府即为王城,因为明朝亲王的府邸称作王城。王城城墙高二丈九尺五寸(9.44米),下宽六丈(19.2米),上宽二丈(6.4米),女墙高五尺五寸(1.76米),有角楼四座。城河宽五丈(16米),深三丈(9.6米)。王城周长三里三百九步五寸(1995米),东西一百五十丈二寸五分(480.7米),南北一百九十七丈二寸五分(631.2米)。王城有四门,正门即南门,称端礼门,有门台,台阶高四尺九寸五分(1.58米)。其余三门,北称广智门,东称体仁门,西称遵义门,门前台阶高三尺二寸五分(1.04米)。

这样看,谷王府占地相当于宣化城的1/8,是不是一个城堡?所以称城而不是府。让我们在看看王城内部的构造。南部为三大殿,北部为后宫。正殿的地基高六尺九寸五分(2.22米),地基上建月台,高五尺九寸五分(1.9米)。前殿称承运殿,中殿称圆殿,后殿称存心殿。后宫地基高三尺二寸五分(1.04米)。大殿及后宫周边有廊房,廊房地高二尺五寸(0.72米)。

王城内的西南角建社稷山川坛,东南角建宗庙,其彩画原为螭蟠,洪武七年改为龙。正门、前后殿、四门、城楼的彩饰以青绿点金,廊房彩饰以青黑,四城正门以红漆、镀金铜钉。宫殿窠拱攒顶中画螭蟠,饰以金边,画八吉祥花;前后殿座用红漆金螭蟠,帐用红销金螭蟠,座后壁则画螭蟠彩云。

王府修好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三月谷王到宣府就藩。谷王长史刘璟还规划、修建坛、社、城隍庙(西城前街)等,及护卫军校的防地及衙门。

洪武三十二年(建文元年)在燕王朱棣起兵靖难攻克怀来后,谷王朱橞应建文帝诏,将宣化城的高远门、宣德门、承安门用砖堵死后,带兵三千赴京师护卫金川门,朱棣攻到南京城下,守卫金川门谷王朱橞立即开门迎接燕王。明成祖即位后,念朱橞献城有功,改封地为长沙,并赐乐七奏,卫士300,加赠年俸 2000石。谷王封驻长沙后,横征暴敛,骄横跋扈,陷害忠良,结党营私,妄图推翻成祖,篡夺皇位。于永乐十五年(1417)被废为庶人,宣德三年(1428)在狱中去世。谷王从三十二年离开宣府就再也没有回来,永乐元年改封长沙,宣府的谷王府被废弃拆除,永乐三年在旧址改建宣府西草场,到嘉靖处仍有残垣断壁存在。

(三)大明万全都司的设立

设立万全都司的背景

永乐北伐未奏全功。明太祖建立明朝之后,元朝的残余势力退居岭北行省,史称北元。明太祖北伐之后,漠北蒙古族分裂为三部:居于西辽河、老哈河一带者为兀良哈部,即宁王当年所属的蒙古东部,又名朵颜三卫;居于鄂嫩河、克鲁伦河一带及贝加尔湖以南地区者,为鞑靼部,即东部蒙古的蒙古大汗所部;居于科布多河、额尔齐斯河流域及准噶尔盆地者,为瓦剌部,即西部蒙古。这三个部落仍对中原地区构成了威胁,即位的明成祖为了彻底解决元朝的残余势力,永乐皇帝即为了合理部署全国兵力,又为了平息谋权篡位的舆论,决定迁都北平,称之:天子守国门。为了北部边境安宁,亲自率领明军进行北伐,最后死在第五次北伐的路上。五次北伐均从宣府出塞或班师,当时宣府是对北元作战的后方基地。永乐皇帝五次北伐致使蒙古势力进一削弱,解决了明朝前期的北方问题,明朝成了瓦剌和鞑靼的宗主国,从此,明朝不再承认蒙元政权,虽然具有重要转折意义,但北方的威胁并没有真正解除,且逐步把宣府从内陆变成边境,宣府成为长城九镇之首即发端于此。

九边重镇作用凸显。明初,开平(在内蒙蓝旗)、兴和(在内蒙兴和)列戍相望,宣府为内陆。永乐起兵时将驻守开平、兴和的精兵抽走,两地交由降明的蒙古人管理,称帝后虽五次北征,明确说“只要守卫开平,则兴和、大宁、辽东、甘肃、宁夏的边防,永远无忧了。”

自明朝永乐皇帝弃大宁(东北的西部),徙东胜(内蒙鄂尔多斯)于大同,兴和守御所失守,宣德皇帝迁开平(内蒙蓝旗)于独石(河北赤城),嘉靖皇帝弃哈密(新疆)、河套(宁夏),大明疆域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减少数百里,纵观大明则东起辽海、西至嘉峪、北抵云朔,其边陲要地称重镇者有九,即辽东、蓟州、宣府、大同、榆林、宁夏、甘肃、太原、固原。皆分统卫、所、关、堡,环列兵戎,纲维布置,可谓深且固也。

宣德年间兴和守御千户所自兴和移宣府镇城,开平弃、后撤至河北赤城独石口设开平卫,弃地三百里,尽失龙冈(即古卧龙山,在内蒙古多伦县古开平城北,元筑上都城于此)、滦河(在河北)之险,使边防更加空虚。宣府遂成要地。“宣府乃中国之藩篱,边徼之门户。”“宣府为北门锁钥地,视诸边尤重。”“居庸,京师门户。宣府,又居庸藩卫也。其地山川纠纷,号为险塞。且分屯置军,倍于他镇,气势完固,庶几易守。”宣府变成了明朝边境,本来平静的生活被打乱。一座军镇兴起,有明一代宣府与战争相伴。

丢失兴和守御所。永乐二十年(1422),当时负责镇守兴和的崇安侯谭渊之子新宁伯谭忠外出演戏归来,兴和守御所守备王焕出城远迎,二人在城外饮酒大醉。而王焕带人先回,途中被蒙古部落首领阿鲁台劫持,胁迫率部下黄昏时来到兴和城下喊叫开门。守门的士兵见王焕回来,只得开门,敌人乘机攻入,占领兴和城,而王焕在混战中被杀。永乐皇帝为了稳住北方边境,只得承认了阿鲁台的行为,放弃兴和,将兴和守御所调戍宣府城中。此后永乐北伐曾夺回,但多数情况是蒙古人占领。

弃守开平卫。明初常遇春攻占开平后,即设开平卫。在其东设凉亭、沈河、宝峰、黄崖四个驿站,与大宁都司接。在其西设桓州、威虏、明安、隰宁四个驿站,与独石接。大宁原在古北口外,宣府经开平、大宁与辽东形成一个整体。燕王“靖难之役”时抽调大宁“朵颜三卫”铁骑入关征战,将大宁都司迁往保定,将原大宁军事事务交由蒙古部落管理。放弃大宁,辽东失去右臂、宣府失去左臂,彼处声援隔绝,使孤出塞外的开平失去支援,难以防守。宣德元年左都督薛禄提议并经皇帝同意“位于元上都的旧开平卫移驻于独石口”,委派指挥杜衡筑独石城包甃砖石。方九里九十二步。城楼四,角楼四,城铺八间。门三,东曰常胜,西曰常宁,南曰永安。于宣德五年(1430)正式移驻。

转入防御。宣德四年六月,蒙古部落侵犯开平,独石城镇抚张信、独石城百户卢让战死。蒙古兵自西冲山至赤城,抢掠人口、财物后离去。随后命阳武侯薛禄率部再次督饷开平。十一月薛禄及恭顺侯吴克忠率兵巡视宣府。宣德四年指挥张文筑张家口堡。城高二丈五尺,方四里有奇,设城铺十,东、南二门。当时的境门在青边口,这是朝贡、往来的通道,开大境门是隆庆和议以后的事。

设置宣大巡按御史

洪武年,大明定都南京,宣府所设卫所官员的监察分别由都察院的云南司、贵州司等代管。

永乐十九年正式迁都北平,宣府因地处畿辅之地,监察官员的行为显得尤为重要,于是宣德元年设置巡按宣大御史(正三品)。办公就在今天的按院街,有明一代共派出巡按御史160余人。期间既有巡按御史杜民上疏弹劾“参将关山临敌观望,并及游击祁岳、副总兵时陈、总兵傅铎、太监王玳、巡抚周金等罪”这样刚直不阿的人,有参与兴建上谷书院的巡按御史李宗枢。也有接巡按御史的身份打击异党,贪污腐败之徒。镇朔将军宣府总兵官范广,精骑射,骁勇绝伦,曾任辽东都指挥佥事。土木之变后,当时最缺的是能带兵打仗的将才,兵部尚书于谦就推荐了范广。范广调到北平后,首战即在紫荆关打败也先部队,不久晋升都督同知,以参将身份守怀来。景泰元年二月,瓦剌部落再次入侵宣府,朝会时,又推荐范广佩镇朔将军印任镇守宣府总兵官。英宗复辟,石亨、张軏诬范广附于谦谋立外藩,被巡按御史弹劾,遂被捕入狱,被杀。

莫名其妙的怀隆兵备道和赤城兵备道。本身宣府已经有巡按宣大御史,不知何故嘉靖三十六年置山西按察司副使兵备怀隆,驻怀来,三十八年置山西按察司佥事兵备赤城,角色也是监察官员,看不明白。

设置万全都指挥使司

大明朝设13行省(即民国时13省之来源),在此行政区域外另设3个都司,万全都司是其中之一,大宁(永乐元年弃大宁时迁北平,后撤销)是一个,再有一个是辽东都司。万全都司负责明中期以前为了对蒙古的防御、作战而设,辽东都司主要是明后期对清军的作战。行省也设都司,只是纯军事机构。

宣德五年六月设置万全都指挥使司。万全都指挥使司掌宣府镇一方之军政,率其卫、所隶属于后军都督府,而听命于兵部,具体职责是司民事、练兵、屯田、治安,大体与目前的类似,但不负责作战。称万全都指挥使司,寓意保卫京师万世安全,与万全卫没有任何关系。

都司衙门在宣化城内,在牌楼东。万全都指挥使司指挥使(正二品)、都指挥同知(从二品)、都指挥佥事(正四品,不管事者曰带俸)。万全都司下设断事司断事(正六品)、经历司经历(正六品)、都事(正七品)、吏目(未入流)、司狱司司狱(从九品)、万亿库大使(未入流)。

宣府有明一带,设镇、设万全都指挥使司均是军事机构,没有设统一地方政权机构,这点与大同不一样,大同既设大同镇、大同行都司、又设大同府。在宣府范围内所设的地方政权机构有:保安州、隆庆州、永宁县(均归顺天府)、蔚州(归山西大同府)负责辖区民政事务,与镇及都司没有任何关系,但这些城堡的防御守卫归镇管辖,其地所设卫的屯田、练兵、税赋、刑狱均由都司管理,但后期又被宣府巡抚、巡按及刑部行司、口北道分走了大量权力。

尴尬的万全都司。万全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做为正二品的武将,在其他省是威风八面的军事大员,可是在宣府却是没有存在感的憋屈角色,地方志都简单记载,连年代都不计,大约有70人左右。为什么会这样呢?首先,在其他省二品武将凤毛麟角很少,是最高的品级,在宣府总兵官、副总兵官、参将、游击将军往往是一品大员,二品的都司都指挥使真排不上号。首任万全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的是宣德五年的马升,此人宣德八年升宣府参将,分守赤城,正统年又转任万全都司。其次,宣府作为九边重镇之首,打仗是第一位的,都司是屯军、练兵的角色,作用不突出,光环笼罩着镇朔将军,都司只能躲在的阴影下。三是据资料分析显示,宣府的万全都指挥使司,以都指挥使任职的很少,多数是由都指挥同知(从二品)或都指挥佥事(正三品)署任,其自身品级本身就低,所以地位、说话的分量要差些。四是分管练兵和屯田事务的都指挥同知或佥事,又称“佥书”,明朝后期,都司佥书通常又作为守备和游击之间的升迁过渡职位,常以都司佥书衔管守备事、游击事,甚至参将事,有多人后升参将乃至总兵官。五是都司在宣府仅是个管理卫所练兵、屯田的角色。

万全都司管理的卫所。《明史·地理志》记载:万全都司下辖15个卫、4个守御千户所、5个城堡。

宣府左卫(宣德五年六月从湖广长沙迁回宣化城)。

宣府右卫(宣德五年六月从定州迁回宣化城)。

宣府前卫(在宣化城)。

万全左卫(先后迁往蔚州、通州,永乐二年迁回)。

万全右卫(先是与万全左卫同城,后迁往蔚州、通州,永乐二年迁德胜堡)。

怀安卫(洪武二十六年设,在怀安城)。

保安右卫(永乐十五年设在顺圣川,后迁往西沙城,二十年迁怀安城内)。

保安卫(永乐二年九月设,原在保安州城,景泰二年迁至雷家站,今新保安)。

永宁卫(洪武十二年九月设,在隆庆州永宁县,今北京延庆北部)。

怀来卫(今官厅水库,永乐十五年设)。

隆庆左卫(洪武三十五年设,在居庸关北口,隆庆州城内)。

隆庆右卫(后避讳隆庆年号改名延庆,先在居庸关北口,宣德五年六月迁怀来城)。怀来城及辖区的民政归隆庆州管辖,隆庆州隶属京师。

开平卫(宣德五年六月从原开平城迁至独石城)。

龙门卫(宣德六年七月设,在龙关)。

蔚州卫(在蔚州城内)。蔚州城及辖区的民政归蔚州管辖,蔚州隶属山西大同府。

兴和守御千户所(永乐二十年从兴和旧城迁至宣化城内)。

龙门守御千户所(宣德六年七月设,在李家庄,今赤城龙门所)。

广昌守御千户所(广昌城,今河北涞源,有倒马关、白石口、宁静口、浮图峪口等关隘,分别通往唐县、易州、紫荆关)

美峪守御千户所(永乐十二年设,蔚州与保安州交界处)。

长安岭堡(永乐九年设,弘治二年改为守御千户所)。

雕鹗堡(宣德五年六月设)。

赤城堡(宣德五年六月设)。

云州堡(宣德五年六月设,景泰五年改为新军千户所)。

马营堡(宣德七年设)。

设置万全都指挥使司就是为了解决就地防守所需要的兵源问题。(但是,城堡及卫所城的屯田、练兵归都司,其守卫职责归镇)。

大明万全都司的设立标志着大明政权对北方蒙古部落由全面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设置户部行司和官厅

明朝为了防备边镇武将势大,在机构设置上往往是互相制约的。比如镇朔将军负责打仗但没有兵,都司有兵,但不打仗。庄稼收获了上缴的粮食得有人管,外出打仗需要粮草的有人管,就需要有专人掌出纳边储事宜,宣德五年始,派出户部督饷郎中来负责此事,三年为一个任期,能查到姓名的有80人。其衙门在今财神庙街。

弘治五年在户部行司的东侧新设了户部官厅,由户部主事来负责粮草的运输。

宣府造城高潮

防御就需要造城。宣德五年四月,薛禄率领朝廷调发的军民3.6万人前去修筑赤城、雕鹗、云州、独石、团山城堡,并命精骑1500人随行保护薛禄。临行,皇帝赐诗“以山甫、南仲为比”,薛禄出身行伍,没有文化,就去请教大学士杨士奇。杨士奇告诉他“这是皇帝以古贤人待你呢。”薛禄拊心说“我怎么敢比前贤?岂能不尽力,以图报皇帝的恩典呀。”六月,薛禄患病,宣宗便把他召回京师。七月,薛禄病逝,终年七十三岁,追赠鄞国公,谥号忠武。宣德皇帝命总兵官谭广等审时度势,增置口北(居庸关)长城沿线诸堡。共修筑城堡39处,每处派兵五十人驻守。自怀安西阳河至永宁四海冶,共有山口44处皆可通行人马,修筑关隘,每处守备官军30--100人。

这一时期先后修筑的城堡有:

永宁城。旧治在团山下,无城。宣德五年三月阳武侯薛禄统兵至境,相地筑建。周围六里十三步,高三丈五尺,辟东西南北四门分别命名为迎晖、镇宁、宣恩、威远。

延庆州城。明宣德五年,阳武侯薛禄奉命补修元朝旧城,周四里百三十步,城高二丈二尺,雉堞七尺,垛口三尺五寸。

赤城堡。宣德五年四月,薛禄、李贤修筑。周三里一百八十四步,高三丈五尺。城楼四座、角楼四座,城铺十四个。设东门(崇宁)、南门(大定)。

独石城:即开平卫城。宣德元年左都督薛禄奏请皇帝,宣德五年上都旧开平卫移驻于此,命令指挥杜衡修筑土城,城墙外包甃砖石,城周长九里九十二步。有城楼四座,角楼四座,城铺八间。设东门(常胜)、西门(常宁)、南门(永安)。西北方向修建独石城水关,周长一百四十二丈,设水门三座、陆门一座,城墙上建砲台二座。

云州堡城:宣德五年阳武侯薛禄修筑土城。高三丈五尺,周三里百五十八步。城楼三座,角楼四座,城铺十七间。设东门(镇清)、南门(景和)。另建有关厢,设南门、北门。

君子堡:宣德五年被入侵蒙古部落毁坏,维修。

赵川堡:宣德三年新建土城,周七百三十八丈,高三丈五尺。城楼二座,铺四间;设东门(平定)、南门(永安)。城外有壕。

葛峪堡:宣德五年修筑土城,周四里二百九十二步,高三丈五尺。堡楼二座,角楼四座,设南门(永安)、西门(永宁)。

雕鹗堡:宣德六年拓展土城。周长二里一百三十步,高二丈八尺。堡楼四座,角楼四座,城铺六间;设南门(临流)、西门(清远),关厢三处。建有西关,开西门(扬武)。

小白阳堡:宣德五年筑土城,高二丈六尺,周长一里一百六十步。城楼一座,城铺四建,设南门。

大白阳堡:宣德五年筑土城,周围四百八十五丈,高三丈五尺。城楼一座,城铺四间,堡门一个。

常峪堡:宣德五年建土城,高二丈五尺,周长三里四十步。城楼三座,城铺二间,设南、西二门。

青边口堡:宣德五年筑,周围五百十五丈,高三丈五尺。城楼二座,城铺四间,设南门(平安)。

隆门关堡:宣德三年新筑土城,周围四百二十丈五尺,高三丈五尺。堡楼四座,铺四间,有东西二门。即今锁阳关。

龙门卫城:明宣德六年建土城,周围四里五十六步,高三丈五尺。城楼二座,角楼四座,城铺二十六间,有南关厢一。城设东门(广武)、南门(迎恩)。

龙门所城:宣德六年在李家庄(又名东庄)新建土城。高二丈六尺,周长四里九十步。城楼七座,角楼三座,敌台楼八座,城铺十五间。城设南门(敷化)、北门(统政)。建有南关,高二丈,周长一里三十步。

新河口堡:宣德十年修筑,周长二里二百二十步,高三丈五尺。

洗马林堡:宣德十年修筑,周长四里许,高三丈五尺。

新开口堡:宣德十年修筑。高二丈五尺,方一里三百四十步。门楼二座,角楼四座。

同时,皇帝还同意保安卫指挥李璟请求,给保安卫增派士兵、修筑城堡。

这一时期修建的城堡以土城为主,之后大部分在嘉靖、隆庆、万历年间先后给城墙包砖或石。

宣德五年十月,皇帝出居庸关开始巡视边境,十二日部队在岔道城进行围猎演习后,继续西巡沿途巡阅城堡,曾驻跸雷家站,召杨士奇、杨荣、金幼孜、杨溥议论唐太宗驻跸鸡鸣山一事;十九日到达洗马林后全面检查城堡及备战情况。

宣德九年九月九日,宣宗亲自率兵巡察边境。十一日出居庸关,十二日在坌道围猎演习。二十一日,途中鞑靼阿鲁台之子阿卜只俺前来投降归附。二十三日,到达洗马林堡,检阅城堡兵备情况。二十五日,阅兵、演习,诸将纷纷请求借机出塞偷袭蒙古部落,皇帝不许,炫耀武力后回京。

虽置万全都指挥使司,建设了一批城堡,但不足以镇伏山后诸部,故而有土木之变。

设置监枪太监

因为在明朝初年,火器是机密武器,是精锐部队列装的;到了永乐时期,随着安南神机铳的传入,京营专设神机营担负“内卫京师,外备征战”的重任,永宁伯谭广曾掌管神机营。随着仁宣以后,边境危机逐步严重,特别是宣府作为长城九边重镇之首,永乐二十年在宣府钟楼西北角建神枪库,宣德初开始储备火炮、火铳并制造火药。在宣德三年永宁伯谭广佩镇朔将军印出任镇守宣府总兵官时,宣府镇城也开始装备先进火器,但这火器平时不属于边将管理,由都知监太监出任的监枪太监。从宣德年开始,汪凤是第17位监枪太监。当时为了保密的需要,神枪库外面是火神庙,在其内部隐藏着神枪库,而监枪太监公署就在其对面。监枪太监属于管库性质,“今命尔前往宣府监管神枪,听镇守总兵官相机取用,勿得偏私执拗,有误事机。”

但从宣德三年到万历四十年,驻守宣府各城堡,如镇城、独石城、万全城、怀来、等地还设有神机营,由都知监少监专门专掌神铳奉命备御,由其率领有一支使用火药的枪、炮小股队伍,平时负责训练和保管、修理器械,有敌人来犯,会带队到预先选定阵地进行防御。

(四)大明朝设置宣府巡抚

英宗积极备战

正统初期,英宗忙于用兵麓川,无暇北顾,使得也先(蒙古首领,自称太师淮王)利用机会扩大势力范围。也先先是向西发展,将依附明朝、屏卫明朝西翼的各蒙古部落收服,然后挥兵东下攻取兀良哈三卫。此时,也先的势力范围西起今日的新疆、甘肃、青海,东至辽东地区。

正统初年,朝廷意见认为脱欢虽然已来归附,但他狡猾的阴谋不可预测,皇上命谭广以及其他镇的总兵官陈怀、李谦等献上对策。谭广等人各自呈上意见,大略是说:“边寇出没无常,惟防御为上策。应分兵扼守要害之地,而间或派遣精锐部队巡视塞外,遇上敌人则量力决定是战是守。派间谍侦察敌人动静,以轻兵跟踪敌人的去向。敌人来则一无所得,去则有所恐惧,这样边防之患可以稍得减轻。”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六年十一月,他以御敌之功,被封为永宁伯,食禄一千二百石,仍镇守宣府。八年,他请求退休,皇上优诏留下他。第二年十月将他召回并接见他。皇上可怜他年纪已老,免以常朝。这个月他去世。谥襄毅。谭广身高体壮,从行伍奋斗到大将,身经大小一百余战,未尝遭挫败。在宣府二十年,修建屯堡,严整守备,增设驿传,又请给各边镇颁给火器。将校犯法,他即奏请治罪,但他安抚士卒有恩。边境安然,他堪称名将。他曾因愤怒而杖杀都司经历,又曾以私怨杖打百户,为此而受到言官的弹劾,皇上置之不问。他去世后,吏部说他没有世袭诰券,便授予他的儿子谭序为指挥使。

英宗正统二年,命刑部尚书魏源往大同、宣府督察诸将,便宜从事。魏源遣都指挥李谦守独石、杨洪副之;增修开平、龙门城,皆甃以砖,自独石抵宣府增置墩堠;免屯军租一年;储火器;为备边,诸依权贵避役者,悉括归伍。

宣府巡抚的设置是积极备战的产物

正统元年设巡抚宣府地方赞理军务都察院。在皇帝颁布的任命敕谕中明确“今命尔巡抚宣府等处地方,整饰边备、训练军马、防御贼寇。务先抚恤士卒养其锐气,俱要衣甲整齐、器械锋利;城堡墩台坍塌以时修治坚完;官军骑操马疋责令喂养膘壮。仍督屯田粮草,并预备仓粮,其钱粮出纳之际,尤要关防严谨,不许官吏人等侵欺作弊,禁革管军头目,不许克剋下人及私役耕种。……凡一应军务、边务须与镇守总兵等官从长计议而行,分守参将、游击、守备等官俱听节制。”正统九年命都御史出巡塞北,宣府巡抚兼理大同。景泰三年另设大同巡抚,后复并一。天顺元年罢,二年复。成化十年复另设,十四年加赞理。先后有百人来此任职,其中既有罗亨信、叶盛、刘清源、吴兑等留芳百世的名人,也有后来在南明朝廷任职、在《桃花扇》中扬名的马士英等。

土木之变英宗被俘

正统十四年(1449)六月,瓦剌太师也先分四路侵犯内陆,明英宗亲率大军出征。在瓢泼风雨中皇帝号称率领20万大军出居庸关、过宣府、抵达大同,意图与蒙古主力决战,到八月初,也没有等到瓦剌的主力部队,留下部分部队协守大同,皇帝率主力回师,在风雨中走走停停,意图寻找决战的机会,英宗皇帝离开几天,瓦剌主力就把大同城毁了。到达宣府后,敌将伯颜帖木儿率兵就追来了,可是,刚一交战,敌人就跑了。在宣府城中,听镇朔将军总兵官杨洪汇报,7月份镇守独石、马营的都督佥事杨洪之子杨俊畏敌,弃城而逃,宣府北路八城独石口、马营、云州、赤城、龙门卫、雕鹗、龙门所、长安所均被瓦剌部落占领,如果要是进攻敌人有三条路线,从宣府攻击龙门卫、从沙城攻击长安岭、从永宁沿白河攻击后城,能不能引蛇出洞来个反包围呐?皇帝与诸将开始谋划作战方略。看后期事件的发展,似乎有这个考虑,奈何棋差一招。定好作战方案后,皇帝率兵继续向北京进发,八月十三日,明军到达狼山,有不足两万敌人追来,十二日傍晚皇帝命令成国公朱勇率2万骑兵到鹞儿岭利用地形迎敌,自己继续前行。下午皇帝到达土木驿,距离怀来城也就二十里了,大臣们劝皇帝加快步伐可以到怀来再去指挥,可是皇帝却以太监王振带领“辎重千余辆在后未至”为理由,命令部队在土木安营扎寨,有人提醒说:“土木地当要冲,无险可守,又无水泉,不宜大军驻扎。而且王振已经到了,我们是否可以继续走了?”皇帝却是要再等等,他在等什么?是等朱勇的好消息吗?大臣们不知道,此时有3万骑兵已经从宣府出发,目标也是鹞儿岭,5万名精兵齐聚鹞儿岭,人数是敌2倍多,从地形上,山区不利于敌,应该是胜利在望了。可是直到十四日,皇帝却等来了也先的大部队,“土木之变”就这样发生了,正统皇帝被俘。那么在鹞儿岭发生了什么?英宗皇帝只能说用错将了,这个朱勇赤面虬须,状貌甚伟,可惜有勇而无谋,冒入鹞儿岭,没想到埋伏在两侧山坡上的敌人突然进攻,部队竟无一人逃出,也许这场战役刚结束,宣府的3万援军又重蹈覆辙,不明白区区一个小地方,5万明军就葬送于此。据说在正统己巳时有童谣:“清俊小后生,青布衫,白直身。好个人,屈死在鹞儿岭。”

十月初,也先以送帝为名,与脱脱不花入犯,由野狐岭趋紫荆关,京师戒严。上皇在军中。军退,十月十八日,上皇出紫荆关,到滩河。十九日到蔚州。二十一日到顺圣州驻扎,二十四日北行。

修筑长城沿线关隘

土木之变后边城多毁,兵部尚书于谦言“宣府,京师之藩篱;居庸,京师之门户。今二边空虚,亟宜遣将守备”。乃以左都督朱谦佩印镇宣府,佥都御史王鋐镇居庸。敌犯宣府,谦数战有功。时独石、马营八城残破、未复,谦议以都督同知孙安镇守独石、马营,都给事中叶盛为山西右参政、协赞军务,安盛率兵度隆门关,且战且守,八城完固如旧。

提督居庸关兵部员外郎罗通言也建议“也先欲送车驾回京,恐其假此率众齐来,虽居庸可守,然永宁、怀来、独石、马营大小关口36处,可通人马者7处,宜添1000守备;可通人,不可通马者29处,宜各添100守备。仍命大将一员,将3万人分作十营于关口策应”。

修筑长城边墙、完善守御力量。宣府长城边墙东自四海治镇南墩(接顺天府蓟州火焰墩)起,西至西洋河南土山墩(接大同府界碑墩界)止,沿长1015里。

东路边墩共114座。(四海治镇南墩起,至仓房沟墩止,垣54里,边墩60座,守瞭官军580名。永宁城永镇墩起,至东路界墩止,垣88里,边墩54座,守瞭官军349名。)

北路边墩共562座。(滴水崖新宁界墩起,至接嵯墩止,垣54里,边墩118座,守瞭官军672名。龙门所靖边墩起,至北高山墩止,垣97里,边墩116座,守瞭官军671名。云州岩梁墩起,至镇堡墩止,垣40里,边墩42座,守瞭官军252名。独石崇宁墩起,至南兔儿墩止,垣121里,边墩126座,守瞭官军790名。马营三岔口墩起,至磨台墩止,垣110里,边墩97座,守瞭官军619名。赤城宁界墩起,至松林墩止,垣39里,边墩42座,守瞭官军389名。龙门卫盘道墩起,至分镇二墩止,垣49里,边墩60座,守瞭官军375名。)

中路边墩101座。(小白阳六台墩起,至松树沟西墩止,垣11里,边墩11座,守瞭官军56员名。赵川堡靖朔墩起,至永安墩止,垣4里,边墩4座,守瞭官军29名。大白阳坝口新墩起,至总瞭墩止,垣21里,边墩21座,守瞭官军150名。葛峪堡头台子墩起,至静狐墩止,垣23里,边墩19座,守瞭官军134名。常峪口大定墩起,至西高山西空墩止,垣14里,边墩15座,守瞭官军107名。青边口平顶山墩起,至擒虎墩止,垣19里,边墩17座,守瞭官军120名。羊房堡何家堰墩起,至柳沟墩止,垣14里,边墩14座,守瞭官军99名。)

西路边墩303座。(张家口堡破鲁墩起,至镇口墩止,垣31里,边墩50座,守瞭官军360名。万全右卫镇口墩起,至平夷墩止,垣25里,边墩26座,守瞭官军174名。膳房堡野狐二墩起,至野狐西一墩止,垣18里,边墩16座,守瞭官军112名。新开口靖宁墩起,至水沟东墩止,垣38里,边墩21座,守瞭官军150名。新开口水沟墩起,至中寨墩止,垣26里,边墩29座,守瞭官军207名。洗马林镇安墩起,至平鲁西墩止,垣45里,边墩59座,守瞭官军430名。柴沟堡平鲁西墩起,至擒狐墩止,垣40里,边墩38座,守瞭官军272名。渡口堡牛心山东空墩起,至镇川墩止,垣31里,边墩42座,守瞭官军290名。西洋河制治墩起,至南土山墩止,垣32里,边墩23座,守瞭官军162名。)

真是深刻吸取了土木之变的教训。

(五)镇国公府的修建

入侵的蒙古部落发生变化

从宣德--景泰五年前大明朝在北部边境的主要对手是瓦剌部落,景泰五年--正德年间主要对手是鞑靼部落。

也先称汗。景泰四年(1453)八月,也先自立为可汗。十月十五日,也先遣使贡马致书,自称“大元田盛大可汗”,景帝诏命廷臣商议报书所称,于十二月十九日决定从蒙古之习俗,称也先为“瓦剌可汗”。

鞑靼“小王子”崛起。也先自立瓦剌可汗后,恃强益骄,沉湎于酒色。景泰五年(1454)知院阿喇请求也先任命自己为太师,遭到拒绝,心怀不满。也先其实平日也很忌惮阿喇,想发兵消灭他,又怕不能获胜,于是派遣自己的两个儿子守西番,命令阿喇的两个儿子随从,并找机会毒死了啊喇的次子。阿喇闻讯大惊,谎称兀良哈三卫盗马,请求也先召还其长子,协助自己去抵御兀良哈。也先明里同意,暗中指派赛刊、大同的二位部落王在途中相机毒杀阿喇长子。赛刊、大同的二位部落王向阿喇说明情况,阿喇大怒,请二王的部落做先导,自己率部落三万精兵在后,一起攻击也先。在阵前阿喇指责也先犯有三宗罪,并说:“汉儿血在你身上,脱脱不花血在你身上,兀良哈血在你身上。天道好还,今天我要替这些人报仇血恨。”也先无言可应,只好约定明日交战。也先撤回军营,正准备和部下巴颜铁木儿商议。也先帐中的侍卫有三人原是阿喇旧部,因久侍也先,也先从不怀疑,这时三人共同趋入帐中,拔佩剑刺杀也先,并杀巴颜等。赛刊王闻变,领七千跟来观看,见也先已死,带领部落离去,途中被其部下所杀。大同王也领自己部落的人马向西迁徙。一年后,鞑靼部首领孛来又杀阿喇,抢夺了也先的母亲、妻子及其玉玺,而后将访求到的脱脱不花儿子麻儿可儿,立为汗,号称“小王子”。从此也先诸子分散,瓦剌部渐衰;而孛来及其属下毛里孩等开始在蒙古诸部落中称雄,鞑靼之势力又振兴起来。

设置刑部行司

弘治八年,派遣刑部属官长驻宣府,会同巡按御史审录囚犯,因此在巡按察院东侧建设置刑部行司。

万历十一年增设清军理刑同知,称宣府理刑,天啟四年改为理刑推官,但这个职务不是刑部派员,而是由河间府委派,属于河间府管理,由刑部行司使用。

命太监监督军务

太监监督宣府军务从现有资料看,始于成化十五年命汪直来宣府监督军务,先后有苗达、金辅、张忠等来宣。他的职责是什么?我们来看段正德九年皇帝给御马监太监于喜的敕谕“今特命尔前去宣府与总兵官、右都督郤永一同镇守地方,操练军马、固守城池,凡有大小事务须与总兵、巡抚等官公同计议停当然后施行,不许偏执己见以误事机。遇有城池坍塌随即拨军修理;贼寇侵犯务在相机剿捕,倘贼势重大即照原议敕内事理会;同大同游击官军并力截杀,仍须随时调遣赞运粮草、供给军饷,勿令缺乏。”太监公署在牌楼东。

设置宣府理饷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设置户部行司管理边储粮草,就需要设置仓库和草场,有了粮草还需要有人来专门进行管理。具体管理仓库是仓场或草场大使,大使本人归后来的都司隶属,但出、入库的业务管理权限却是由真定、河间、大名等地派出的常驻宣府的**行司管理,行司的负责人称“通判”,正德元年在宣化城中设置真定行司,统一管理在城及宣府前卫的仓场,通判开资、考核、升迁由派出的府管理,与镇和都司无关。后来镇分路后,每路设一个通判,先是5个,后增加到7个。万历十一年,真定行司更城粮储“通判”为“同知”。又是帝王的互相牵制。

命太监提督军务

提督宣大延绥偏头关等处军。正德八年武宗命都督白玉充总兵官,命御用监太监张永总制提督宣府、大同、延绥等处军务,帅京营兵前往。张永,号称正德“太监八虎”之一,张永请求“凡军前机务,悉听便宜行事,违者先处以军法,然后奏闻。”又“请给勘合三百道,银牌五百面,彩缎五百匹以赏有功”,武宗均一一照准。此外,张永还奏带参奏处理了数百人。如时以吏部侍郎任巡抚宣府的孟春,虽有军功,但因和张永有矛盾,被罢官回老家。

正德八年,命咸宁侯仇钺充大同总兵御寇。寇犯万全,钺与战,斩首三级,阵亡将士二十余人,奏捷蒙赉,朝论耻之。秋,北部入寇,由白阳口至镇城西及万全左卫,总兵刘淮令游击白春、倪镇往御,副总兵陶杰继之,淮又自帅兵往援,敌引去。

正德九年六月,北部由野狐岭入寇顺圣东、西城。秋,复由膳房堡入掠镇城,南至蔚州,由顺圣川出,游击张勋、倪镇率兵往御,战败,死之;东城守备田琦、西城守备廉彪皆战死。九月,敌五万余骑自宣府万全右卫、新开口入,踰怀安、趋蔚州等处劫掠;三万余骑入平虏城南。宣府巡抚丛兰、总兵官白玉等领兵追击,潜使人于田间炊饭、置药其中,如农家饷食者,又置擂石、火箭于阳和、天成、怀安诸险厄设伏以待,敌至掠食田间多中毒,及伏发死者甚众,斩首五十级,夺回被掳男妇、马骡、器械甚众。事闻,诏各赐敕奖励。

正德十年秋,北部入寇,由大白阳至八达岭大掠,将窥居庸。兵部尚书王琼请以都督刘晖、参将桂勇、贾鉴等来屯,敌寻退。

正德十一年秋,北部入寇,由岔道、怀来分兵四掠,东至隆庆,西达保安。总兵官潘浩遇敌于贾家湾,战败。守备保安都指挥朱寿帅兵赴援,路与敌遇,众寡不敌,力战死之。

正德十年秋,北部入寇,由大白阳至八达岭大掠,将窥居庸。兵部尚书王琼请以都督刘晖、参将桂勇、贾鉴等来屯,敌寻退。

正德十一年秋,北部入寇,由岔道、怀来分兵四掠,东至隆庆,西达保安。总兵官潘浩遇敌于贾家湾,战败。守备保安都指挥朱寿帅兵赴援,路与敌遇,众寡不敌,力战死之。

镇国公府的修建是积极备战的需要

镇国公府即明武宗行宫的修建却与宣府人江彬有关。江彬初为蔚州卫指挥佥事,正德六年调边兵到南方讨流贼,彬以大同游击身份参战被皇帝赏识。七年遣兵还镇,路过京师,皇帝召见,遂蒙皇帝宠幸,出入豹房,随侍左右。江彬为人狡黠强狠,欲籍边兵来巩固自己的势力,请互调内外操练,于是,“外四家军”纵横都市中。八年,命江彬领京师神威营,赐国姓。江彬能得皇帝宠幸最初靠的是主管锦衣卫的钱宁的推荐,后来发展到二人争宠。江彬深知皇帝喜好,想把皇帝引到边镇宣府居住,就时常说“宣府乐工多美女,且可掌控边塞敌情,何苦住在京师大内,为廷臣所制。”正德十二年八月,皇帝带江彬等微服出居庸至宣府。江彬即在皇城桥西北角修建镇国府第,并把北京豹房的珍玩、御女都运到此处。皇帝乐之忘归,称宣府为“家里”。不久,蒙古入侵,皇帝正在大同,指挥军队在应州将敌打退。此后,皇帝自称“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太师镇国公朱寿”,且长时间驻跸宣府。戏曲《游龙戏凤》就是叙述发生在这期间的故事。

既然武宗不愿意暴露皇帝的身份,而称“威武大将军”“镇国公”,那么他的行宫一定会按照国公的规制来建。洪武十七年(1384)十二月初二日,朱元璋诏定官民居室器用之制:凡居室,不得施重拱、藻井、重檐,惟楼居重檐不禁。公侯前厅七间两厦九架,中堂九间九架,后堂七间七架,门屋三间五架,门用金漆兽面锡环;家庙三间五架,俱覆以黑板瓦,脊用花样瓦兽,梁栋用斗拱檐桷彩色绘饰;门窗枋柱用金漆或黑油饰;其余廊庑、庖库,不得过五间七架。所以国公府与亲王的王城是没法比的。

镇国公府也建在“王城街”上,大家心知肚明知道这里面住的是当今皇帝,慢慢是“王城街”也就叫成了“皇城街”。谷王府从建到废大约十年,镇国公府从建到拆不足五年,嘉靖除拆镇国公府时,谷王府仍有残垣断壁存在。

可惜,武宗正德皇帝短命,刚有起色的防御反击也就此断送。

(六)设置宣大总督

边将畏敌避战的嘉靖朝

有个故事很能说明当时的状况。话说大明朝嘉靖年间,汉奸王三因其作恶多端竟被写入史书,《明朝纪事本末》、孙世芳的《宣府镇志》、乾隆本的《宣化府志》均有记载。

王三,本是大同人,其父王铎曾任大同左卫指挥,其身份不清。嘉靖三年七月,都御史大同巡抚张文锦在大同镇城北90里处,新筑5座城堡,作为大同藩篱,工程即将完工,调大同镇城戍卒2500家前去戍守,被派者担心“孤悬几百里,敌至谁复相应援?”拒绝军令,致使发生兵变。在处置兵变中朝廷与前方将士想法不一,举措失当,时平时起,间有小王子鞑靼部落入侵,断断续续持续十年之久。特别是后期,巡抚刘源清主张围剿,但不该引水灌城;朝廷主张招抚,但政策苛刻,致使嘉靖十二年(1533)十月参与大同兵变的士兵大量出逃塞外投靠俺答,为其刺探诸边及京师虚实。其中就有杀死母亲、妻子后叛逃的王三,此人数次献策并作为向导跟随俺答部落来侵掠大明。

嘉靖十九年七月,北部哈刺嗔纠集俺答、几禄、吉囊、青台吉、赤台吉等十余部,祷旗晾马,以王三为向导,大举进犯宣府。敌人主力由万全右卫攻破长城而入,镇朔将军宣府总兵官白爵率镇兵在万全宣平一带阻击作战失败,敌人主力直奔南面,向顺圣(阳原)、蔚州、广昌(保定涞源)进犯,一路烧杀抢掠,百姓惨遭荼毒。俺答主力计划顺太行山向东入侵保安、怀来。首战失利的总兵官白爵一路率兵尾随其后,打?不敢,因为打不过;撤?不敢,怕朝廷追究。

宣府分守南路参将、驻扎顺圣西城的章镇,见敌人有向东进军的意图,而且总兵白爵率兵尾随敌后,敌人有所牵制,就率领手下精锐骑兵埋伏在蔚州东山之下,准备伏击。

宣府分守东路参将、驻扎永宁城的徐珏听说俺答部队有东进的企图,已派兵在美峪口设防,切断敌前进道路。敌军得到消息,其已经入山的先头部队,只得下马,步行返回。俺答的部队重新在蔚州、顺圣一带集结、驻扎,派出小股队伍就近抢掠,逗留了近两个月,才拔营奔大同而去。

战后,宣府巡抚楚书竟然奏称“敌入万全右卫,总兵白爵败之于宣平;其别入者,副总兵云昌败之。爵又追夺虏获甚众。又大战于北庄。二十三日,敌涉桑乾河,半渡值雨,官军急击,又大败之,斩首一百六级,获马六十四匹。”而兵部回复称“是捷实数十年所未有。”楚书、白爵等乐得升官进爵,诸将士也喜得有赏银。掩败冒功,兵习为欺蔽,粉饰太平,大明朝政之腐败可见一斑。

俺答的部队来到大同,王三穿针引线,大同守军与俺答秘约:“只要俺答不劫掠大同,大同军即不拦截。”于是俺答部队遂分多路进攻大同西路,由井坪、朔州直抵雁门关,破宁武关,至岢岚、兴县、交城、汾州、文水、清源,杀掠人畜以万计。等俺答退兵回来时,遇到大同守军,即以所掠财物馈赠,而大同巡抚史道、总兵王升装聋作哑、置之不问。

而奉命增援大同的宣府总兵白爵,亦然是尾随跟进,观望不战。

巡抚山西的都御史陈讲派快马向朝廷驰报“山西告急”,时任兵部尚书张瓒则以“寇且退矣,何事张皇”为辞,仅命宣府增援,再无回音。

俺答军此次入寇大明历时二个月,最终俺答军携带所掠辎重,徐徐出塞。同年十二月,王三再次引俺答、吉囊进攻大同。

因为王三献计并作向导,嘉靖二十三年三月,俺答部落再次犯龙门所。十月,在王三引导下俺答部落再次进犯膳房堡,时任镇朔将军总兵郤永命参将祁勋前往防御。郤永带兵素来不注重军纪,况且祁勋又贪婪放纵,士卒不肯出力卖命,敌人很快就击垮城墙,攻入堡内,接着又攻入万全右卫,总兵官郤永闻讯带着一名副总兵、二名游击将军、三名参将,率领新组建的精锐部队五个战锋营前来增援,见敌人攻势正盛,不敢正面交锋,眼看敌人向南到达顺圣川,率兵尾随其后,准备伺机而战。敌军很快就进攻到蔚州洗机利台,此时,宣府巡抚王仪竟向朝廷报称“敌不敢散抢”,而分守南路参将张润报告说:他已经率兵“抢至西洼”阻敌。不久,敌人绕过蔚州,扬言南下,竟然打到了广昌城外。沿途攻破三家村堡、掠杀三千余人,紫荆关守将大惊,急报朝廷。而兵部派出的探马回报“贼攻堡杀人”,嘉靖皇帝大怒“诸臣奏报不同”,诏“总督及各镇抚官督分布截杀,逗留失律者械治之。”敌人又转入蔚县大南山,准备抄小道进攻北京,但见大南山山路险峻,害怕中了埋伏,差点把从当地抓的向导给杀了,急忙拔营向北撤兵。途中遇到尾随而来的五战锋营的明军,除将军李彬率一营士卒力战外,其余将领都登山避敌让开道路,致使敌人从容撤退。

消息传到京城,兵科给事中戴梦桂上折弹劾:王仪、郤永备战不足,致寇入时召兵不暇;兵部尚书、宣大总督翟鹏节制无方,罪亦难辞。

皇帝将翟鹏撤职发配,其余人戴罪立功。君臣分析近年作战失利的缘由,认为汉奸王三罪大恶极,过去提出的悬赏捉拿应该提高赏格。

汉奸王三被诛。朝中君臣不知道,他们悬赏捉拿的汉奸王三此时,正在押解进京的路上。原来王三作为向导,领俺答的大部队进攻蔚州途中,在经过顺圣东城北水地庄时,王三带领数十名蒙古骑兵请假脱离了大部队。离开大部队后,带人径直来到水地庄土城堡门前,冲站在城墙垛口后的庄丁高喊:“我是大同王三,赶快给我们送些酒菜出来,否则,我灭了你们这小寨子。”村庄里的人犹豫了,冲出去与王三交战,万一敌人的大部队来了怎么办?不理王三,要是他去把敌人召来怎么办?此时一个叫刘伏玘的老人站出来,他年轻时也是个英勇敢为的人,他说:“我已经老而不中用了,让我出去试试。你们要……”,众人觉得他的方法可行。刘伏玘老人佝偻着身体颤颤巍巍的捧着酒肉,从打开一道缝隙的堡门中走出来,跪在王三马前,双手将食物举过头顶,说:请您先点补些东西,堡里有好酒、好菜,请各位爷进去坐下,慢慢享用。看王三和蒙古骑兵风卷残云般的把这点东西吃了,他就请王三上马,牵着马,走向堡门。这时门开了,人们拿着酒和果品在门口迎接,并说:酒席已经备好,快请。王三得意洋洋,带着几十个蒙古骑兵鱼贯而入。留下看守堡门的人,其他人见到热气腾腾的酒菜,非常高兴,围坐下来,开怀畅饮。天色渐渐的黑了,王三他们没有注意到,刘伏玘的儿子悄悄离开了村庄,消失在夜幕中。半夜时分,刘伏玘的儿子领着参将张凤带着数千明军悄悄来到堡外,安排好警戒和后援兵力。张凤手执佩刀带着数百敢死队员,在村内庄丁的接应下,首先解决了守门的士兵,发现王三与蒙古兵仍在嬉戏饮酒,冲上前将王三一行人包围了。痛饮乃至大醉的王三和蒙古骑士负隅顽抗,双方战在一起,明军在付出惨痛代价后,终于将王三擒获。十月二十四日王三被押解到京城,被一刀一刀地磔斩于市。汉奸害国,汉奸该死。

嘉靖崇道教,误国政;求长生,忘黎民;用奸佞,失民心。朝廷勾心斗角,前线贪生畏战;前期大同卒叛、后期严嵩专权。明王朝奇葩的皇帝。

设置分守口北道

嘉靖十八年又在宣化设分守布政司参议,即分守口北道,专门负责宣府的民政工作,等于把万全都司的权利又划走一块,可怜的万全都司。

应对边将畏敌避战大明设置宣大总督

针对边将畏敌避战,或明哲保身、纵敌深入,嘉靖二十八年开始设宣大总督。景泰二年宣大各设巡抚,遣工部尚书石璞总理之,由文臣协调边将,此为宣大总督之始。成化、弘治年间,有警则遣。正德八年正式设总制。嘉靖初,兼辖偏保;二十九年去偏保定,设总督宣大;三十八年令防,秋日驻宣府;四十三年驻怀来、隆庆;后驻阳和。记载共有60余人先后担任宣大总督。除一个举人外,均为进士出身。任宣大总督前,一般任各部的尚书、侍郎,或都御史、副都御史,卸任后大部分会授大学士、入阁,地位非常重要。

首任宣大总督是景泰二年以工部尚书转任的临漳人石璞。末任总督是崇祯十六年任,被李自成抓住、拷打致死的府谷人王继谟。其中成化十五年,同时任命太子太师保国公朱永和兵部尚书王越为宣大总督,开明朝文武总督共治之始。

为什么要设宣大总督呐?皇帝在任命敕谕中说“但宣大偏保一带地方窎远,各镇兵马权无统一,仓猝调遣,未免彼此推诿,致误事机,特命尔总督宣大偏保等处军务。在于适中、紧要地方驻剳,经略一应边务,遇警随宜往来调度各镇将官,相机战守。各该镇巡以下官员悉听节制,官军临阵不用命者,自都指挥而下许以军法从事。”

宣大总督的设置是宣府建制的顶峰,自此宣府的建制及机构设置已经基本定型、完备。

“隆庆和议”宣府迎来和平期

俺答是蒙古土默特部的领袖,也是嘉靖中后期在延绥宣大境外的主要敌人。把汉那吉是俺答从三岁抚养大的孙子,俺答夫妇极为钟爱。把汉那吉娶歹慎部之女为妻,又自聘兔扯金之女,未及成婚。三娘子(15501612)是俺答的外孙女,瓦剌奇喇古特部首领哲恒阿哈的女儿,已受聘于邻近的袄儿都司。俺答以三娘子长得聪明美貌,就抢回来做了自己的妻子。袄儿都司大怒,准备发兵攻打俺答,俺答为补偿袄儿都司,遂夺把汉那吉所聘兔扯金之女送与袄儿都司。把汉那吉气愤之下,乘俺答西行之机,于隆庆四年(1570)九月十三日逃到大同胡堡向明朝投降。俺答闻讯,于十月初五日,率二万蒙古骑兵至平虏城北六十里处驻扎,让手下伍奴柱去明军那里索要把汉那吉,声言不放人就开战。宣大总督王崇古、大同巡抚方逢时派遣百户鲍崇德出云石堡,到俺答营帐,商量解决办法。十月十三日,内阁首辅高拱,次辅张居正以及总督王崇古、巡抚方逢时等力主议和。授把汉那吉为指挥使,随从阿力哥为正千户,并命总督王崇古尽心处置和议之事,务求至当。

隆庆五年(1571)二月初八日,和议成功。一是皇帝封俺答为顺义王,老把都及吉囊长子吉能,俺答长子黄台吉,授都督;其子弟如兀慎、打儿汉等四十六部授指挥;俺答婿十余部各授千户。二是岁许一贡,定马匹及贡使数额。酌定贡期贡道。事毕由原道而回。三是设立互市。彼以金银革鬃等,我以缯紬布帛铁锅等,互市日期为一月。市场地点在大同左卫之威虏堡、宣府万全右卫之张家口及山西之水泉堡。四是是拒收降。今后罪夷投降,俱免收纳,华人来归,许验耒马住边堡。

同时,和好通贡后期许边境有数年之安,命令利用此有利时机,九镇将领要开垦荒田,整修边备。使蒙古人知道明朝重整武备而不敢轻易复叛。

万历十五年(1587)三月二十六日,封三娘子为忠顺夫人。俺答死后,按照蒙古风俗三娘子配其子,又再配其孙。三娘子一生历配三王,从俺答在位时开始,先后掌握军政大权达二十余年,诸部无不畏服。三娘子始终积极推行与明朝政府和睦相处的友好政策,为国守边保境,屡建功勋,使蒙汉两族停止战争,互开贡市,有力地促进了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

使宣府在80年间没有大的边境冲突发生。  

风雨飘零中大明亡国

崇祯在位不足十七年,大明朝的破船在风雨飘零中沉没。明朝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一日,时任宣化巡抚朱之冯自杀,宣镇总兵王承胤、太监监军杜勋开门投降大顺皇帝李自成。六月清军占领宣府。宣府又开启了一段新的历史。

(七)从宣化的历史沿革看宣化的历史文化定位

对于宣化历史文化如何定位?以葡萄为代表的农耕文化、以长城为代表的边塞文化可能是提及最多的,但放到历史、地理、文化的大坐标中看,丝绸之路向东基本与长城相接,两条主道在敦煌或嘉峪关汇集,基本是东西走向;海上丝绸之路通过云贵高原的茶马古道沟通青藏高原和内陆,基本走向是南北走向;在丝绸之路以北在广袤的蒙古高原草原上有着一条大致与长城平行的草原之路,这是游牧民族的迁徙、游牧路线,同时也存在着南北走向的几条通往贝加尔湖的迁徙、游牧路线,张库大道是其中之一,其扬名于清朝,但存在的时间可追溯道秦汉,它也是茶马古道通过中原、越过长城的贸易路线。丝绸之路的延长线长城处于400毫米等降水线上,这条线至少从战国开始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分割线,考虑气候因素,特别是传说中的黄帝时代此线应该在更北的地方,我们先将此线定为横轴;我们再将茶马古道汇集后向北延长上,延张库大道北上蒙古,我们会发现宣化正处于两条线的交叉点上,是边塞军事与南北贸易的交叉点。常备军事,战争是手段,军队是威慑,目的是和平,是贸易,边境互市是关乎中原政权稳固的大政,所以军事文化代表的是对和平的祈盼,长城的实质不是军事而是和平,所以“军事”是表象,“和”是宣化文化的核心,在和平时期才能贸易互通,“通”是结果之一,在和平时期,汉族与其他的诸如匈奴、柔然、突厥、鲜卑、契丹、室韦、乌桓、高车等进行交往,才有文化交融、人种交融,所以“融”也是结果之一,所以宣化历史文化的定位是以军事对和平的保障、百姓对和平的祈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