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玻璃结节随访稳定5年,后面还需要随访吗? 随着低剂量螺旋CT应用的逐渐普及,磨玻璃结节(GGN)的检出率已经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在没有充分的把握诊断为恶性的时候,观察随访是常见的策略,通常情况下建议随访5年。但病灶稳定5年后,是否需要进一步随访目前尚未不明确。近期发表于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的一篇文章,则详细探索了这一问题。 这是一项观察性研究,纳入了160例共计208个观察了5年且处于稳定状态的GGN,所有病灶均是在常规体检过程中发现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36个月。95%的病灶初始直径小于6mm,在8.5年的时间内平均增长了约3.2mm,27个(13%)病灶在观察过程中出现了生长现象,其中3例进行了活检,均提示为腺癌,8例患者出现新发实性成分。多因素分析发现,空泡征(P= 0.001)、既往非肺癌的恶性病史(P=0.036)及新出现实性成分(P<0.001)是GGN生长的独立危险因素。 Take Home Message: 直径小于6mm且稳定5年以上的GGN也不能掉以轻心,仍然有恶变的可能,尤其出现新发实性成分,更应该引起警惕。 来源: 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 Published online May 11, 2019 克唑替尼治疗脑转移患者的疗效如何——来自中国的数据 克唑替尼是首款批准用于ALK融合阳性的晚期NSCLC患者的靶向治疗药物。目前,包括阿来替尼、布加替尼及色瑞替尼等二代ALK-TKIs均已经被批准一线应用。尽管克唑替尼通过血脑屏障的作用较差,但该药仍然是当前我国可及性最好的ALK-TKI类药物,因此探索该药对脑转移患者的疗效十分重要。近期,来自我国的一项研究分析了克唑替尼对脑转移患者的疗效。 这是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从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共纳入5个医疗中心的共计179例患者,所有患者在克唑替尼治疗前或治疗中均出现脑转移,其中79例患者在克唑替尼治疗期间发生脑转移;而95例患者克唑替尼治疗前就存在脑转移,基线脑转移患者的中位至颅脑进展时间为19.3个月(95% CI:12.5–26.2个月);OS为53.4 个月 (95% CI未达到)。 135例患者出现颅内进展,其中94例在疾病出现进展后继续口服克唑替尼治疗,继续克唑替尼组和转换治疗策略组的OS无差异(48.3 个月 vs 53.4 个月; P=0.296)。 Take Home Message:在克唑替尼治疗前存在脑转移的患者仍然可以从克唑替尼的治疗中获益,但出现颅内进展的患者继续服用克唑替尼可能没有长期获益。 来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