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盛泽故事:盛中招生之谜

 吴越尽说 2019-05-26

盛中招生之谜

周德华


盛泽中等教育创办较迟,其社会原因是经济发达就业容易,一般丝绸行庄店铺企业招个学徒,高小毕业能写会算足矣!又由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残留影响,女生也只读到高小为止,或者初小(四年)。

1946年是抗日战争胜利的第二年,由于观念的改变,报考私立盛湖初级中学异常火爆,为该校建校以来的高潮。全镇五所小学的三百左右毕业生怀着复兴建国的理想争相报考。其时镇上办了好几个升学补习班,还有各个版本的《小学升学指导》,厚厚一本,分科带习题,也甚是好销,往往人手多册。

笔者那年毕业于太平桥小学,若说平时成绩中上水平,虽未入三甲,然皆在前10名以内,而毕业考试只落得个22名(毕业证书22号,即22名),盖因最后一个学期患上了黄疸病,脱了一个月的课,临到毕业前一周才去“抱佛脚”,还好在班里还是平均成绩之上(大班制60人左右),不过闻说当年盛中报考人众而录取率低,不免心里发憷。而家长告诉我若进不了中学就只好去学生意(当学徒)了,心理压力颇大。

入学考试三场,一门国文,一门算术和一门常识(包括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知识),考后自我感觉尚好。

轮到发榜那天早早赶往绸业公所场上,录取名单白纸黑字贴在石库门左上方,榜前人头攒动,挤满了看榜人,幸好贴得高,一目了然,正取生19名,备取生4名,笔者在第一竖行里第三个就找到自己,喜不自胜,再看几遍毕业同班的第一名、第二名尖子同学皆“名落孙山”又有些自负,后来回忆起来那些升学指导之类套题全部无用,而算数和常识考卷上的命题大多选自《开明少年》,恰好笔者在养病期间将《开明少年》作为闲书,轻松阅读,可谓歪打正着,《开明少年》上的算术题趣味性颇强,又有一定难度,颇似现时之奥数。

能够考取,实在也是阴差阳错之故了,9月初开学,报到那天人头攒动,原来的落榜生大多前来注册交费,喜气洋洋,而校方声称是应广大家长的请求而扩招的。结果120名初一新生编成甲乙两个班,当时是大班制,每个班60人。其中甲班男女生混合编制;乙班则全是男生,个头都差不多。以后,校方让我们都剃光头穿上了校服(中山装)代表学校参加镇上的礼仪活动。乙班的教室最差,乃绸业公所的关帝厅,户牖不全,暑热冬寒,教室北边有一高大神龛,内供奉刘、关、张三座神主牌位,而厅上屋顶则是密密层层的匾额,不乏翁同和及陆润庠阁老和状元的手迹,可惜后来这些珍贵文物不知何处去。

扩招的冠冕堂皇之说是应各界要求,多培养人才复兴建国等云。然笔者私忖,其时盛中是私立,自身又无校舍而寄人篱下,也许办学经费捉襟见肘亦未可知,看来拉些赞助也情有可原了,这与目前星级中学之收择校费或赞助费无甚区别。

盛中的管理是严格有序的,20世纪40年代后期全校固定分设了5个班级,即初一两个班,初二两个班,至初三并轨成一个毕业班,因其间有辍学和留级之故。全校学生250人左右。

笔者初一上学期还算用心,大考得第五名,不过以后就荒于嬉懒于学业,成绩每况愈下,初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后成绩报告单上化学和代数挂上了红灯,其余各科亦是平平。

1948年秋新学年开学时,学校的布告栏里公布各年级留级名单,在初二两个班级里笔者名列第一,于是只得厚着脸皮去做“回汤豆腐干”了。

作为留级生上课上到第三天上午,教导主先生唤我出去,随他走进教导处,让我坐在一张空位的办公桌前,然后递给我化学和代数补考考卷各一份。看来是科老师临时拟出的,题目都很容易,完卷以后回课堂。中午放学老师通知我补考及格可以回原来的班级(初三)上课了,我如获大赦,喜不自胜。

下午回进原班级,受到老同学们的祝贺,坐到最后一排唯一的空座位上,他们告诉我那是某同学不来报到而空出的。

也许校方为了不浪费教育资源而让我递补上去,算来我是留级生中之首位而优先补缺。

侥幸升入初三以后有所醒悟,放个心在学习上,然而前几学期欠账太多,尽管努力追赶,在毕业时只得了个33名,而全班毕业生56名,还是落在平均成绩之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