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绝”之臣虞世南

 多收了三五斗68 2019-05-26

虞世南,会稽余姚人,字伯施,谥号文懿。初唐著名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贞观初年,唐太宗召其入朝,待为贵宾,因而设立文学馆。文学馆内人才众多,大家推崇虞世南为文学之宗。太宗授他记室职务,与房玄龄一起分担文书档案。

贞观七年,他多次提任秘书监,太宗常常在处理政务的闲暇时间召他一起谈论国事或共观经史。虞世南每每论及古先帝王为政的得失,必然意在规谏讽喻,多有补益。太宗曾对侍臣说:“我在闲暇时,常常与虞世南商讨古往今来的事情。我如果一句话说对了,他就非常高兴;如果说错了一句话,他就总是心情不畅,颇有遗憾。他的忠诚恳挚就是如此,所以我很欣赏他。群臣若都像他一样,还用得着担心天下治理不好吗?”

贞观十二年虞世南去世时,唐太宗在偏殿为他设祭哀悼,伤心恸哭,赐国葬,陪葬昭陵,谥为文懿。太宗还亲自下令魏王泰说:“虞世南与我,好像一个人一样。他为国事补救缺漏,没有一天暂时忘记,实在是当代的名臣,做人的楷模。我有小善,他一定顺势助成;我有小过,他不怕冒犯我直言进谏。而今这个人离去了,汉家石渠、东观式的国家书库中,再也没有人才了,这种痛惜简直无法表达。”不久,太宗写了一首诗,追思往古治乱之道,写好后叹息道:“钟子期死后,俞伯牙就毁掉了琴,我的这篇诗文,将给谁人看啊?”随后命令起居郎褚遂良将诗稿拿到虞世南灵帐前,对着灵位读完后烧掉。足见唐太宗对虞世南的去世多么痛心。

称虞世南为“五绝”之臣,也是唐太宗对他的评价,五绝即“德行端正、忠心正直、学问渊博、文章隽美、书法出众”。绝,即登峰造极之意。一个人只要有其中一绝,就足可称为名臣,而虞世南是这五绝都达到了,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先说说德行。虞世南出身陈朝豪门,南陈灭亡后,虞世南与其兄虞世基一道入隋。兄弟二人人品性格差异极大。哥哥虞世基因圆滑而得到隋炀帝的重用,虞世南为人过于刚直,因而始终不予重用,七品小官一当就是10年。进入唐朝,受命运垂青时,他已年至花甲,俨然是位心态平和的老者了。可见,他作为德才兼备的一代大才,耐得寂寞,内心宁静,实在是种不染俗尘的可贵德行。

第二是忠直。作为唐初杰出的文化人,太宗常以师友视之。高祖李渊死后,太宗要参照汉高祖的陵墓标准,为父亲豪华下葬,以示孝心。虞世南却晓以大义,天下初定,应避免劳民伤财,进行“薄葬”。虞世南两次劝谏后,太宗收回成命。太宗一朝正因为有此忠臣,君臣共同努力,开创了贞观之治!

第三是博学。诗书传家的基础,为虞世南提供了很好的学习环境,加上朝代更迭中的流离,也大大丰富了他的社会阅历。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再开明的君主,如果劝谏的方式方法不当,时机地点不对,语言表达不受听,也可能因言获罪。虞世南的丰富积累让他能够借古喻今,不仅让太宗听得进,不反感,而且君臣关系还更加密切。作为国学大师,虞世南编有《北堂书钞》172卷,《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

第四是文辞。李世民曾令虞世南书写《列女传》,以教化天下。事出突然,一时之间竟找不到底本。虞世南硬是凭借记忆,将整整七卷《列女传》默写出来,居然没有误差一字!就连他信手所为的自喻诗,也成后世名篇。其中一首《蝉》写道'垂委饮清露,流响出梧桐。居高声自远,不是籍秋声'。以蝉自喻,以蝉言志的这首小诗,反映出高洁的人品和志趣追求,素为世人喜爱。

第五是书翰。虞世南少年时曾向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禅师学习书法,甚得王书神髓。加上他刻苦学习、虞世南成了王氏笔法的嫡传宗师。唐太宗在得到“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后,让虞世南与欧阳询等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各临一本,虞的书法与王羲之极为相近,可谓是直接魏晋人的风韵。他的临本笔意温润,给人一种简静平和的艺术感受。

此“五绝”是对虞世南一生最全面、最精准的评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