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雷吟诵讲堂(高)第一课《蝉》

 阿雷吟诵讲堂 2020-11-03

阿雷吟诵讲堂(高)第一课《蝉》

吟咏诗词经典,传承中华文化!欢迎走进阿雷吟诵讲堂。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倾听与陪伴!从今天开始,我们进入小学高段的古诗词学习。今天我们要吟唱的这首诗,是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日积月累”中的《蝉》。

一首托物寓意的咏物诗

今天我们要吟唱的这首《蝉》,其作者是初唐诗人虞世南,这是一首咏物诗,是一首平起五言绝句。我们一起来吟诵这首诗吧:

唐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秋风。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古人以蝉居高饮露象征高洁,作者以比兴和寄托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操。

本诗与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同为当时咏蝉诗三绝。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关键要把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合点。

緌,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

诗的最后评点道,这完全是由于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

实际上,咏蝉包含着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忠谠、友悌、博文、词藻、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

从虞世南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相信,通过上面的描述,同学们应该明白这托物寓意中,“托”的什么“物”,“寓”的什么“意”了吧?

一位身兼五绝的虞世南

上面提到唐太宗李世民称虞世南有“忠谠、友悌、博文、词藻、书翰”之“五绝”,怎么理解这“五绝”呢?忠谠,就是忠诚正直;友悌,能与兄弟相互友爱;博文,通晓古代文献;词藻,诗词古赋;书翰,作书、书写。

虞世南果真如唐太宗所言吗?我们还是通过他和唐太宗之间的几件事来印证一下吧。

唐太宗与虞世南之间可谓明君忠臣啊!唐太宗曾作宫体诗,让虞世南唱和,虞世南说:“圣作固然工整,但内容却并非文雅端正。陛下喜欢的,下面的臣子百姓必然趋之若鹜甚至过犹不及,臣怕这首诗一旦流传出去,天下的人都会追随效仿。因此不敢听从您的命令。”太宗说:“朕不过是在试探你罢了!”又赐他五十匹布帛。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虞世南那乃是不畏皇权,敢于谏言的一名忠臣。

虞世南的才华也颇得唐太宗赏识。话说有一次,唐太宗令虞世南写《列女传》用来装屏风,当时没有底本,虞世南默记刻写它没有错一个字。可见虞世南博闻强记之能力,绝非常人能比。

据说还有一次,唐太宗准备远游,有一个官员请示要将书籍、公文副本装到车上带着。唐太宗听了,哈哈一下:“罢了,有虞世南在,就是此行的流动图书馆。”据记载,太宗听闻虞世南去世,痛哭流涕曰:“宫里藏书和著书之处,再无人能比得上虞世南了!”

虞世南去世后,太宗曾为他做诗一篇,追述往古兴亡之道,并感叹说:“钟子期死,伯牙不再鼓琴。朕的这篇诗,将拿给谁看呢?”便命起居郎褚遂良拿诗到虞世南的灵帐边读完后焚烧,希望他的神灵能感知。

据记载,虞世南逝世几年后,唐太宗曾在夜里梦见虞世南,像平生一样。第二天,太宗下令说:“礼部尚书、永兴文懿公虞世南,德行淳朴完备,文章是辞赋的宗师,早晚尽心,志在忠益。忽然去世,转眼过了几年。昨因夜梦,忽见其人,并且进谏直言,有如平生之日。追怀他留下的美德,很增悲叹,应当供给冥钱,申明朕的思旧之情,可在他家设五百僧斋,并为他造天尊像一座。”

回过头来看,唐太宗称赞虞世南有超世之才,身兼五绝,实至名归啊!

虞世南的书法作品

一点吟诵方面的小知识

进入高年级后,我们应该系统了解吟诵相关知识啦。今天我们简单说说“吟诵”。何为吟诵呢?

百度词义,有三个义项:

  1. 泛指读书。《晋书·儒林传·徐苗》:“ 苗少家贫,昼执鉏耒,夜则吟诵。”

  2. 谓有节奏地诵读诗文。《隋书·薛道衡传》:“ 江 东雅好篇什, 陈主 尤爱雕虫, 道衡 每有所作,南人无不吟诵焉。” 唐 李白《游太山》诗之四:“清斋三千日,裂素写道经。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 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二:“ 高宗 亲书此联於幅纸,黏之殿壁……吟诵此联,凄然出涕。” 清 梅曾亮《欧氏又一村读书图记》:“ 岳庵 虽家居,亦囊箧鳞杂,不能吟诵无事如曩时。” 冯牧《<郭小川诗选>代序》:“﹝它们﹞值得我们吟诵……首先是因为它们时时响彻着的那种可贵的主旅律。” 孔羽《睢县文史资料·袁氏陆园》:“袁氏(袁可立)陆园在鸣凤门内,……每逢佳日节期,州内文人名士在此聚会。所吟诵的诗歌,后来荟为专集,名《蓬莱纪胜》。”

  3. 释义:大声诵读诗或散文,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

徐健顺教授说吟诵与朗诵截然不同,古代读书原本就是吟诵的。

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人们对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也是中国人学习文化时高效的教育和学习方法,有着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代代相传,人人皆能,在历史上起到过极其重要的社会作用,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

汉语的诗词文赋,大部分是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的,所以也只有通过吟诵的方式,才能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因而吟诵也是汉语诗文的活态。

吟诵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是公认的中国文化独特魅力之一,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吟诵汉诗在海外一直盛行不衰,不仅在华人中间,而且在日本、韩国等很多汉文化圈国家中,也一直流传,比如日本的吟诗社社员就有百万人以上,他们经常来中国交流访问。

一曲居高长鸣的咏叹调

第一部分里,我们也介绍了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首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因古人常以“冠缨”指代达官贵人。显宦的身份和地位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和“清客”是有矛盾甚至是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了。这“贵(人)”与“清(客)”的统一,正是为三、四句的“清”无须借“贵”做反铺垫,用笔巧妙。

次句描写蝉声之传播。梧桐是高树,用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清高挺拔,且与末句的“秋风”相呼应。“流响”二字状蝉声的抑扬顿挫和长鸣不已;“出”字则把蝉声远播的意态形象化了,让人感受到蝉鸣的响度与力度。全句虽只写蝉声,但却从中想象到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句对蝉声传播的生动描写,后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三、四两句是全诗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一、二两句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蝉声远播,一般人往往认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作者却别有慧心,强调这是出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着一个真理: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扬。它突出强调一种人格的美,强调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和“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作者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作者以蝉自许,雍容不迫的风度和气韵。

这首诗用的是“东”韵,这是一个通透大旗的韵,有中正之感,第一句是特殊格律。拖长的字都有延展之感,读高的字都有强调之意。

有了上面的认识,我们就不会再简简单单认为蝉鸣就是蝉在鸣叫啦,那是一种歌咏人生的咏叹调哇。

让我们一起来吟咏虞世南的这首《蝉》吧!

阿雷带你吟古诗系列(中):

统编三四年级古诗立体学习(点击即可学习

阿雷带你吟古诗系列(初):


统编一二年级古诗立体学习点击即可学习

倬汉读《大学》合集点击即可收听

倬汉诵《中庸》合集点击即可收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