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半城湖之缘 2018-03-05

咱们今天来欣赏一首唐代诗人虞世南的五言诗《蝉》,看看他老人家笔下的蝉是咋个回事。

有人就问了,虞世南是谁呢?这虞世南可是隋末唐初大大有名的主,他首先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大书法家,师从王羲之的七代孙智永和尚。他深受唐太宗的赏识,说他有五绝。那五绝呢?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在虞世南去世后,唐太宗还把他的画像挂在了凌烟阁里,凌烟阁可不是一般的地方啊,谁的画像要是能进到这里面,那就等同于永垂不朽了。说白了,凌烟阁就是唐代的名人堂啊。就说这些吧,想更多了解虞世南老爷子的话,翻翻《新唐书》吧,里面有他的传记。

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我们看这首诗,题目叫做《蝉》,一看这题目就知道是咏物诗。说到咏物诗,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咏物诗都是很发达啊。西方著名的咏物诗,比如济慈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雪莱的《西风颂》《云雀》,华兹华斯的《水仙》等都是鼎鼎大名的作品。我们中国的咏物诗当然也是车载斗量啊,所以就不举例子了。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我们看前两句: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需要我们先解释一下词。垂緌,这是一个我们不常用的词。这个词跟古代的官员有关。緌,是古代冠带结在下巴下面的下垂部分。“垂緌”指的就是这个。这里的“垂緌”就是用来指蝉的头部的眼睛前的两条触须了,算是一个比喻的修辞。这一个比喻不得了啊,可是与下文很有关系的。什么关系呢?现在当然不能说了。饮清露,意思是说蝉不食人间烟火,喝的是清澈的露水。这太美化蝉了,为什么呢?这三个字就把蝉当成神仙一样来描写了。因为只有神仙才餐风饮露啊,所以这一句“垂緌饮清露”是写蝉的超凡绝俗的品质的,也可以说是高洁的品质。下一句“流响出疏桐”开始写蝉的声音了。流响,字面意思是流水一样的响声,其实是说蝉的连绵不绝的叫声。这个词用得很精准啊。为什么呢?这蝉一叫起来简直是没完没了啊,真的像流水一样滔滔不绝啊,哪管人的耳朵炸裂呢!——“流响出疏桐”,疏桐是指高大的梧桐树。所以,这一句又进一步将蝉往上拔高了啊。为啥这样说呢?因为梧桐树那是凤凰专门栖息的东东。古书上说了,凤凰非竹实不食,非梧桐不栖,所以,这里有将蝉和凤凰类比的含义,仍然是写蝉的高洁,与众不同。而且“流响出疏桐”的“出”字隐隐地告诉我们,无论这梧桐树是多么高枝叶多么繁密,蝉的声音都是遮不住的,都是要出来的。只有这样来理解这一句,才能更好地理解诗的最后两句。

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总之,“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这两句从蝉的外貌(垂緌),生活习性(饮清露),声音(流响),处所(疏桐),这些方面为我们刻画了蝉的一个特点:高洁,超凡绝俗。

值得注意的是,开头的这两句用了对偶的手法,只不过从平仄上来说不太工整,显得很朴实。这倒挺符合整首诗的风格的,整首诗的词句都是非常的朴实,与盛唐时期的五言诗相比,甚至显得有些笨拙。从遣词造句以及文气方面来说,一点都不精致。不过,这才是初唐的诗歌,很多诗歌的规矩还没有定型,正是从六朝诗向唐诗转变的关键时期,具体我们就不展开了,还是留给研究文学史的人干这件事情去吧。

最后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意思是蝉身居高位,自然声音就传得很远,并非是因为借着秋风的原因。到了这两句我们可以很明白地看出来,这是借物喻人的。这里的“居高”指身居高位,“秋风”指外界的的条件。其实是说,一个人如果“居高”的话,他的名声自然就会远扬的,并不需要借助外界的条件。言外之意是,一个人只要有了高尚的道德,或者是出类拔萃的才华,那么他自然就会脱颖而出的。这是传统的理解。当然我们地瓜讲堂有我们的理解。

这首诗的关键的字是“居高”,可以说,怎么样能够“居高”才是声自远的前提。虞世南写这首诗的时候那可是唐太宗的宠臣,名满天下。所以,哪里还需要“藉秋风”呢?因此,从这两句我们可以看出来虞世南老爷子有点沾沾自喜的心态啊,只不过很含蓄地借蝉来表达而已。当然,我们上面说过了,虞世南被唐太宗称为五绝,是有真才实学的,并非如同一般的“藉秋风”上位的人。可是如果没有唐太宗这位伯乐,他的人生必定是另一番模样。可以说,唐太宗正是虞世南的“秋风”啊。另外,虞世南的出身可是门第高贵,在古代,门第高贵那可是一张王牌。有句话叫“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就是讲门第贵胄把持了天下。尤其是初唐时期,是非常讲究门第的,我们的科举制度就是为了打破门第的限制才实行的。所以,即使没有唐太宗这位伯乐,虞世南因为他的出身,也是“居高”的,那是一般人比不了的。

所以说,虞世南以蝉自比,是他已经“居高”了,已经在这个前提之上了,所以不需要“藉秋风”也是理所当然了。但是那些还没有“居高”的人呢?还是需要“秋风”来扶助一把的。这个道理并不难理解,就是才华与机遇二者的关系。秋风就相当于机遇,蝉比喻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如果没有秋风,想要“居高声自远”,那大家就想想历史上那些比比皆是的怀才不遇的例子吧。

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从写法看,“垂緌”照应“居高”,因为“垂緌”就是达官贵人的象征。另外,诗的前两句是比兴,后两句是议论。尤其是最后两句的“自”与“非是”这样的虚词用得很斩钉截铁,有一种不容置疑的意味,在文章的气势上是比较出彩的。

总之,《蝉》写出了身居高位的志得意满。咏蝉的高洁,不与世俗同类,可以说是居高的自我陶醉,与那些文人的清高是不能混为一谈的。这点需要我们加以分别啊。当然,这是从虞世南身居高位的角度来理解的,也可以抛开这点,照传统意义的理解,甚至也可以有其他的理解。诗歌的理解是很多元化的,大家不要被框死就是了。

虽然如此吧,给我们的启发还是,先有真才实学,然后才是机遇。因为历史上一生下来就“居高”的人多了去了,历史又记住几个了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