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检测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而检测行为包含试验室检测和现场检测,现场检测因其检测环境的多变性,很多环节被人忽视,以至于产生违规检测行为,所以在现场检测过程中,重点核查以下几个方面: 检测方案是否确定 现场测点图是否绘制 现场检测仪器是否自行配备 现场3名检测人员是否具备资格 检测内容是否熟知 异常情况处理预案是否熟悉 原始记录表格式是否统一 原始记录是否涂改 监理旁站见证是否按要求记录 现场检测报告是否区别于试验室报告 根据《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检测技术管理规范》(GB 50618-2011)之规定: 5.1.4 检测机构对现场工程实体检测应事前编制检测方案,经技术负责人批准;对鉴定检测、危房检测,以及重大、重要检测项目和为有争议事项提供检测数据的检测方案应取得委托方的同意。 注:检测方案应当事前编制,方案需明确检测项目、检测标准以及项目相关信息,编制人为项目负责人,批准人为单位技术负责人;对于特殊情况需要委托方(一般为建设单位负责人)同意。 5.2.6 现场工程实体检测的构件、部位、检测点确定后,应绘制测点图,并应经技术负责人批准。 注:检测点是根据检测项目要求结合现场实际状况确定,也是后期检测数据追溯的依据,因此,必须严格按照测点检测。 5.3.6 检测前应确认检测人员的岗位资格,检测操作人员应熟识相应的检测操作规程和检测设备使用、维护技术手册等。 注:现场检测人员应具备相关检测经验并携带岗位证书,对现场的各项要求熟知。 5.3.9 检测人员应熟悉检测异常情况处理预案。 注:检测不可避开有明显问题的部位,发现异常情况不可隐瞒,严格按照处理预案执行。 4.1.4 检测机构室内检测项目持有岗位证书的操作人员不得少于2人;现场检测项目持有岗位证书的操作人员不得少于3人。 注:现场检测项目持有岗位证书的操作人员不得少于3人,3人中需由公司授权检测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应具有相应专业的中级技术职称,负责本项目检测工作的具体实施。 5.4.3 检测原始记录应在检测操作过程中及时真实记录,检测原始记录应采用统一的格式。原始记录的内容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试验室检测原始记录内容宜符合本规范附录E第E.0.1条的规定; 2 现场工程实体检测原始记录内容宜符合本规范附录E第E.0.2条的规定。 E.0.2 现场工程实体检测原始记录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委托单位名称、工程名称、工程地点; 2 检测工程概况,检测鉴定种类及检测要求; 3 委托合同编号; 4 检测地点、检测部位; 5 检测日期、检测开始及结束的时间; 6 使用的主要检测设备名称和编号; 7 检测的依据; 8 检测对象的状态描述; 9 检测环境数据(如有要求); 10 检测数据或观察结果; 11 计算公式、图表、计算结果(如有要求); 12 检测中异常情况的描述记录; 13 检测、复核人员签名,有见证要求的见证人员签名。 注:原始记录采用统一格式,不可随意记录读数,要符合上述内容要求。 5.4.4 检测原始记录笔误需要更正时,应由原记录人进行杠改,并在杠改处由原记录人签名或加盖印章。 注:原始记录不可随意涂写,只可由原记录人杠改,并在杠改处签字或盖章。 5.4.7 见证人员对现场工程实体检测进行见证时,应对检测的关键环节进行旁站见证,现场工程实体检测见证记录内容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 检测机构名称、检测内容、部位及数量; 2 检测日期、检测开始、结束时间及检测期间天气情况; 3 检测人员姓名及证书编号; 4 主要检测设备的种类、数量及编号; 5 检测中异常情况的描述记录; 6 现场工程检测的影像资料; 7 见证人员、检测人员签名。 注:监理单位人员对检测过程旁站见证,见证记录采用统一格式,内容符合上述内容要求。 E.0.4 现场工程实体检测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委托单位名称; 2 委托单位委托检测的主要目的及要求; 3 工程概况,包括工程名称、结构类型、规模、施工日期、竣工日期及现状等; 4 工程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名称; 5 被检工程以往检测情况概述; 6 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及依据的标准; 7 抽样方案及数量(附测点图); 8 检测日期,报告完成日期; 9 检测项目的主要分类检测数据和汇总结果;检测结果、检测结论: 10 主要检测人、审核和批准人的签名; 注:现场实体检测报告有别于试验室报告,尤其是在填写项目、检测人、审核、批准人上有区分。 4.4.10 检测机构严禁出具虚假检测报告。凡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判定为虚假检测报告: 1 不按规定的检测程序及方法进行检测出具的检测报告; 2 检测报告中数据、结论等实质性内容被更改的检测报告; 3 未经检测就出具的检测报告; 4 超出技术能力和资质规定范围出具的检测报告。 注:未按现场规定流程检测而出具的检测报告也判定为虚假检测报告,将追究检测单位相关责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