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000字笔记帮你读懂338页的《认知战》

 黄元章3355 2019-05-26

《认知战》是定位专家谈云海所写的一本定位专著。认知战强调:商战不是产品之战,不是渠道之战,而是认知之战。全书338页,内容丰富,条理清晰,作者对定位理论有着深刻的见解。对于定位研习者和企业家都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为我经过2周阅读后的笔记整理而成,以飨读者。笔记过长,故分2次发出,此文为上篇。

文/春秋君1989

第一篇生存篇

做定位就像打乒乓球,最初认为是两个专业的人打乒乓球。后来感觉不对,应该是“搞实践的企业家”和“做咨询的专业顾问”的两人组合:一个代表个体实践的现实可能性,一个代表总结群体实践的理性逻辑;一个立足企业历史的现实可能性,一个追求品牌未来的逻辑可能性;一个基于企业运营的内部权衡,一个基于顾客利益的竞争需要。

“要从企业出发,而不是从外部机会出发,深入理解企业的长处(特别是企业家的风格气质),识别出企业有效的战术动作,在此基础上整理出品牌的发展逻辑才是合情合理的”

春秋君备注:个人认为上面这句话是错误的,定位理论最强调的就是外部视角,即从外部寻找机会。显然与谈博士观点相左。


将抽象的战略定位简化具象为:认知产品、源点用户、样板市场。

“顾客”具象为:非顾客、新顾客、老顾客、源点用户、跟风顾客、非适宜顾客。

“竞争对手”具象为:心智对手和市场对手。

将品牌定位(一个差异化概念)具象出能够被用户感知、体验的“认知产品”,并用认知产品+销售产品的结构设计分别满足新老顾客的不同需求。因为竞争的存在,每个品牌都有其认知边界,超出此边界便进入竞争对手的认知势力范围,所以用“认知半径”来规划品牌的安全领地。企业的核心任务是用“认知产品”在顾客心智中占据一席之地,并持续扩大偏僻的“认知半径”。

认知经营区别于产品经营和市场经营:认知经营是以“认知先行”为基本原则,以“源点用户”为核心进行战略配称的设计。

企业的成果是获得消费者心智中的认知定位(品牌认知),这是企业活下去的根本。认知成本才是阻碍企业获得成果的最大因素。


讲好品牌故事,思考如下:

1、认清自己,自己的长处、最具竞争优势的能力和在顾客心智中的认知是什么?

2、对手是谁?对手的长处是什么?他们的竞争优势和能力在哪方面?对手已有认知是什么?

3、找到有市场空间且未被占据的市场,也就是明确我是谁。我是谁不是指的是“我想是谁”而应该是“我能是谁”。含有两个方面:一、我自身的长处能否支持这个概念。二、顾客心智中是否存在空档允许我们占据。

4、用哪个具体的产品来描述这个差异化概念?因为消费者只有在具体的消费情境下才会试图关注你,理解你。该产品能给予顾客什么不同的价值和利益?所诉求的价值是否又是顾客的痛点所在。

5、故事面对的人群是谁?不能是广普的所有人群,不能满足所有需求,你的故事如何被目标顾客听到,顾客是否愿意主动分享给朋友。


只有在有效的战术上才能构建起你的营销战略。——《营销革命》

本书带你进入顾客心智:研究心智规律,理解企业长处,确立心智对手,寻找心智机会,明确认知产品,培养源点顾客,转型认知经营。

P29 认知调研问卷

企业的自我意识和主管欲求严重阻碍了我们更好的理解顾客。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解释了人们的损失趋避心理:“损失带来的痛苦要远高于收益给予的快乐”

顾客分类:非顾客、新顾客、老顾客、源点顾客、跟风顾客、非适宜顾客

认知概念:认知产品、认知半径、认知经营。


总结的经营理念和实践原则:

1、认知大于事实,企业的成果是顾客认知。

2、少即是多,因为少则得,多则惑。

3、反者道之动,凡是跟市场主流对着干。

4、要么物美,要么价廉,因为一分钱一分货。

5、先有差异,后有需求,是品牌创造了顾客需求。

6、慢就是快,培育早期源点就得耐得住寂寞。

7、以不变应万变,不变的是企业初心和认知差异。

第二篇:顾客篇 理解顾客从非顾客开始

企业视角的品牌故事:中学生写作文的思路

顾客视角的品牌故事:用标题吸引人们的关注,引导他们去读副标题,副标题的作用是吸引他们去读正文的第一段,依此类推,最后给出购买链接。

企业先从自己多好开始,顾客视角从吸引用户读开始(从第一句话开始)。

企业家思维:因果;顾客思维:果因。

10000字笔记帮你读懂338页的《认知战》

顾客需求存在“沉默的大多数”效应:大多数顾客沉默,所以企业根据顾客反馈改进产品会提升过剩的功能,因为反馈功能的都是爱哭的孩子,最后增加的功能都是小众的需求,而不是大众顾客的需求。


认知的力量:认知大于事实

企业总喜欢盲测来证明自己的产品比别人好,却不知道顾客都是看了品牌之后才买的。购买是带着认知去购买的,而不是空着大脑去购买的。

战略的本质就是影响并掌控顾客的认知。

春秋君备注:个人认为是品牌本质

认知与事实的辩证关系:认知大于事实,认知强化事实,认知创造事实,认知反映事实。

对于非顾客,你需要用基于产品差异化的USP(独特销售主张)来建立认知。对于现有的顾客,因为认知已建立,也有过消费体验,你可以用情感诉求去拉进彼此的举例。

在顾客心智中建立差异化的产品认知和差异化的感性形象,其实都是定位思维。

转化顾客用USP,强化老顾客粘性用形象广告。所以需要两个品牌故事:一个基于差异化产品的故事去转化非顾客(即认知产品),一个基于忠实顾客的情感诉求故事来营造品牌文化。

春秋君备注:个人认为是错误的。个人认为非顾客的概念有点多余,为何不用潜在顾客?


非顾客的画像5维度:

1、没有专业能力,搞不懂

2、没时间,没兴趣,不关心

3、认为自己懂还得装(人们不会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常规调研无效的原因)

4、路径依赖,懒于改变

5、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品牌只能为部分人而不是所有人使用)


顾客心智规律6大规律:

1、心智容量有限

2、快思慢想(即直觉系统和逻辑系统)

因此,遵循具象描述原则。

3、你看到的是你想看到的

4、心智拒绝复杂

5、心智缺乏安全感

信任状解决安全感的问题:产品本身、朋友口碑、标杆客户、市场热销、领导地位等5种信任状

产品本身:充电5分钟,通话两小时

6、先入为主

非顾客在哪?在竞争对手哪里。

不要只针对对手的弱势,而要针对对手强势中的弱势。

第三篇:竞争篇 理解竞争从“心智对手”入手

市场后进入者面对的3重阻碍:

1、消费者先入为主的认知。

2、同质化快速跟进,导致努力白费

3、领导地位很难被颠覆掉,比如丰田气囊门,大众检测门


如何理解更好的认知:从老大强势的反面找答案

1、从价位上思考:高端与低端,份额大往往难以占据高端位置

2、从产品线上思考:专家与全产品线

3、从地理区域上思考:避开老大强势的市场,飞鹤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

4、从消费人群上思考:避开老大针对的人群,比如京东淘宝主打的白领,拼多多主打小镇青年

5、从运营模式上思考:差异化不仅从做不同的事情上,也可体现再用不同的方式来做同样的事情,比如对方工业化,你就传统工艺,对手标准化,你就定制化等。

6、从经营历史上思考:市场走向成熟的时候,两强之争就变成了传统与时尚新潮之间的竞争。比如可口可乐与百事的案例。

更好的认知不在与老大相同的赛道上,而是不同的赛道上。

认知标杆:心智对手

枪打出头鸟,出头鸟就是心智对手。

心智对手:从顾客角度出发,界定心智对手的方式,就是当被提及某种品类或某种需求的时候,人们的第一联想,也就是人们熟知的“第一提及”。

麦肯锡的标杆法找的是对手的弱点和漏洞,心智标杆法找的是对手优势和长处,然后找优势和长处中蕴含的弱点。

如果本身是行业老大,就要从行业品类外找心智对手。

春秋君备注:定位理论与其他战略理论不同,主要不同在于认知之战,找的对手首先也是认知中的竞争对手,而不一定是物理市场的竞争对手。


三个层面理解心智对手的作用和弱点:

1、认知参照

认知参考品牌即品牌信息进入非顾客心智的入口。心智对手越强大,通过与心智对手的关联或对立,能影响到的非顾客也就越多,而从强势心智对手转化过来的非顾客通常势能也比较高,他们的转化也将带动更多人的跟随。因此,不管你行业地位的高低,都应将最强势的竞争对手视作心智对手。只有认知标杆足够强,我们的发展空间才足够大。

2、运营参照

产品形态、价位、渠道、消费场景,与心智对手形成区隔。尤其是价格,顾客最能感知到价格的差异,所以要针对竞争对手的主力价格带来设计自己的价格带。

3、战略基准

企业要根据自己与心智对手实力之间的差距来确定自己的战略性质。比如手机行业将苹果作为对手,不是天天喊着打苹果,而要看距离有多大,怎么打。战略性质指的就是“游击战、侧翼战、进攻战、防御战”


品牌认知源于企业的长处

产品研发——渠道运作——市场营销——运营管理——资源整合

每一个阶段都会有其中的佼佼者乘势崛起。

产品/模式的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原始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定位时代呢?

如何描绘认知地图?

10000字笔记帮你读懂338页的《认知战》


从行业历史、竞争现状、品牌传播和顾客认知四个维度来梳理品牌认知:

1、只有为行业的历史做出了创新,如产品、营销模式、运营管理上等的创新的企业才能活下来,否则就会消亡。

所以,要问我的创新在哪里?对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唯有创新才有我们的存在的价值。

2、竞争现状

创新成功之后,企业往往陷入成功靠自己的陷阱,认为成功完全靠自己的努力。因此,面对大量涌过来的资源,开始延伸,什么品类都做,最后企业进入自己不擅长的领域,企业越大,产品越多,利润也越低。

如何竞争现状中获得品牌的认知?

谁主导了什么市场,他就是什么认知。从下面三类竞争对手身上找答案:

第一类:实力强于自己的对手。注意观察他们的主要客群、主要价格带、主要区域、主要品类。

第二类:建立某种声誉的对手。他的声誉一旦传播开,增长速度就会超过你的想象。

第三类:行业黑马。

通过以上对手的现实市场来反推他们在顾客心智中占据的位置。

3、品牌传播

广告产品、内容诉求、投放媒体、刊例费用、投放地域和时段等都可用于评估企业资源分配的动向。(作为竞争分析的重要内容)

4、顾客认知

不要为什么,只问是什么?得到品类/品牌的第一联想。

最好的传播诉求来自顾客自己的表达语言。

对竞争对手的分析,也适用于对企业自身的研究。


认知地图的意义:

第一,发现企业的长处。

第二,界定心智对手。

第三,寻找心智机会。


如何在竞争两难中突围?

错误一:向上正面强攻

不能直面竞争,要避实击虚

不能打价格战,要打品牌战

错误二:向下低价突围

对手降价,最好的策略就是涨价。


从心智对手到市场对手

选择心智对手的原则:越强势就越有发展空间,这通常意味着我们的实力必定相对弱小,除非我们的排名业已进入行业前列。现实中的竞争对手往往不是心智对手,而是众多的其他的市场对手。比如王老吉心智对手可口可乐,但早期对手不是可乐,是餐饮渠道的露露、椰汁、酸梅汤等。

心智对手和市场对手的关系:

首先:心智对手是为了建立认知差异(并用差异化运营来体现,或者称之“运营配称”),所以心智对手越强大,就可以进入更为广普的“非顾客”的心智。

但要直接转化心智对手的顾客是很难的,特别是早期品牌影响力还相对弱小的时候,有时你所处的市场甚至都没有心智对手的存在。

企业上来就直接去碰强势对手的硬茬是不明智的,应该应该采用“曲线救国”“农村包围城市的”的策略,避实击虚,去攻击市场上实力相对弱小的对手,去转化他们的顾客,这就是市场对手的任务。

高处着眼,低处着手:高处用心智对手做标杆,要藐视敌人,再强也能找到其对立面找到弱势所在;低处用市场对手作为攻击方向,要重视敌人,转化他们的顾客并不容易。心智对手要高举高打,才能高屋建瓴,才有大格局,大势能;市场对手要低,才能快速发展秋风扫落叶,不要担心市场小,要相信积土成山,集腋成裘。

其次,我们需要弄清楚确定市场对手的逻辑:诀窍在于在目标顾客的心智中寻找市场对手,将心智对手与市场对手有机的结合起来。

核心逻辑如下:针对心智对手确定品牌自己的差异化概念,判断这个概念会吸引到哪类顾客(目标顾客),再看目标顾客会把你跟谁放在一起比较,了解他们的消费场景和理由,分析我们满足了他们何种不一样的价值和需求,解决了哪个痛点,通过观察和测试,我们就可以把目标顾客心目中的比较对象定义成市场对手。

也只有确定了市场对手,品牌故事才能把差异化概念落实到具体的消费需求和顾客利益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