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历代文人当做宝贝的《冠军帖》,究竟有什么迷人之处?

 甄事馆 2019-05-26

草书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瑰宝,而草书中张芝的《冠军帖》更是此中的佼佼者。

苏东坡说“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由此,就能看出张芝的在书法界的地位。

可惜,我们现在只能在宋朝刊印的《淳化阁帖》中看到这份《冠军帖》,不过这并不影响它被历代文人当做珍宝来临摹。

所以,如果你正在学习书法,《冠军帖》可以好好学习一下。

历代书法家都认为,张芝的书法水平是远远超出了他所在时代水平的,还有人曾经感到疑惑:为什么人在汉代的张芝,可以写出来线条如此灵动鲜活的汉字来?在当时那个时候,楷书还没出现,主流是隶书,章草也是刚刚出现,总的来说文字都还带着一种刚出生时候的古朴和厚实。

也正因为如此,三国时候的韦诞认为,张芝是“草圣”,结合王羲之的“书圣”,杜甫的“诗圣”,我们就能了解到张芝在草书方面的地位之高了。用朱以撒先生的话来说,张芝就好像是书法界的领跑者,远远地把其他人甩在了身后,而且出色地跳过了时代的局限,独自领跑书法的魅力。即便到了现在,我们也找不出来和《冠军帖》相同的笔法和笔意,所以任谁都是崇拜不已。

那为什么冠军帖如此受人推崇?我们来看它的内容。

初次打开《冠军帖》,映入眼帘的是奇诡多变、舒卷得宜、回环往复的笔法气势,一股纵横气势扑面而来。张芝在写这篇作品的时候,没有注重于单字的表现,而是放开笔意,从上到下,全篇谋划布局。在他写的时候,笔画之间是断是连,虽然是随意而为,但是却恰到好处。比如第四行是由三个字群组成的:“踪”“可恨吾”“病来”。字与字中间的连接只在瞬间完成,断就断得干净利落,连也连得激流如涧。

张芝的这种书写方式,也被人称为“一笔书”。后人评价说他的一笔书突破了章草横向运笔,字形单一、粒粒分明的呆儒气息,形成了上下贯通、连绵逶迤的蓬勃气势。张怀瓘《书断》称:“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可以看下这本书帖最后的两个字“可耳”:这原本是两个字,可是张芝别出心裁,只让他们占用了一行,别出心裁、独具匠心,可不是一般人敢轻易尝试的。

如果你尝试着写过草书,会发现一个难以克服的困难:草书讲究快速而简练,所以线条写着写着就容易飘忽起来。如果你速度快了,力度可能变弱;下笔粗了,力度也会变小,这种微妙的差距,就如同中餐加调料一样,没有明确的标准数据,只能靠经验和感觉去琢磨体会。有人把这种能力叫做书法家“内部积蓄和潜藏的一种能量”。在《冠军帖》中,张芝就表现出来了这种能量,所以它的线条优美而不失厚重,虽细如发丝,却自由一种直率爽朗。这就是一代书法大家的深厚功力,而这种功力是需要日积月累,常年练习才能形成的。如果认为看一眼,就会写,就能写,就太浮躁了。

关于张芝的书法成就,还有一个小小的疑惑。有人研究过张芝的籍贯,发现他是敦煌酒泉人,一般情况下,人们倾向于认为草书这种婉转飘逸的书法形式应该出自中原或南方人之手,而张芝在这点上偏偏就给人带来了疑惑。不过随着敦煌大量文物的被发现,这种疑惑渐渐就被解开了。在《敦煌汉简》里边,研究者发现了许多差异巨大的书法风格,而且可以断定出自一批民间写者之手。据此,我们可以发现张芝之所以可以写出这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草书,其实是有无数人实际经验的基础的,在这些民间智慧的基础上,他才把草书发展成了一门真正的艺术。

而这恰就是真正的大家风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