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本书法学者认为王铎胜过王羲之,这个说法对吗?

 吕剑藏书 2021-11-25


最近在看王铎的史料,看到日本人评价王铎,说“小王胜大王”,就是说王铎的书法胜过王羲之,这个说法在国内也有不少人附和。我觉得日本人对中国书法史是盲人摸象,得出这个结论有点轻率了,也是不成立的。因为日本学者看来不了解中国书法史上存在几百年但后来又消失了一种书法形式——题壁书法。

日本书法学者认为王铎胜过王羲之,这个说法对吗?

王铎书法

题壁书法就是在墙壁上写字,具有一定的表演性,适合大众围观。东汉灵帝时,师宜官大字能写径丈,小字能方寸千言,对自己的书法才华很是自傲。卫恒在《四体书势》中记载了师宜官卖字换酒的故事:“或时不持钱诣酒家饮,因书其壁,顾观者以酬酒直,计钱足而灭之。”他是当时的书法明星,到酒家喝酒不带钱,先在墙壁上写字,引来粉丝围观,为酒家带来生意,他觉得足以折抵酒钱时就不写了,把字抹去,表演结束,然后喝酒。师宜官的行为很有点今天网红直播带货的意思,如果有互联网,师宜官通过书法表演卖酒是没有问题的,他一定能成为一个大网红。

当时在墙壁上挥洒书写的不止师宜官一个人,而是一种现象。东汉末年出现了以张芝为代表的一批草书家,掀起了一股学习草书的狂潮。这种艺术现象让辞赋家赵壹很不安,他认为人人醉心于草书无益于国计民生,他写了一篇著名的书法批评文章《非草书》,其中提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就是在墙上写草书然后又擦除,反反复复,以至于手臂皮都擦破了,指甲都抠烂了。

王羲之有没有题壁书法呢?当然有,而且不会少,这是古代书法家表现书法的一种主要形式。孙过庭在《书谱》中记载:羲之往都,临行题壁。子敬密拭除之,辄书易其处,私以为不忝。羲之还见,乃叹曰:“吾去时真大醉也”。敬乃内惭。

日本书法学者认为王铎胜过王羲之,这个说法对吗?

《书谱》中记载王羲之题壁

日本书法学者认为王铎胜过王羲之,这个说法对吗?

《书谱》中记载王羲之题壁

翻译成白话就是说:王羲之要到京城去,临行前在墙壁上写字。王献之偷偷的把字擦除,换上自己写的字,自以为不比他爹的字差。王羲之回来后一看,叹气说:“我走的时候真是酒喝多了。”潜台词就是这字写得不好,王献之一听内心惭愧。

王羲之题壁,在墙上写的不会是小字。他在墙上写,儿子王献之也写。《王羲之别传》中记载了王献之“尝书壁为方丈大字,羲之甚以为能,观者如堵”的轰动场面,题壁书法是当时的寻常事。

南朝人对魏晋书家的作品多有品评,说王羲之书法“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后人只能看到王羲之尺牍,觉得这样的评价辞藻华丽,但言过其实,巴掌大的一幅字哪里能看到这么大的气势呢?其实这里有时代悬隔的缘故,南朝距离魏晋年代不远,相当于我们现在距离于晚清、民国,完全能见到前朝书家的题壁书法,这些评论针对题壁书法完全是适格的,只可惜,我们今天不可能看到一千多年前的题壁书法了,以至于我们误以为王羲之书法都是小字,没有大字。

唐朝是书法的高峰,古代文献留下的题壁书法不胜枚举。薛稷的题壁书法被杜甫见到了,写了一首诗《观薛稷少保书画壁》;崔颢的名诗《黄鹤楼》就是写在墙上的;颜真卿幼时家贫,用黄土在墙壁上练字,76岁时被叛将李希烈杀害前还在壁上题字,宋朝的黄庭坚在汝州见到这面题字墙,感慨不已,奋笔题跋于后,以抒发心中郁勃不平之气,如果颜真卿这段题壁能保留下来,与《祭侄文稿》可以列为姊妹篇吧;柳公权受命在皇宫墙壁上题过诗句“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皇帝不会拿宫墙给他试手,平时应该不会少写。唐朝书家留下题壁书法的还有张旭、怀素、贺知章、李邕、郑虔、裴休、高闲、亚栖、辩光、司空图等,由此推断,唐朝书家恐怕没有不会题壁书法的。

唐朝灭亡后的五代,出现了一个题壁书法达人,叫杨凝式。他成名后,家中堆积求字之纸如同墙垣,了却书债之望遥遥无期,于是长叹道:“无奈许多债主,真乃尺二冤家也。”尺二冤家后来成为求索字画者的代称。杨凝式不喜欢写尺牍,但爱好题壁,《宣和书谱》中记载“居洛下十年,凡琳宫佛祠墙壁间,题记殆遍”。所以要学习他的书法,最好的办法是到洛阳寺庙的墙上去找。

题壁书法为什么到北宋以后就渐渐消亡了?

这和造纸技术的进步与文人书写观念的变迁有关系。

2018年,我曾到泾县的宣纸博物馆参观,现场观摩师傅们用巨大的竹帘捞纸,喊着号子,打着节拍,现场的气势让我感叹人工之巧和劳动之美。现在能造出的最大宣纸是三丈三,在墙上我看到书法家曾来德的巨幅书法,气势恢弘。

日本书法学者认为王铎胜过王羲之,这个说法对吗?

宣纸博物馆里的巨幅书法

日本书法学者认为王铎胜过王羲之,这个说法对吗?

宣纸博物馆里的巨幅书法

巨幅纸张出现的记录可上溯至南唐,能造出长二丈宽一丈的大纸,皇家用来题写中举考生的姓名,放榜之日,围观者里三层外三层。到了北宋,造纸能力进一步提升,宋人苏易简亦说:

黟歙间多良纸,有凝霜、澄心之号。后有长者,可五十尺为一幅。盖歙民数日理其楮,然后于长船中以浸之;数十夫举抄以抄之,傍一夫以鼓而节之,于是以大熏笼周而焙之,不上墙壁也。由是,自首至尾,匀薄如一。

文中描述的造纸场景和我看到的已经差不多了。

有了巨幅纸张,书家当然会舍墙壁而就纸张了。所以到了北宋,文人书家偶然题壁但已经不是常态了。苏轼那首广为流传的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其题目就叫做 《题西林壁》,就是题在寺院墙上的。宋朝的文人一般不在酒店墙上题字,觉得文化品位低了。黄庭坚对唐代草书家品评说:“高闲以下,但可张之酒肆也。”汉末的师宜官在酒家题壁,唐代的张旭、贺知章、怀素都曾在酒楼尽兴挥洒,当时都是风雅之事,而黄庭坚现在却认为酒肆之书为庸俗了,可见艺术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没有文人书家参与,题壁书法走向消亡。

随着有题壁书法的建筑物消失殆尽,书法渐渐退回书斋,以至于大字书写的技能也失传了,人们误以为二王写不了大字,实在是对历史的误会。

王铎书学魏晋,他有能力将帖学的小字写大,写出连绵气势,这是他的贡献。如果王羲之的题壁书法能流传,王铎的探索路径肯定是不一样的,我想王羲之的胸襟气度、笔力雄健不会比王铎差吧。小字与大字的写法是不一样的,大字重气势,小字重雅致,拿王铎的大字与王羲之的小字比,本身是不科学的,拳击比赛还要分体重量级呢。王铎也有书信尺牍,拿来与王羲之比才是科学的,日本人敢说“小王胜大王”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