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理心理学就这么有趣

 雅博学苑 2019-05-26

经济学上有两个经典的选择题:

如果让你分别从A、B和C、D里选一个,你会选择?

仔细分析可以发现:

  • 第一个选择题:要么选择赌一把,以千分之一的概率获得5000美元,要么保险一点,直接拿走5美元。

据统计,即使5000美元看起来很诱人,但选B的人居多,因为人人都有规避风险的心理。但是,当场景变成“失去”而不是“获得”时,答案出现了反转。

人在面对收获时,往往小心翼翼,在面对损失时,却成了冒险家。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偏差?这就涉及到管理心理学中的“系列位置效应”概念了,大脑加工信息的顺序不同,会对我们的决策产生影响,与信息本身无关。我们常说的“人生的出场顺序太重要了”也是这个道理。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系列位置效应中有两个重要的效应:

  • 首因效应:我们在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中,首先加工的信息往往会对决策产生重大影响。

  • 近因效应:最后加工的信息,也可能对决策产生重大影响。

首因效应广泛应用于淘宝等购物网站的商品排序,排在前面的商品自然受到的关注更多。花样滑冰比赛、综艺节目《歌手》的选手出场顺序则体现了近因效应,选手抽签时都会祈祷尽量靠后出场。

但最后一个出场总是最好吗?不一定。

如果评委当场决定排名,第几个出场最有利?根据近因效应,最后一个出场最占便宜。如果情况变成几天后才会出成绩,千万记得靠前出场。

因为一个人在认知资源充足的前提下,往往会对信息深度加工,经过深度加工的信息有更长的“保质期”,提取更容易。如果认知资源已经消耗殆尽、时间也很紧张,这时,新鲜的信息更能给人留下印象。

晕轮效应

管理心理学中第二个重要的效应是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其实就是以偏概全。我们往往会因为某个人具备了某方面的优势,而认为他各方面都很强,即“一好百好”。

管理者也同样如此,从事管理工作越长、管的人越多,以偏概全的概率就越高。

有些管理者会将手下的员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优秀的员工,还有一类是平庸的员工,管理者往往会把有难度、有挑战性的重要工作分配给优秀的员工。

一旦优秀的员工完成的很好,管理者会觉得自己的判断很准确,只有这么优秀的员工才能完成如此有挑战性的工作。所以管理者越看优秀的员工越优秀,越看平庸的员工越平庸,两者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

但是某一天,优秀的员工不在身边,突发一项紧急任务,管理者只能矮子里面拔将军,将紧急任务分配给了平庸的员工。虽然不情不愿,但最后的结果可能会让管理者难堪,平庸员工其实也能完成的很好。

所以,很多员工之所以平庸,是因为管理者没有给他展示自己的机会

优势理论

优势理论是管理心理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理论。

优势理论认为:

  • 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缺点,管理者需要一双慧眼找到员工的独特优势。

  • 与其把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弥补缺点,不如多思考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

那我们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的优势?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管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施俊琦给大家推荐了两本书,一本是《现在,发现你的优势》,另一本是畅销书《盖洛普优势识别器2.0》。

《盖洛普优势识别器2.0》提出,人身上有34种优势,盖洛普将34个优势分成了奋斗、交往、思维和影响四大维度:

听说做完书中的题目,就可以识别自己身上的五个优势,不妨现在就试起来?

*本文根据施俊琦在量见·云大学APP的直播课程整理而成,部分内容有删减,点击“阅读原文”,回看本次直播。

【往期直播精彩回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