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瑾瑜匯】歎為觀止的美——古玉鏤雕之新石器時代

 睫毛上的风尘 2019-05-26

“空”是中國古典藝術創作中常用的表現形式,在玉器中則被稱爲“镂空”,也叫“透花”或“透雕”,是一種去除部分玉料以突顯整體造形和紋飾的制作工藝,具有很好的裝飾效果,其很可能源于鑽孔工藝,並且發展延續數千年。

浙江餘杭瑤山11號墓出土 玉璜

新石器時代,是镂雕工藝發展的初萌階段,镂雕玉器數量較少,且皆爲單層紋圖,镂空處多不甚規整。從大量考古資料上看,新石器時代玉器镂雕的技法主要有兩種:

一、以砣具爲主要制作工具進行磨制镂空的砣磨法。

二、以鑽具(實心鑽、管鑽等)、線具等結合镂空制作的鑽切法。

這兩種技法也是以後曆代镂雕制作方法的基礎。

浙江餘杭瑤山7號墓出土 玉璜

新石器時代玉器的镂空制作,以紅山文化、良渚文化及龍山時期最爲典型,三者分別因使用寬刃砣具、軟性線具以及勾轉式的镂空形狀而形成各自的風格。

紅山文化

紅山文化主要分布于遼西、內蒙古東部及長城以北地區。從出土的玉器來看,其擅用邊刃較寬的砣具輔以前端圓鈍的桯具制作镂空,因此這種镂空也稱爲“砣具镂空”。

鳳翔縣博物館藏 勾云形玉佩

紅山文化的“砣具镂空”多見于獸形佩與勾雲形器之上,其制作方式爲:磨具或結合鑽在器表兩面進行反複對磨,直至把玉器磨透出現空洞,再對空洞邊沿加以修整而成。由于砣具琢磨的镂空具有中間寬深、兩端尖淺的砣磨特征,而桯鑽鑽孔會出現上大下小的喇叭孔現象,因此,紅山文化玉器镂空處邊沿多呈刃狀。

牛梁河遺址出土 勾云形玉器

如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右旗那斯台遺址出土的勾雲形器,器體扁薄,呈長方形,中心部位镂空,作一勾雲狀卷角,镂空邊沿呈“薄刃狀”。外圍琢出相應走向的淺凹槽紋路,兩側各外伸一對勾角,主體分上、下側各外伸三個小凸,流暢而巧妙。

巴林右旗那斯台遺址出土 勾雲形器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長江下遊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之一,出土有大量制作精美的玉器,無論質地、造形或紋飾都呈現出獨特的地域性風貌。從已有材料分析,良渚文化玉器镂空以突顯玉器造形爲主,普遍使用軟性線具配合桯具、砣具等制作,其基本工序可分爲切磨外廓、打孔定位、拉切成空三個步驟。

浙江餘杭反山15號墓出土 冠狀玉梳背

良渚文化玉器镂雕時,先按照構圖設計,以鑽在需镂空處打一個或數個定位圓孔,再用質地柔韌耐磨的植物荊條或動物筋、皮制成的線具穿過圓孔,抹上潮濕的解玉砂,然後手工在玉器兩側來回拉動線具,把多余的玉料拉搜去掉。由于各部位镂空制作均有軟性線具的參與,因此良渚文化玉器的镂空也以“線具镂空”概稱。

浙江餘杭反山16號墓出土 玉璜

如浙江余杭餘杭反山16號墓出土的冠狀玉飾,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冠狀玉器有不少,但如同此器通體镂雕的卻極爲罕見。此器玉質沁爲黃白色,夾淺灰色筋狀條斑。整器略呈“中”字結構,镂雕與線刻技法結合,表現神人、獸面紋,中部爲獸面紋,透雕重圈眼,橢圓形蒜頭鼻,寬嘴僚牙,下肢做蹲踞樣。镂空部位不甚規整,镂空面有縱向線痕,可能是線具拉搜時留下的痕迹。

浙江余杭餘杭反山16號墓出土 冠狀玉飾

龍山文化

龍山文化玉器的镂空雕刻堪稱一絕,常常能夠把玉器雕刻出平面剪紙效果。與良渚文化玉器相似,龍山時期玉器也擅長運用軟性線具配合桯具、砣具制作镂空用以突顯片狀玉器造形,但在線具拉切方向及镂空形狀等方面卻與良渚文化玉器呈現明顯差異。龍山時期玉器器緣镂空多呈L形,因此也稱爲“勾轉镂空”,而器內镂空則多呈長條狀,亦稱爲“條狀镂空”。

湖南省沣縣孫家崗出土 龍形玉飾

根據對出土及傳世龍山時期玉器所作觀察發現,此期玉器器緣镂空的制作會先用砣具由玉料外緣切入,然後將軟性線具穿入砣切口底部,與砣切口呈垂直方向拉切,形成L形“勾轉镂空”。而在加工器內镂空時,則會先以桯具定位打孔,後穿入線具沿固定方向拉切,形成條狀镂空。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條狀镂空與良渚文化玉器以桯具鑽孔爲中心、作放射狀拉切的器內镂空形式截然不同。

芝加哥博物館藏 龍山文化玉飾

如湖南省沣縣孫家崗所出透雕鳳形玉佩,玉質受沁後爲乳白色,制作光滑。整器采用镂空片狀透雕技術琢成,鳳鳥頭頂羽狀冠飾,曲頸長眠,展翅卷尾。此期镂空細致精巧,是此期镂雕之典型。

湖南省沣縣孫家崗出土 鳳形玉佩

镂雕玉器,在新石器中晚期的各個玉器文化圈幾乎都有發現。北方的紅山文化,中原的龍山文化、江南的良渚文化、中南的石家河文化、卑南的台灣本土文化等,這些镂雕玉器遍布了中華大地東西南北中,它們在藝術表現力上雖各具地方風格,或神秘、或怪異、或古樸、或靈透,但就镂雕工藝而言,卻件件精巧、閑熟流暢,是古代先民智慧及高超琢玉技術的完美呈現。

馆藏新石器时代镂雕玉器

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藏

實際尺寸:直徑8.2釐米

哈佛藝術博物館

實際尺寸:直徑10.1釐米

天津博物館

實際尺寸:高6.9釐米,寬4.7釐米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

實際尺寸:長8.9釐米,寬4.4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實際尺寸:長13.7釐米,寬6.4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實際尺寸:長8.2釐米,寬4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實際尺寸:長27.7釐米,寬11.7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實際尺寸:長9.1釐米,寬5.2釐米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實際尺寸:長8.09釐米,寬6.02釐米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實際尺寸:長19.1釐米,寬6.9釐米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實際尺寸:長13.3釐米,寬5.6釐米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實際尺寸:長19.1釐米,寬14.2釐米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實際尺寸:長11釐米,寬4.7釐米

天津博物館藏

實際尺寸:長16.5釐米,寬5.4釐米

天津博物館藏

實際尺寸:長16釐米,寬9.8釐米

遼寧省考古研究所藏

實際尺寸:長28.6釐米,寬9.5釐米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實際尺寸:長15.8釐米,寬6.9釐米

上海博物館藏

實際尺寸:高10.2釐米,寬4.9釐米

遼寧省考古研究所藏

實際尺寸:長20.9釐米,寬12.4釐米

安徽省考古研究所藏

實際尺寸:長6.2釐米,寬2.5釐米

荊州博物館藏

實際尺寸:長3.3釐米,寬1.8釐米

國家博物館藏

實際尺寸:直徑4.7釐米

南京博物院藏

實際尺寸:高5.5釐米,寬1.3釐米

南京博物院藏

實際尺寸:高6釐米,寬1.2釐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