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足石刻,图解对贪爱的警示,如此深刻

 369蓝田书院 2019-05-26

今天是老鞠说非遗的

第 988 天


大足石刻对贪爱的警示 来自非遗美学 07:07

大足石刻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也是公元9世纪至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后丰碑。在艺术上,它开创了世界石窟造像史上的“大足石刻时代”,将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高度融合在宗教艺术的仪轨中。在人文思想方面,它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支主脉——儒、释、道哲学思想包容一炉,完成了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性融合,承载和体现了至今影响着中国、感染着世界的忠孝、仁爱、诚信、礼义的价值理念。

1999 年12 月1 日,大足石刻继敦煌之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从而跻身于“世界八大石窟”之列。

大足石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阐释,尤其对儒家孝道文化的宣扬,对心性和修身的主张,对清廉戒欲的倡导,在今天同样可以衍射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非遗美学》将用三期,本别从孝道、心性和修身三个方面来解读大足石刻的深刻寓意,我想当我们深明其意时,它一定能够帮助我们省度人生,照彻心灵,净滤和升华我们的思想境界。

在佛教义理中,贪爱是万恶的根本,是众生造作一切恶业的渊薮。在现实中,贪爱也是实现人生境界升华的最大障碍。大足石刻对贪爱的图解剖析,一是示以贪爱所导致的痛苦和罪业,二是贪爱导致理性的蒙蔽,偏失人生价值目标的正确取向,可谓入木三分。

贪爱所致的痛苦罪责,印刻在宝顶山石窟第3 龛的《六道轮回图》的图像中。在《六道轮回图》左、右两侧,刻有两组表示贪和爱的图像。右侧一组刻飞扬跋扈的文臣武将,表示贪欲;左侧一组刻一个猿猴,手捂下体,侧首回望身后的美貌女子,表示爱欲。《六道轮回图》即是表现众生受贪爱牵引,造作恶业,遭受无尽的罪报,陷于生死流转中不能自拔。故而《六道轮回图》上方刻了一则醒目的偈语:“三界轮中万种身,自从贪爱业沉沦。”

大足宝顶山石窟《六道轮回图》(第3龛)

在《六道轮回图》的下方,还刻有一组耐人寻味的《猫鼠图》。图中刻一丛弯曲的竹子,一只老鼠攀爬在竹梢上,畏畏缩缩。竹子的下方蹲坐着一只猫,猫翘首望着老鼠,伺机待扑。它表现的意思是,猫要捕食老鼠而不得,急躁难耐,鼠处危险高处,逃生无路,两者各自为生存而烦恼。由此引申出一个浅显而深刻的道理:欲求不得,苦之本也。

大足宝顶山石窟《猫鼠图》

贪爱所致的理性偏失,图解在宝顶山石窟第20龛的《地狱变相图》中。在此图右下侧,有一组《一碗金一碗饭图》。图中刻着并坐的老翁、老妪夫妇,老妪一手端一碗金,一手端一碗饭,示于小孩儿面前。小孩儿面对一碗金、一碗饭,伸手取一碗饭,不取一碗金。一碗饭是比喻种种物欲诱惑,而一碗金是一碗饭不可比拟的珍贵财宝,比喻佛所证得的世界真谛,即佛法。这是说愚昧不觉醒的众生,就像懵懂无知的小孩儿,终究禁不住物欲的诱惑,而失去了人生最有价值的选择。

大足宝顶山石窟《一碗金一碗饭图》

当然,佛教所说的贪欲总是带有宗教的属性和色彩,人有生存、生殖和精神需求的基本欲望,不能通泛的一概划到贪欲的范畴。但佛教从追求精神解脱的层面加以告诫:人们不应该执着于对外物的贪念,最后会成为欲望的俘虏。所以,从本质而言,人的痛苦和罪责往往和欲望需求是割裂不开的孪生关系,欲望越多,痛苦也越多。无论儒家或是道家,对这一点也是趋同认可的。《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老子》说得更明确:罪莫重乎贪欲,咎莫险乎欲得,祸莫大乎不知足。”都是反对纵欲和贪婪的。

大足石刻作为一座不朽的艺术丰碑,它把艺术的至臻之境熔铸在苍山石壁上,也把精神的至善之境铭刻在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里。诚如1995 年时任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在参观大足石刻后题词所说:“这个地方反映了中国丰富的历史,这个地方让人思考生命的意义。”

   

非遗美学

传播也是一种传承

 专注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

 提供文化与商业的实现路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