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三问

 江北大汉 2020-10-22

眼下“书香中国”的活动如火如荼、蓬蓬勃勃,创建书香城市成为很多地方政府的工作目标之一。这样的态势、这样的环境让人欣慰:“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犹药也可以治愚”一类的中外名言告诉我们,读书的积极意义不容小视;而当人们更多地阅读的时候,我们是可以更加接近文明、接近进步的。但是,要让读书真正发挥其积极作用,我以为我们必须首先解决三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为什么读书、我们读什么样的书、我们怎样读书。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对很多数人来说,那是为了从书中获取知识、经验与智慧,站到前人的肩头上,让自己变得更睿智,为社会的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但是,是不是也有些人,他们读书乃是为了得到“敲门砖”,敲开通向官场、财富的大门,成为“人上人”?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单单说《二十四史》这本书吧,读的人有很多。这其中,有人是为了梳理中国之历史,总结历史的经验,避免重蹈历史之覆辙;也有人读它,重心在于研究封建帝王争夺权力与巩固权力的教训,一世二世而万世。——顺便说一句,在历代封建帝王中,对《二十四史》兴味盎然的并不在少数。

读书的不同目的,决定了即便是我们读同一本相同的书,所思、所想、所得都是不一样的。举例说,一本《红楼梦》,少年少女们读到的或许是林黛玉、贾宝玉的爱情故事,而遗老遗少们读它,或许便是大树倒猢狲散的悲歌;一本《水浒传》,有人可能读到的是绿林好汉“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豪气,而另一些人读到或许则是“要做官,被招安”的秘诀。

读什么样的书,也是我们必须解决的一大问题。以天下之大,书籍之多,那还不如过江之鲫?至于书的内容,更是五花八门。在一个属于封建与封闭的时代,或许书籍的内容还相对来说容易控制一些,而在一个属于现代的开放的时代,因为实际控制的难度很大——诸如电子书等新形式的书籍,想要控制难度更大;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择什么样的图书来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动机。当然,对于那些所谓异常纯净的“推荐读物”,我是持保留态度的。之所以如此,一是一般而言这样的图书太过单纯,长此以往,必将导致读者思维能力与免疫力的下降——就如同今天很多家庭、家长太讲卫生了,以致孩子们很少能够接触到细菌与病毒,反而导致后者的更容易感冒咳嗽一样。

所以,读书还是杂一些,或者说多样化一些为好。比如说,作为读者,我们不只可以读与自己的工作、生活关系十分密切的书,还可以读一些与我们的工作、生活存在一定距离的书;不只可以读中国的书,还可以读外国的书;不只可以读他人推荐的书,还可以读自主选择的书。因为不同的书,营养成分是不一样的;读书只有更杂一些,才能让我们的营养更均衡,身体更棒。

怎样读书同样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客观地说,一本书就其内容来说,委实有积极与消极之分。但对读者来说,不论是哪一种性质的书,保持独立的立场、批判的眼光、理性取舍的思维最为重要。举例说,民国年间,一位名叫李宗吾的先生写过一本叫《厚黑学》的书。在这本书中,作者阐述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脸皮要厚而无形、心要黑而无色,这样才能成为“英雄豪杰”。这本奇书,从其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备受争议:一方面它阐述的道理似乎十分深刻,另一方面它似乎又有教人“厚黑”的嫌疑。这样的书该不该读,在我看来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读:如果你按照“厚黑学”的理论,厚黑做人,那就错了;假如我们拿“厚黑学”作为镜子,练就一副火眼金睛,不再轻易上人当,看穿一切厚黑之人,并小心提防他们,不给他们机会,那就对了。

读书真的需要时常问一问自己为什么读书,我打算选择什么书读,以及准备怎样读它们。如果做到这些了,那么,我们读书的意义无疑会更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