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颐仁青中||史强:伤寒与中风(之二)

 369蓝田书院 2019-05-26
  • 上一篇说过,六病皆有伤寒与中风两种情况,此处所谓中风也就是太阳病的中风,其应当满足太阳病的表现,即“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但是作为中风,其特殊的表现是“发热,汗出,恶风,脉缓”,从这四个表现分析,肌表气血不振奋,在脉则见浮而缓,肌表气血失常导致汗孔开泄,汗出恶风便是表开之象,外邪能从表入,与正气相交争则见发热。由是而观,太阳中风的关键之处在于表开。仅见仅见太阳中风的正证如此,实际在临床上我们会遇到很多的类太阳中风证,比如仅见“汗出,恶风,脉缓”但无“发热”者,又如除“发热,汗出,恶风,脉缓”有见咽痛口干者,再如症见“汗出,恶风,脉缓”又兼“咽痛,呕恶,泻下”者,甚至是“无发热,无汗,恶风,脉缓”者。这些显然不是太阳中风正证,但是从症状表现来看又与太阳中风正证颇有相似之处,也恰恰是这些类太阳中风证让历代医家对《伤寒论》一书有了各种想法。在此我提出一个名词,即偏证。所谓偏证是相对于主证来说的,比如上文提到的太阳中风症见“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便是主证,而之后说的那些与主证的症状表现略有不同者便称之为偏证。提出这个名词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伤寒论》一书主要论述的偏证,临床上见到的也恰恰是各种偏证,诸如桂枝汤证的主证在临床所见甚是不多,这个我想应该是业内人士的共识了。这些偏证让历代医家对《伤寒论》有了很多的想法。有的医家主张抓主症,即见到该正证大部分症状表现的就可断为是证而用是方。较具代表性的便是所谓小柴胡汤的“但见一证便是”。这种观点是有相当局限性的,因没有探究其证形成的病机、又没有深入研究条文,故导致其学术流于表面。“但见一证便是”的小柴胡汤,是文有上下语境的,是在上文谈到太阳少阳证、少阳太阴证的大前提下出现的,有此前提才“但见一证便是”。若无前提,恐怕临床上要吃不少苦头。日后讲到该条文时自然明晰其义。也有的医家认为《伤寒论》的那些方与证在临床所符合者甚少,所用范围甚小,于是钻研总结出各种理论来指导临床。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学问搞临床是好的,钻研总结新的理论且行之有效当然更是好事,这才是一门学科能不断完善发展的内部力量。但如果没有深入研究《伤寒论》的体系、仅是流于表面的运用方症、发现临床情况复杂多变、有限的方症完全不能应付于临床,从而贬低《伤寒论》为入门的、低层次的学科,这也是有失公允的。有一个学生曾经跟我说,从上学的时候就一直在听说《伤寒论》如何好、如何高明,学了那么多年,觉得无非就是方与证,与后世著作相比也没有十分了得之处,可能高明在了年代较早、为辨证开了先河吧。其实在我看来,如果只能看到方与证,那是体会不到该书高明之处的,其高明之处就在于体系。我在此讲解《伤寒论》甚至以后会讲《金匮要略》,所讲述的重点就在于其体系。回到太阳中风的条文,此为太阳中风正证。然而此证在一些病因作用之下会发生各种变化,变化小者尚类似与正证,这便是偏证。若变化大者,便是他证范围了。具体的情况将会在后面分析各条文时细细讲述。于此提及,须明此大局观,后学方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