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就是平时人们所说的“发炎”,是机体对于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炎症可以是感染引起的,如咽喉炎,扁桃体炎等;也可以不是由于感染引起的,如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鼻炎等。前者可用抗生素治疗,主要通过杀灭引起炎症的微生物而起到消炎的作用,而后者可选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或选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主要是改善 症状。 每种抗生素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一般要因病、因人选择,坚持个体化给药。有的老药疗效肯定,价格便宜,不良反应较明确,如红霉素,它对于军团菌(细菌中的一员)和支原体感染的肺炎具有相当好的疗效,而价格非常高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和三代头孢菌素治疗这些病的效果就不如红霉素。另外,新的抗生素的诞生往往是因为老的抗生素发生了耐药,如果老的抗生素有疗效,应当使用老的抗生素。所以抗生素的使用主要是根据感染的病原菌选药,并非越贵越好,越新越好。 广谱抗生素抗菌范围广,患者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耐药、二重感染等不良反应,主要适用于未明确感染原的重症感染。如果通过实验室检查能够明确致病微生物,则最好选用针对性强的窄谱抗生素,否则易增强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如肺炎的患者痰培养结果是对青霉素敏感的肺炎链球菌,那么就只需要用青霉素治疗就可以了,没有必要用三代头孢菌素类的或者抗菌谱更广的抗生素。 一般来说,如果单用一种抗生素能覆盖病原菌,则不提倡联合使用抗生素,比如: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扁桃体炎,单用青霉素治疗或者头孢菌素类药物即可达到较好治疗效果,联合使用其他药物, 不仅不能增加疗效,有的还可能降低疗效,甚至导致一些毒副作用或者诱发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合并用药的种类越多,不良反应的发生机率也越高。 病毒或者细菌都可以引起感冒。生活中95%以上的感冒都是病毒引起的,对于病毒性感冒并没有什么有效的药物,只是对症治疗 。大家可能都有过这种经历,感冒后在药店购买感冒药的同时,会习惯性的加一点抗生素来使用。实际上病毒性感冒早期使用抗生素既是浪费也是滥用,还会增加细菌的抗药性,给下次细菌的来袭敞开大门。不过,如果病毒性感冒引起了气管炎、肺炎等由细菌引发的炎症,或者患上的是细菌性感冒,则需要使用抗生素。在我们使用抗生素前,应当有这样一个意识,先去医院做个血常规检查,若是病毒感染,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者偏低,而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往往会升高,所以我们要确定有细菌感染时再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人的正常体温是36〜37℃左右(腋窝体温),如果高于37.2℃,则称作发烧,也叫发热。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感染(包括各种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等),其次是结缔组织病( 如风湿病)、恶性肿瘤(如白血病)等。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发热,对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如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等或风湿病等引起的发热给予抗生素治疗是有害无益的。此外,即使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也有多种不同的类型, 应由医生做出专业判断后再用药。 抗生素的起效有一个时间问题,如果使用某种抗生素的疗效暂时不好,首先应当考虑用药时间不足。抗生素起效的时间一般是2〜3天,连续使用3天后无效或者疗效欠佳才考虑更换其他的抗生素。此外,给药途径不当(如口服庆大霉素片只能用于治疗肠道感染性疾病,对其他部位感染无效。因其在肠道基本不被吸收。)以及全身的免疫功能状态等因素也可影响抗生素的疗效。如果与这些因素有关,只要加以调整,疗效就会提高。频繁更换药物,既会伤害身体也容易使细菌产生对多种药物的耐药性。 抗生素的使用有一个周期。用药时间不足,有可能根本看不到效果;即便见效也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够必须的疗程。如果有点效果就停药的话,不但治不好病,即便已经好转的病情也可能因为残余细菌的作怪而反弹,这时又需要再次用药,如此反反复复,更易使细菌对这种药物产生耐药性。如肺炎患者,大多数患者抗生素疗程需要7〜10天或更长疗程,即便患者所有的症状都消失了,治疗疗程也不得低于5天;再如肺结核患者, 疗程一般在半年以上,这样可避免病情的复发。 文稿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