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倭寇为什么选择在嘉靖年间大举进犯浙江?

 杨角风发作 2020-12-17

《大明王朝1566解密》第72期:

上一期提到沈一石自焚后,给杨金水、郑泌昌和何茂才留下一封信,揭示了四个鲜为人知的秘密。

一方面是大明朝对待商人实在不友好,另一方面对待真心做事的人,却又处处背锅,毫无正义可言。本来他们想通过抄沈一石的家,达到两个目的,一个目的是给前线筹募军需,另一个目的也是为了弥补国库空虚,而实际上,这两个目的,没有一个得以实现……

《大明王朝1566解密》第72期:明朝嘉靖年间倭寇为什么要大举进犯浙江?其实是大明朝廷耍了赖!

一、

前面郑泌昌何茂才等人在筹措军需,后面倭寇就大举进犯了……

是时候说说倭寇到底是怎么回事了:

很多人以为倭寇嘛,必然是日本浪人,拿着日本倭刀,坏的很,经常侵略我国沿海,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其实这种理解有问题,倭寇并不单指日本人,还包括中国人,因为他们除了烧杀抢掠以外,主要做日本跟中国的贸易,中国称日本为倭国,所以把这些走私犯统称为倭寇。

最早的倭寇主要以如下形式存在:

“尝驾小舟流劫土佐、丰后海洋间,隐泊野岛,窥视商船劫掠之。”

最开始的时候,倭寇仅在元末和明初少量出现,到了永乐十七年,明军于辽东望海埚全歼来侵之倭,从此之后,倭寇就再没有大举进犯。

等到了嘉靖年间,由于持续的海禁,沿海地区的商人又没有地位,他们开始海上走私,走私需要靠山,于是倭寇卷土重来,日渐壮大。

在《明史·日本传》里提到的倭寇比例:

“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者十之七。”

《嘉靖实录》里则讲:

“盖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国叛逆居十七也。”

其实后人根据各种史料研究的后果显示,基本所有的倭寇头子,以及大部分倭寇组成人员,均为明朝人。既然主要成分是明朝人,为什么各类史书仍然记载为倭寇呢?

二、

这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首先是倭寇确实有一部分是由日本浪人组成,最开始的时候日本处于南北朝分裂时期,他们的手工业并不发达,很多货物需要从中国进口。一些在争斗中失败的封建领主、贵族、武士、商人,纷纷下海经商,由于明朝海禁政策,使得他们铤而走险,开始烧杀抢掠。

等日本进入战国时期后,更多的武士加入这个行列,由于他们武艺高强,武器刁钻,能征善战,给中国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明军把这些人定为倭寇。

其次,有了第一条理由,很多中国人开始刻意把自己装扮成日本浪人,穿日本人的衣服,梳日本人的发型。比如倭寇的最大头目王直,他就是装扮成日本人,一方面防止自己仍然住在中国大陆上的家人受到牵连,另一方面也为了掩人耳目,防止被明朝官兵抓获。

最后,要讲讲明朝的军功制度,其实所谓的军功,很简单,就是按照斩获的首级做统计。那时候明朝的战争主要分为四个方面:

一是北边的蒙古,那时候的北元并没有灭亡,明朝建立后还多次跟北元战斗;一是东北边的女真,也就是后来的后金、满清;还有西番苗蛮,主要以藏族和南方其他少数民族为主;再有就是内陆刁民了,主要指汉族农民起义军。

而这些人头的赏银各不相同,比如斩蒙古人或者女真人一颗人头,赏银三十两;一颗西番苗蛮的人头,赏银十两;一颗内陆造反民众的人头,赏银五两。当然,这个价格也会随着物价上涨以及稀缺度而改变。

到了嘉靖年间,就把一颗女真人头或倭寇的人头,价格定为了五十两银子!

一颗倭寇人头值五十两银子,一颗普通民众的人头只值五两,甚至斩杀的多的时候,一两都不值。那么明朝将领在夸大战功的时候,肯定是尽可能地把斩杀的“倭寇”定性为日本倭寇。

“官兵利于斩倭而得重赏,明知中国人,而称倭夷。”

三、

到了公元1561年,日本倭寇窥见了明朝内部出现的危机和矛盾,选择了围台州而攻桃渚的战略。

那么消停了一百多年的倭寇,怎么突然在嘉靖年间大举进犯呢?

其实很简单,元末明初时候的倭寇那是真倭寇,他们基本都由日本人组成。他们侵犯中国沿海城市,由于人生地不熟,再赶上文化和语言不通,再加上那时候的中国正好处于民族团结阶段,所以,很难成气候,登陆后不久就被剿灭。

而到了嘉靖年间,由于长期的海禁,导致很多沿海地区的老百姓难以生存,这时候不得不提浙江,为什么浙江的倭寇最严重?

大明朝重农抑商,大力推崇农业生产,而浙江这个省份比较特别,号称“七山一水二分田”。这也是为什么《大明王朝1566》中朝廷在浙江推行“改稻为桑”政策难以推行的主要原因之一。这里的地种粮食作物尚且难以养活这么多的人,更何况再种植经济作物了!

由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统一全国时,张士诚的势力给他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而张士诚主要就是靠着江浙百姓的支持。于是统一全国之后,朱元璋对江浙施行重税,而且规定了“片板不得下海”的海禁政策。

而大家也知道,明朝的经济其实已经有了资本主义萌芽,所谓的萌芽,其实就是手工业比较发达。既然产生了大量的商品,自然需要流通,而远在东方隔海相望的日本,恰恰奇缺这些商品。

这样就导致,大量的江浙百姓不惜铤而走险,开始跟日本人合作走私,而日本已经进入到战国时期,很多战败的武士走投无路,也加入到倭寇的行业,至此才导致了嘉靖期间大量倭寇出现。

当然,这个问题并不是所有的明朝人都睁眼瞎,看不到,比如有一个研究倭寇的学者唐枢就曾写信给胡宗宪:

“商道不通,商人失其生理,于是转而为盗。”

四、

至于胡宗宪怎么想的,不得而知,但是朝廷怎么想的倒是一清二楚。

比如大海盗王直,倭寇在他的统领下,还算比较守规矩,当时的说法是:

“海上之寇,非受(王)直节制者,不得存。”

也说明,王直是名副其实的倭寇头目,后来胡宗宪派人去跟他谈判,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动了王直。他提出可以帮助朝廷剿灭流民,但是希望朝廷开放港口,允许海洋贸易。

得到胡宗宪的答复后,王直遂到杭州打算跟胡宗宪谈判,结果被诱捕,鉴于当时倭寇形势严峻,胡宗宪关了王直两年后,终于还是在1559年12月杀了王直。

王直临死前留下遗言:

“死吾一人恐苦两浙百姓!”

这句话果然被说中,王直死后,倭寇群龙无首,且从此再不相信明朝廷,也不再谈判,于是倭寇之患日益严重,终于在1561年大举进犯浙江,给明朝廷造成了极大的恐慌,也给浙江百姓带来极大痛苦。

其实在宁波三门湾有一座王直的塑像,塑像旁有一个洞窟,上面有一副对联: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人之患,束带立于朝。”

这句对联的意思是说,自己本有治国之道,可是不受待见,只能浮游于大海。而人要想成为大丈夫,最忧患的,恰恰是在朝中为官!

或许这是对大倭寇王直最好的评价了!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大明王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原创文章,喜欢就关注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