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解读健康三道门,读懂医院、保健、养生的关系!瞬间对保健和养生不再反感!

 致虚守静666 2019-05-27

身体健康是每个人的梦想,可怎样才能真正地获得健康,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总体上来讲,主要有三个方面:医院,养生,保健。

       ❶ 医 院

        医院救命救急的作用,是任何方法都替代不了的。所有的营养品、保健品、食疗、理疗、运动等等都不是救急治病的,有病一定要及时到医院(中医  西医)。这一点一定要经常提醒中老年人,原因有二:一,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各方面功能都在下降,尤其是中老年人下降更快,再加上几十年来身体受到的各种伤害,使中老年人随时都有可能出现一些紧急情况,如果不及时到医院,可能会有危险。二、因为各种原因,很多中老年人不太愿意到医院。所以,要经常提醒中老年人,感觉不好赶紧到医院,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避免悲剧的发生。宁可去了没事,也不要有事了再后悔,要先保命 再健康。

        总的来说,医院,是把守太平间的门卫,它挡住了你去太平间的大门,它是生命的保护神。

        ❷ 养生

        养生,就是“养护生命”,也就是主动的按大自然规律和身体的规律好好生活,以维护好生命的健康状态,这才是真正的爱护自己,珍惜生命。养生的核心,是不破坏,就是自己不要破坏自己的健康。养生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生命的时时刻刻,任何人、任何时候都要养生。养生主要有三大领域:一是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人是生存于环境之中的,受环境因素的影响非常大,身体和自然、人和社会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各种信息交换。环境,既有自然和社会的大环境,也有自己生存的小环境(比如自己居住、工作的生态小环境和亲人、朋友、同事等人文小环境),对一般人来说,大环境我们改变不了,但我们可以改造、优化自己生存的小环境,这点非常重要。尽量让生命处在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当中,是养生的基础。二是生活(以下均包括工作),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是养生的主要领域。比如按时吃饭 ,均衡饮食,按时睡觉,劳逸结合,戒烟限酒等等。三是情志情操,人的精神生活是养生的重点,包括思想、性格、心态、情绪、爱好等等。空虚和孤独是破坏健康的两大杀手,千万不要做“宅老人”,所以老年人一定要有自己的“社会生活”,有点事做,有些人陪(不仅仅是家人),有地方去是非常重要的。   “三大养生”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内容:自然环境养生(阳光、空气、水、磁场),社会环境养生,温度养生,天气养生,地域养生,工作养生,12时辰养生,节气养生,四季养生,年龄段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音律养生,图像色彩养生,气味养生,习惯养生,睡眠养生,人伦养生,情义养生,做事养生,爱好养生,倾诉养生,尊重养生,道德养生,存在感养生,社团群体活动养生等等。总之,能让人的身心都处在良好状态的元素都是养生的领域。养生是适合所有人(从胎儿到老人)和所有生命状态的(从健康到垂危)。当身体没问题时要注意养生,这可以让身体尽量不出或少出问题;当身体有问题时更要注意养生,这可以让身体尽早康复,否则,一边吃药手术治疗身体,一边不养生破坏身体,治疗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疾病也不容易好,即使好了也容易再犯。比如,有心脏病的人一边吃药、住院,一边生气、熬夜、胡吃海塞,这能好吗?保健也是如此,要一边养生一边保健,如果只保健不养生,那保健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所以,当你吃药作用不大的时候,当你保健效果不理想的时候,你一定要问一下自己,你养生了吗?养生就是积极主动的自我健康维护,是最基础的事情,就像大楼的地基一样重要。养生是治病的基础,是保健的基础,是健康长寿的基础,是生命的守护神。

     ❸  保健

        我们先来研究一下疾病是怎么发生的吧(意外、感染和遗传除外)。人毕竟不是生活在保温箱里,即使平时再注意养生,也不可能各方面都做好。做不好,就会对身体造成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伤害。人体是有自我修复能力的,就是人的自愈力,比如手划个口子,自己完全可以愈合好。一般的伤害,身体都能自我修复,可当伤害多了、伤害大了,或身体衰老后自愈力变差了,这些伤害就会在身体里慢慢积累起来,刚开始,身体不会有什么不好的感觉;可当伤害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破坏身体的内环境,造成功能紊乱,免疫力、抗病力、自愈力等各方面的能力也会过早过快的下降。这个时候,身体大多会出现一些不舒服的情况,但到医院一检查,一般都没有什么大毛病。其实,这是身体发出的报警信号,这时候还是疾病的早期,也是潜伏期;再往下继续发展,就会形成各种明显的甚至严重的疾病。所以,很多疾病虽然是突然发作的,但却不是突然从天上飞来的,一般的疾病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发作的过程,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检查的结果没有病,是因为你还没有达到“医院有病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亚健康”(亚健康这个名字不好,会误导人,应改为“亚疾病”或“功能疾病”),这个时候,很多人都会麻痹大意,认为自己没啥事,于是就在家“傻傻”的等待,等什么呢?等“亚疾病”继续发展,等身体指标达到医院有病的标准了,再去治疗,可这个时候就有点晚了,甚至来不及了,更甚至连治疗的机会都没有了。从结果上看,“等病”是不是很傻的行为?可这就是很多人的选择,这个选择也许是无知(不懂),也许是侥幸(总认为坏事是别人的),也许是无奈(医院不给治),可不管怎样,“等病”的后果大多是痛苦的,甚至是悲惨的。

健康出现了危机就需要保卫,于是,“保健”就闪亮登场了,保健就是“保卫健康”,也就是中医常说的“治未病”。保健(治未病)的目的,是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主动的帮助身体改善“内环境”,增强各方面功能,来最终使身体的免疫力、抗病力、自愈力这三大能力得到增强,这样既可以让疾病来的少一点,轻一点,晚一点,甚至不来,也可以让已经受到破坏的身体尽快康复。也就是说,保健不是替代医院治疗疾病,而是从不同的侧面帮助身体,改善内环境,去掉危险因素,增强身体的三大能力。免疫力是让人不得病的能力,相当于“防灾”;抗病力是有病后身体综合抗击疾病的能力,相当于“救灾”;自愈力是病后自我康复的能力,相当于“灾后重建”。这三大能力综合起来就是身体的整体素质,也就是中医讲的“正气”,“黄帝内经”上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也就是说这三大能力强大了,人就不容易得病,有病也容易康复。人的健康主要就是依靠身体的整体素质(正气,三大能力)来实现的。保健的作用,主要是在对身体进行健康检查(望闻问切及其他检测指标)和健康评估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帮助身体进行“通、清、调、补”,从而改善身体内环境,减少危险因素,增强器官功能,提高整体素质(正气,三大能力)。“通”,主要是疏通经络、血脉、肠道,还有“通思想”,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清”,主要是清理肠道、血液、血管及其他的体内垃圾代谢物;“调”,主要是调理、增强身体各方面的功能及恢复体内的各种平衡;“补”,主要是补充身体短缺的营养素。营养素是构成身体的原材料(生长发育、新陈代谢、修复修补),并能为身体提供能量和生理功能调节。身体是由七大类上百种营养素组成的,营养素既有身体自己合成的,也有依靠饮食补充的(必须营养素)。随着年龄增长,人的消化吸收能力必然下降,身体合成营养素的能力也必然下降,再加上长期的饮食不均衡,这就必然会造成某些营养素的缺失,并引起相关的健康问题,所以一定要及时补充,缺啥补啥。保健的方法。要进行“通、清、调、补”,就需要一定的方法。这些保健方法总得来说就是“内养”加“外调”。主要有运动(适合自己且达到一定时间一定量的各种健身方法、健身功法)、理疗(刮痧、拔罐、针灸、按摩、热敷、理疗仪器等)、神疗(精神疗法包括思想转变、观念更新、心态调整、心理暗示、心灵慰籍、情绪转移、情绪释放等)、食疗、营养品、保健品、中药调理等等。保健又分为日常保健和专业保健。“日常保健”,就是自己平时就可以实施的一些保健措施;“专业保健”是必须由专业机构、专业人士实施或在专业指导下实施的保健措施。 保健的时机: 当人到了一定年龄(中年以后,尤其老年人)或有一定需要(特殊时期或虽然年轻但身体开始出现问题时),都应该主动的进行一些保健。保健,不仅是身体“亚疾病” 时的主要复原手段,也是疾病状态时,医药治疗的有力配合,更是身体康复阶段的重要方法,因为增强的整体素质,既可以增加医院的治疗效果,也可以让身体尽快的恢复健康。  保健时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一是在身体处于疾病发作状态或重大疾病状态时,要以医院治疗为主,保健为辅;二是在保健的时候,必须以养生为基础,一边养生一边保健,只保健不养生是不会有理想效果的。保健,其实是某些养生领域的强化版,是更有针对性的强化养生。

保健,是把守医院的门卫,是帮助你少去医院或不去医院的关键,它挡住了你去医院的大门。保健,是健康的保护神。

我们经常说的“保养”,就是保健和养生。汽车需要保养,机器需要保养,人更需要保养。汽车的保养,虽然不能让汽车不报废,但可以让汽车开的时间长一点,用的时候少出点毛病;同样,人的保养,虽然不能让人不病、不老、不死,但保养能让自己少遭罪,儿女少拖累,生活有质量,晚年更幸福。保健、养生的主体是自己,前提是积极主动,所以,全民的健康教育(思想观念、知识、方法等)非常重要。养生和“日常保健”是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自我健康维护和自我健康促进,所以,它应该是融入日常生活当中的,是生活化、大众化的,最好是模式化(相对固定的内容)和规律化的(基本上能每天重复)。考虑到自己独立实施的难度,所以最好是参与一个有养生保健背景的社团或群体平台,大家互相提醒,互相促进,这既有利于相互交流,又便于坚持并能养成良好的习惯;“专业保健”是有针对性的专业的健康管理,最好是有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指导实施。

养生和保健是中国传统医学和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黄 帝内经》上说:“圣人治未病不治已病”,可见,保健养生是圣人做的事,地位是高于治病医生的。扁鹊也讲过,医术最高明的是搞保健养生的大哥二哥,医术最差的反而是他这个名气最大的神医。养生和保健也是现代“大健康”的主要发展方向。目前在西医最发达的西方国家,自我反思的声音层出不穷,临床治疗医学以外的各种健康医学正在蓬勃发展。这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我们不要视而不见,错失良机。从总体上来说,传统健康文化不是过时无用的糟粕,而是符合客观规律的精华,我们不要总是在国外发表最新研究成果的时候,才发现我们老祖宗曾经的智慧。我们应该在主动发扬中国传统健康智慧的基础之上,与时俱进,运用现代的研究成果,大胆探索,建立以养生、保健、治疗为主要内容的“全民大健康保障体系”,发展出一套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中国健康方案”,来服务“健康中国”、“健康世界”的伟大目标。

      打个比方:身体就像一个玻璃杯,养生是想办法让玻璃杯始终处在一个安全的地方,不让玻璃杯有危险;保健是当玻璃杯到了桌子边上,有危险的时候,想办法别让玻璃杯掉下去,并尽量回到安全的地方;医院是当玻璃杯掉下来摔碎的时候,想办法给他修补好;保险是玻璃杯摔坏了,给你赔多少钱。如果你是个玻璃杯,你更愿意做什么呢?

        中医、西医两大治疗,是健康的警卫,是生命的保护神;环境、生活、情志三大养生,是健康的基础,是身体的守护神;通、清、调、补四大保健,是健康的关键,是健康的保护神。治疗、养生、保健是健康长寿的三大法宝,它们各有各的作用,各有各的侧重点,重视一个,轻视其他,是错误的做法,正确的做法是三者并重,互相配合,共同保障身体的健康。有健康、有快乐,才能敲开人生的“幸福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