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狗十三》到《何以为家》:为什么伤害我们的都是最亲近的人?

 曹直江 2019-05-27

“听话,一切都是为了你好。”——《狗十三》

“我想起诉我父母,因为他们生了我!”——《何以为家》

01

《狗十三》: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

这是电影《狗十三》海报上印着的一句话。

李玩成长于父母离异的家庭,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后来父亲有了新的家庭,有了新的孩子,继母虽然对她并没有坏心思,但她依旧在父亲圆满的一家三口面前显得格格不入。

从“任性不乖”到“懂事听话”,李玩用无数次妥协,低头完成了自己从孩子到大人的成长过程。

李玩热爱物理,却在父亲强压下改报了英语小组。于是,父亲给生气的女儿送了一条狗作为补偿。这条名叫爱因斯坦的狗丢失后,李玩难过万分,父亲把一条与爱因斯坦相似的狗牵回家,假装走丢的狗狗被找了回来,要女儿收起自己的伤心,开心热情地接纳新狗。

在成人的世界里,自以为是的替代性补偿、“为你好”的体贴,有时候不过是成年人为掌控孩子制定的规则。李玩最初想要的是父亲对自己热爱物理的理解,而不是一条狗;李玩后来想要的是狗狗走丢后父亲的拥抱和安慰,而不是牵回家另一条像爱因斯坦的狗作为补偿。可这些,父亲都看不到……

父亲致力于把女儿培养成一个符合自己规则的“懂事”的孩子。这种懂事、听话、乖,是围绕他这个一家之主建立的生活秩序。

影片的最后,在一场父亲组织的成年人的酒局中,那个曾经任性不乖的李玩,终于能端起酒杯对着父亲的朋友说起成年人的场面话,终于能面无表情地一口一口吃掉碗里的狗肉。这场父亲与女儿之间操纵与反抗的战争,最终以父亲的胜利而告终。

李玩,你终于是个懂事的大孩子了啊!可是你成长的代价,却是对青春的残忍扼杀。

数据显示,在中国2.7亿个家庭中,约25%存在家庭暴力,家暴致死约占女性他杀死因的40%以上。然而,又有多少孩子生活在以爱为名的情感操纵之中呢?又有多少孩子的青春被扼杀在父母潜意识的情感操纵之中呢?这些都是无法统计却又真实存在的。

02

《何以为家》: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下了我

《都挺好》里面,事业有成的苏明玉质问父亲:“为什么你们生了我,又不好好养我,这是为什么呀?”

在电影《何以为家》中,12岁的孩子赞恩站在法庭状告父母,理由是:他们生了我。

赞恩一家在贫民窟艰难地活着,作为家里最大的孩子,赞恩要想法设法照顾7个弟弟妹妹。摆地摊卖果汁、送比自己还重的煤气罐……哪怕自己也只是一个12岁的男孩。然而,就算一家人这样穷困潦倒、食不果腹,赞恩的父母依旧疯狂地生育孩子。在他们眼中,父母给了孩子生命,孩子就要听话懂事。

面对赞恩的控告,父亲在法庭上辩解:“我也没得选,别人说要是没有孩子,你就算不上男人,因为孩子会是你的支柱。”母亲愤愤而言:“你有什么权利批评我,你有我这种处境吗?”

然而,他们真的是无可奈何吗?不是,他们只是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生的孩子就要供自己操纵一生。赞恩父母在讨论是否送儿子上学时,想的最多的不是儿子的未来、儿子的想法,而是——儿子上学如果能为这个家换回床垫、衣服和食物,那能利用就利用呗!

生而不养,还意图操纵儿女的一生,这是何其残忍的父母啊!

03

越是亲近的人,越是会以爱之名操纵我们

近些年,“更年期”这个词频繁出现在大众面前,无论是影视剧、社会热点新闻,还是小说中,到处可见一个情绪暴躁的更年期母亲。每年五六月份的高考季,我们会发现,明明是孩子们的一场未来角逐,但是,相比孩子来说,父母好像更紧张,更难以把控自己的情绪。

5月4日,是衡水中学开放日,一位父亲举着吊瓶,带着正输液的女儿来到衡水中学参观。10岁的女儿连续四天高烧到三十八九度,但父亲却坚持认为开放日机会难得,一定要带女儿看看。“我们没文化,但是希望孩子能有文化。一定要考上!”

很多网友纷纷评论“没文化真可怕”,认为没有文化的父母才会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子女身上。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大量事实证明,以爱为名对孩子进行情感操纵,并不是只存在于眼界窄、文化水平不高的父母身上,而是中国家庭的普遍现象。父母对孩子的操纵与控制源于他们没有真正爱过自己。自己内里空虚,又怎么能做到自然而真实地爱孩子呢?

父母如果没有自我,是看不到真实的孩子的。只有当父母不需要依靠孩子来满足自己时,才能真正爱孩子。

电视剧《小别离》中,海清和黄磊扮演的是一对中产阶级夫妻。女儿朵朵正在读初中,面临着升学还是出国的艰难选择。海清为了让女儿能成功得到出国名额,严格监控朵朵的学习和生活。朵朵英语考试不及格,海清发现后怒火中烧,冲到女儿房间质问、指责女儿,让她坦白自己的四宗罪才算完。

发脾气、打压孩子,是父母对孩子进行情感操纵最常用的手段。当父母开始第一次对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他们会发现,自己发完脾气后,孩子会比平常乖很多,于是,很多父母习惯了对孩子发脾气,并为自己找了个好借口:“孩子太皮了,不发脾气不行啊,这都是为了孩子好!”

父母最开始只是想要用发脾气让孩子安静一点,后来开始让他们好好写作业,让他们像别人家的孩子一样优秀,让他们……可是,孩子不是他们手中任意揉捏的橡皮泥,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会反抗的个体生命。

当孩子开始反抗父母的脾气和打压时,父母也会给脾气和打压“加大剂量”,进一步操纵和控制孩子。在强大的压力和操纵下,女儿朵朵越来越厌学,对父母的态度越来越敏感,甚至开始伪造自己的成绩单。而海清自己呢?身体亮起红灯,情绪很难控制,甚至严重到了吃药的程度。

太多父母,自以为吃过的盐比孩子吃过的米还要多,所以,不理解、不沟通、不交流,渴望把孩子培养成自己理想中优秀、听话、懂事、让自己有面子的好孩子。故事的最后,朵朵在努力后,终于可以去美国读书,然而,无法操控女儿生活和学习的海清,却在孤独和寂寞中有了生二胎的打算。

海清想要用一个新的生命,来逃避朵朵长大离开她操纵后带来的痛苦与不适。而谁又能保证那个全新的孩子,一定能顺利逃离这种操纵呢?

04

哪吒不是傻,哪吒是没办法

四月十七日晚,上海卢浦大桥上,一个17岁少年与母亲发生争执后,打开车门毫不犹豫地从桥上纵身跃下,当场死亡,从男孩下车到跳下天桥,全程不超过5秒。

此新闻一出,立刻引起全网讨论,两波人纷纷各自站队:一方觉得现在孩子太情绪化太极端,一点点矛盾就承受不住;另一方觉得父母应该反思自己教养孩子的方式,莫让悲剧再次发生。四月二十二日,朱炫在微博发布一篇文章:《如何看待 <母亲批评孩子后孩子跳桥>》——哪吒闹海,拔剑自刎,哪吒不是傻,哪吒是没办法。

文章借哪吒拔剑自刎告诉所有的父母:“成年人活得久了,活得圆润了,知道忍一时,得过且过,小孩不是的……小孩的世界里,恨起来,就是活一口气。这口气,你给我的,我还给你。”

小孩的世界里,非黑即白。父母想要对子女进行情感操纵,而孩子面对这种以爱为名的操纵,想要反抗,想挣脱束缚,反抗挣脱无果后,大部分孩子像李玩那样成为懂事的大人,极少部分孩子像赞恩那样勇敢地控告父母,另有极少部分孩子则选择了“哪吒自刎”,削骨割肉还给父母。

朱炫在文章中提到:“真给孩子选一次机会,出生在哪个家庭,你就会发现,自己没有什么竞争力……不要觉得生了孩子,是给孩子一个大恩德。”我不知道有多少父母看到这段话会脸红,有多少父母看到后依然选择视而不见自欺欺人。

我们总是试图通过操纵孩子来控制生命中不可控的因素,然而我们不知道,正是我们操纵的这个动作,促成了孩子们一直在逃避的命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