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以为家

 弘原文化 2021-07-13

第一次看完《何以为家》是在电影院,直到影片结束了,内心仍是满满的压抑感,小男孩赞恩最后的那个微笑并没能让我释怀,反倒是让我忆起了他前面经受的种种苦难。

他承担了太多的苦痛,而这些都不应该是他这个年纪所应该承受的。父亲的唾骂、母亲的殴打、想要保护妹妹却因为力气太小而眼睁睁看着妹妹被送走……这让每一个看这部影片的人,都会为赞恩这个小男孩的不幸遭遇感到心疼和同情。

影片的开头,他向法院起诉自己的父母,原因仅仅是因为父母生下了他,令人深思。影片的最后,他向电台拨打的那通电话,反映的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问题了,而是一个社会的一整个体系所展现出的问题。

“我听过最亲昵的话,只有'给我滚臭小子’或者'走开混蛋’。”

▼影片中的部分截图

而第二遍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我看到了许多其他的细节。在这样一个社会中,尽管这些贫民自己也吃不饱、穿不暖,但依然十分喜欢生育,大概是他们将“生育”认同为一种生存方式,更是当地的一种文化,在法庭上,父亲也有说过,“孩子就是我的脊梁骨”。

生下的如果是男孩,那便是家中的免费劳动力,天天让他帮忙去运货,去街头卖东西,就可以维持家中的生计。而生女孩则可以将她卖给他人来换取彩礼,也是维持家中生计的一种手段。根据赞恩入狱的时候,他体检的资料显示,他最多也就13岁,然而,在影片中可以看到,他们家还有六七个孩子,平均下来他们家每两年就有一个新的孩子出生。

令人感到更加沉痛的是,由于家中贫穷,第二个女儿萨哈就像被父亲卖女儿一样将她卖到了房东的家中,但由于她当时才11岁,年龄实在太小了,于是导致了意外的发生,萨哈最终离开了这个世界。

在决定要将萨哈送去房东家的那一天,母亲和父亲脸上的表情都是沉重的,而父亲在法庭上也说,他只是希望女儿得到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能够睡到床上,而不再是打地铺。然而,悲剧的发生并没有让他们意识到问题的本质,他们还是决定继续生育,将这种行为继续下去,赞恩的母亲去监狱里探望他的时候,还说“当上帝拿走了你的一些东西,他会给你另外的东西作为回报”,母亲所说的“回报”,就是她肚子里的那个孩子,她还给这个孩子取名叫“萨哈”。

▼影片中的部分截图

尽管这部影片的开头,是赞恩在控诉自己的父母,我们作为观影者,很容易代入角色,也认为是他的父母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但是经过了一番深思,并且看了两遍这部影片后,我认为这个问题不应该被这样简单化看待。

在法庭上,赞恩的父母也表达了自己的无奈,他们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被抚养成人的,他们所接受到的文化也都是如此,他们对于这个社会的控诉同样强烈。

从阶级社会的角度来看,在法庭上,扎因的母亲表示自己是个奴隶,处于社会阶层中的最底层,尽管她怎么努力想要给孩子更好的生活,给他们自由的空间,但最终还是不得不屈服于生存和现实。

就如同影片快要接近结尾的时候,三番四次想要将拉希尔的孩子抛弃但是内心挣扎的赞恩最后还是做出了和自己父母一样的决定,为了让自己过得好一些,只能选择将孩子交给有能力抚养的人,并且相信着对方会对这个孩子更好。

▼拉希尔的孩子和赞恩

其实在这部影片里,大家都用尽全力地去想要改变现状,但无奈在于黎巴嫩这个地区的文化在短时间之内是不可能改变的,受到了战争影响,大量难民涌入,当地战乱不断。许多难民在这里没有获得身份,他们只是想要找到一个可以安定的地方,这就与影片的名字相呼应——“何以为家”,这不仅仅是孩子想要找到答案的问题,更是当地的每一位贫民都迫切需要得到解决的问题。

▼影片中的结尾处截图

弘原作者 | 禾青柠

广东·珠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