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甄熙,刘美含,刘琳琳 单位: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病例】 患者,女,36岁,左下肢增长、增粗,皮肤变色20年余。 【体格检查】 体温36.5,脉搏76次/分,血压119/76mmHg,患者左侧下肢及足部较右侧增粗增长,皮肤出现大片状略隆起的紫红色斑痣,压之可褪色;左侧皮肤温度略高于右侧。 【高频超声检查】 左侧髂静脉及左下肢静脉扫查: 深静脉系统: 髂总静脉、髂外静脉管腔不窄,髂外静脉远心段可见一条较宽的深部走行静脉(内径0.94cm)汇入,血流通畅; 股总静脉、股深静脉、股浅静脉、腘静脉管径极细:内径0.15cm-0.25cm,股总静脉后方见一条静脉与之并行,汇入髂外静脉,血流通畅; 小腿中段1条肌间静脉局灶性血栓,范围1.28*0.51cm,CDFI:内无血流。 Valsalvas试验:股隐静脉瓣轻度返流;股浅静脉未见返流;腘静脉重度返流。 浅静脉系统: 阴部外静脉曲张:较宽处内径0.76cm,内无血栓,血流通畅; 大隐静脉及足部浅静脉明显曲张:大腿段较宽处内径0.98cm;小腿段宽较处内径0.84cm,足部较宽处内径0.54cm; 多条穿静脉:大腿下段、大腿中段、大腿下1/3处、小腿上1/6处、小趾内近掌趾关节处、踇趾侧、掌心中部内侧、掌心近足跟侧各一条、足背中部两条,内径0.33cm-0.56cm。 小隐静脉:主干极细、0.11cm;属支静脉曲张、内径0.44cm,内无血栓,血流通畅。 下肢未见明确皮下水肿的超声改变。 【超声提示】 上述改变考虑K-T综合征 左股静脉、腘静脉极细,考虑先天发育不良 左大隐静脉及足部浅静脉曲张、共10条穿静脉 左侧阴部外静脉曲张 左小隐静脉属支静脉曲张 左小腿一条肌间静脉局灶性血栓(非急性期) 【分析讨论】 K-T综合征(klipple-trenaunay syndrome,KTS)系一种多因素作用于中胚层发育异常的先天性血管畸形,可累及一个或多个肢体,尤其下肢多见,部分病变累及臀部腰部下腹部。三大特征:①痣状毛细血管扩张畸形②静脉曲张③软组织和骨组织增生。 该病为先天性血管畸形,其发病与生活环境无关。K-T综合征的一些表现如葡萄酒色斑,在婴幼儿时期即可发现,往往被认为是胎记等到病变加重,出现一侧肢体增长增粗时才会就诊。主要表现:(1)下肢浅静脉曲张:其发生部位与一般的下肢浅静脉曲张不同,主要集中在大腿或臀部的外侧,静脉一般隆起不明显;(2)葡萄酒色斑:一种呈地图状的略隆起的淡红色或紫红色斑痣,压之可褪色;(3)一侧肢体的增长或增粗:随着患儿的生长,患侧肢体会逐渐增长增粗;(4)患肢皮温增高:通过比较两侧的肢体温度,可以发现患侧肢体温度略高,可以用手背触摸肢体感觉皮温的微小差别。 由于血管畸形导致患肢供血过多,发育超过对侧肢体,可以出现软组织和骨骼肥大,肢体增长增粗。严重时会因为两侧下肢长度不一造成患儿跛行。长期跛行将影响脊柱发育,形成侧弯。双侧髋关节受力的不平衡可能引起髋关节的劳损,个别病例由于动静脉瘘距离躯干较近,导致肢体远端的缺血改变。表现为肢体末梢发凉、苍白或发紫,严重的可导致末梢部位发黑、坏死。曲张的静脉由于血流缓慢,可以继发血栓,形成血栓性浅静脉炎,表现为沿静脉走行的条索形红肿疼痛区,伴有局部皮温增高。 K-T治疗方法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患者是否合并严重的深静脉畸形、受累肢体的长度和畸形导致的相关并发症。K-T的治疗目标是:①患肢静脉回流通畅;②降低肢体远端静脉压力;③矫正肢体的严重畸形。 外科手术的主要目的是纠正静脉畸形,特别是深静脉有病变者,术后症状的改善更加明显。根据K-T的分类,可选用以下几种手术方式:①单纯浅静脉和交通静脉手术;②深静脉重建手术+浅静脉交通静脉手术;③其他辅助性手术,如溃疡植皮、血管瘤切除等。 对于患肢浅静脉曲张患者,深静脉造影必须作为常规检查,以明确深静脉有无病变。①深静脉主干完全正常,病变仅局限于浅静脉:由于畸形的浅静脉没有瓣膜,下肢深静脉中的血液倒流入浅静脉,导致浅静脉高压。因此,必须在浅静脉汇入深静脉的部位进行高位结扎并剥脱浅静脉;所有功能不全的交通静脉也应同时结扎。②局部深静脉回流障碍:如果病变为纤维组织压迫,可行松解术。③深静脉局部闭塞:可行旁路转流术后再行浅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④深静脉缺如、广泛阻塞,只能依靠曲张的浅静脉作为一种回流通道:无法手术治疗,可穿医用弹力袜以减轻症状。 本例患者以左下肢增长、增粗,皮肤变色为主要表现,高度提示K-T综合征可能。超声检查见患肢浅静脉曲张伴多条穿静脉,同时合并下肢深静脉狭窄、发育异常,且可观察到患侧骨组织较对侧粗大,符合K-T综合征超声表现。检查过程中在浅静脉曲张的基础上,应注意观察深静脉发育情况、有无侧支、有无动静脉瘘、静脉瓣膜功能、穿静脉位置及是否存在血栓,为临床提供较为全面的影像学诊断依据。 【参考文献】 《腹部和外周血管彩色多普勒诊断学 第3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