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是“君王死社稷”第一人,死后却被人骂了几千年,冤不?

 老黄说史 2019-05-27

他是“君王死社稷”第一人,死后却被人骂了三千多年,冤不?如果纣王的主力没有远征东夷,周武王的突袭战能成功吗?

说起明朝,人们首先想到的一句话大多会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君王死社稷”,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就被当成君王的品德之一了。“君王死社稷”《礼记·曲礼》,其原句是:“国君死社稷,大夫死众,士死制。”意思是国君应当为保卫社稷而死,大夫应当率领民众保卫国家,直到自己战死,士人应当为法制所规定的卫国责任而死。

其实,“君王死社稷”并不是明崇祯帝朱由检的专利,其前辈“死社稷者”多有其人,吴王夫差、金末帝完颜承麟、宋末帝赵昺等人,都是以身殉国的。

要说到“君王死社稷”的第一人,当为商朝的末代君王帝辛。帝辛,子姓,名受 (一作受德),帝乙的小儿子,是商朝的最后一位君王,在位时间三十余年,牧野之战后,兵败国灭,周代商而立。帝辛死后,被周朝上谥号为“纣”,所以,后世习称其为“纣王”。

武王姬发的伐纣之战,并不如《封神演义》中所讲的那样曲折,而是一战胜之。帝辛是个有追求、有作为的君王,在位期间,干了不少大事:对内营建都城朝歌,对外先征西北的黎,后平东南夷。因为办事就得用钱,所以,帝辛告加重赋敛、推行严刑峻法来保障王朝的正常运转。在对外战争中,虽取得胜利,但是因为其穷兵黩武、重刑厚敛的种种举措,引发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动摇了商王朝的统治基础。

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帝辛“资辩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是位威武之君,但是,他又“知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刚愎自用,终至失道寡助。

而地处渭水中游的周部落则在几代“西伯”的带领下,悄然崛起:对内积极发展生产,发掘可用之才,吕尚、散宜生、太颠、闳夭、南宫适等一帮贤臣的辅路下,国力日强;对外则以小盟主,对帝辛四处出兵时,武王姬发趁机大搞统一战线,积极调停各方国间的争端,许多不满于帝辛的诸侯纷纷依附姬发。据《史记》记载:“天下三分,其二归周,太公之谋计居多”。

公元前1046年1月,趁着商朝的主力军团远征东夷未归之际,姬发突然向商朝不宣而战。他亲率战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以及步兵数万人,出兵东征商朝都城朝歌。同年2月21日,周军抵达孟津,与庸、卢、彭、濮、蜀、羌、微、髳等部族会合,联军总数达四万五千余人,不少方国的国君也亲自赶来助战。

面对联军的突然袭击,猝不及防的帝辛只有召集数量有限的近卫部队及大批奴隶与战俘组建的临时军团仓促应战。周军行孟津之誓,帝辛派出军队在牧野(今河南新乡市附近的淇县南、卫河以北地区)进行抵抗,因而史称“牧野之战”。商朝的参战人数虽然高达十七万,但是,一是他们的参战者多为临时释放的奴隶,没有战斗经验,且对帝辛也无忠诚可言;二是他们的武器落后(从战后的“血流漂杵”来看,商军的武器大多为木棒[杵]),根本形成不了战斗力。而西周联军出动的则是战车,与血肉之躯相抗,胜负立判。

即使是这样一支临时凑编的军队,也让西周联军吃了不少苦头。开战之初,商军也是个个争先、奋勇杀敌的,虽然死伤惨重到“血流漂杵”,很多人还在坚持战斗。如果商朝的主力不远征的话,商周之战鹿死谁手,还真不好说。

但是,最终的结果还是让帝辛绝望了,参战的奴隶及战俘们,在阵前纷纷倒戈,在这样的情况下,帝辛的军队很快就被打败。帝辛逃到鹿台,穿上他的宝玉衣,自焚而死,从而成为中国历史上君王死社稷的第一人。

帝辛时期战争频仍,商虽大多取得了胜利,达到了预期目的,但给社会经济发展和黄河流域人民的生活带来不利影响,也透支了殷商的国力,并造成国内空虚,给武王征商留下可乘之隙, 埋下了商王朝灭亡的种子。故《左传》称:“纣克东夷而损其身。”

帝辛死后,周人给他的评价极低,帝辛被描述为宠妃妲己所惑,沉湎酒色、穷兵黩武、重刑厚敛、拒谏饰非,是与夏桀并称的典型暴君 ,终致众叛亲离、身死国灭,死后还得了个恶谥“纣”,落得几千年的骂名。其实,有关纣王的酒池肉林、炮烙之刑、牝鸡司晨等等恶行,是否是真实存在,后世仍存在争议。有人认为,这是帝辛被周人“所黑”的结果。

(图片来自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