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41年春,晋国正卿赵武在东虢国旧地与诸侯盟会,重温六年前弭兵之会的旧盟。弭兵之会,为东周各诸侯国提供了宝贵的休生养息机会,大多数诸侯国为此而欢欣鼓舞。但对于晋、楚两个超级大国而言,弭兵之会的意义却最为独特:中原诸侯的弭兵,让两个超级大国都得以转身,全身心去对抗其他方向上的宿敌。 这次盟会之后不久,楚灵王就杀死侄儿,成功篡位。掌握了楚国大权后,楚灵王就充分借用弭兵之会的成果,频繁会盟诸侯、征伐敌国。楚灵王执政十二年,弭兵之会就成了楚灵王与吴国对抗的最大底气。虽然与吴国的对抗楚国并没有占到任何便宜,但弭兵之会对楚国对外战略的影响却清晰可见。 同一时期,晋国虽然有着东周霸主的名头,却极少参与诸侯事务,风头都被楚国抢走了。即便是楚灵王消灭了陈、蔡二国,晋人也基本采取绥靖政策,并未太多干涉。对晋国而言,此时的战略重心不是中原,而在晋国北部和太行山以东。 长期以来,晋国北部和东部都活跃着大量戎人和狄人,对晋国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晋国以西的秦国,北部的戎人以及东部的狄人,长期牵制晋国,使晋国无法专心投入中原争霸。晋悼公时期,为在中原争霸时无后顾之忧,在魏绛建议下采取了和戎政策,与北方戎人达成了暂时和平。 可近三十年过去后,晋人在中原实现了弭兵,与戎狄的暂时和平也就走到了尽头。 公元前541年6月,晋人派出荀偃之子荀吴率军北上,去讨伐无终国。无终国,是山戎之国,位于今山西太原市东部一带。荀吴这次率兵攻入太原盆地,就意味着晋人开始着手彻底解决北方威胁。 不过,将要开战时,晋国军队却面临着一个大难题。 无终国三面环山,西部是吕梁山,北部是云中山、系舟山,东部是太行山。此处道路崎岖,地形狭险,对于擅长车兵作战的晋军来说极为不利。 这次讨伐无终国,主帅是荀吴,为荀偃之子。他的副手,是魏绛之孙魏舒。魏氏家族有块采邑在霍(今山西霍州市),长期驻守晋国北部边境,因此魏舒对戎人的战法十分熟悉。有鉴于无终国地形特征,魏舒便主动提醒荀吴:“戎人都是步兵,我们却是车兵;此处的战场狭窄而凶险,不利于车兵作战。如果用十位步兵代替一辆车的战法,就可一战;只要将他们围困在狭小之地,就必定能战胜他们。应该从我们两主将开始,全部改为步兵作战!”荀吴接受了魏舒建议,将车兵全部都改成了步兵:一辆战车三个人,五辆战车十五人,刚好改成三伍步兵。 在春秋战争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完全废弃车兵的战法,当然遭到了很多人反对。车兵向来都是由贵族士人担任,地位要比纯粹步兵高得多。见主将要废弃车兵,很多士人就不乐意,表示坚决反对!反对者中,还包括主将荀吴的一位亲信。 大敌当前,如果不能迅速统一思想,让新部队快速形成战斗力,这次讨伐就将肯定失败。于是,荀吴二话不说,立刻就将这位亲信给杀了,在全军示众!见主将的亲信都被杀了,全军大为震惊,再没人再敢反对这场改革了。 改制完成后的晋军,与山戎及狄人在大原(今山西太原西南)遭遇。 可是,晋人却摆出了一套不伦不类的阵型:两阵在前,伍阵在后,专阵为右角,参阵为左角,偏阵为前拒。头一回见到这么奇怪的阵势,狄人看了后大笑不已,根本没有列阵就混乱地冲了上来,想冲垮晋人。狄人没想到,晋人这一阵型左右配合、前后呼应,威力巨大,很快就将阵型混乱的狄人击溃,大获全胜! 这次讨伐无终国,荀吴与魏舒二人不但获得了一次胜利,更是创新了一种战法,在军事史上落下了重要的一笔。在中国战争史上,这是由车战逐渐向步战转变的一大标志性战事,意义极其重大。 大原一战,让荀吴与魏舒二人一战成名。可是,两人却生不逢时。此后十一年,晋国在中原对楚国实施战略性的妥协,始终都没有大规模对外用兵。因此,虽然都已成为名将,荀吴与魏舒二人却难得有用武之地,绝少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公元前531年,楚灵王耍诈杀死了蔡灵公,并派兵围攻蔡国,准备吞并蔡国。荀吴对晋国不救诸侯危难之举极为不满,向正卿韩起强烈请求去救蔡国。韩起无奈之下,组织了厥憖(今地不详)之盟,与诸侯讨论救蔡事宜。但最终晋人也仅仅是派出一位使者访楚,为蔡国求情,并没有实质性的援助措施。楚灵王断然拒绝了晋人的求情,很快就将蔡国给灭了。 对于东周诸侯国的生死,晋人丝毫不放在心上,这令其他诸侯国多为不满。公元前530年夏,齐景公来晋国朝见晋昭公时,就公然喊出了“与君代兴”的口号,一时间让晋人颇为尴尬。 尴尬归尴尬,晋人该利用齐国之时还是会毫不客气地利用。 这年初,齐国派大军将北燕伯护送回燕国。在燕国人反抗之下,齐人没能重新立他为国君,仅仅是把北燕伯送到了阳邑(今河北唐县东北)。 6月,荀吴宣称要去会合齐国军队、护送北燕伯,便从鲜虞国(今河北平山县一带)借道,进入了昔阳(今河北晋州市西)。往年,齐国曾经与晋国商讨过此事,因此鲜虞人也不疑有诈,放晋国军队过去了。但没想到,在8月,荀吴发动突然袭击,一举将肥国(今河北石家庄市藁城区西南)给灭了,俘获了肥国国君,带回了晋国! 荀吴利用兵不厌诈的作战原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肥国消灭,又赢得了一次战功! 鲜虞、肥国、鼓国都是白狄之国,肥国、鼓国还是鲜虞的附属国。荀吴使诈灭了肥国,让鲜虞极为不满。为此,这年底,晋人又再次东出太行,去攻打了鲜虞国。 晋国东出太行山,越过鲜虞国而灭了肥国,从侧面证实太原盆地已经完全被晋人控制。虽然史书中并没记下晋人在太原盆地的征战细节,但晋国能安然从太行山中部出击的事实,证明了晋国这十一年来始终在太原一带征战,并最终控制了太原盆地。而指挥晋军攻占太原盆地之人,很可能就是名将荀吴! 公元前529年,楚灵王在楚国众叛亲离,被迫在大臣家上吊自尽。从此,晋国在国际上少了一位劲敌。 然而,由于晋国十二年来鲜少为诸侯们出力,加上晋平公为政奢侈,大建虒(音丝)祁之宫,让东周诸侯对晋国多有二心。眼见国际形势不妙,公元前529年秋,晋人以鲁国攻占了莒国的郠(音哽,今山东沂水)邑为由,在平丘(今河南封丘东)组织诸侯盟会,准备讨伐鲁国。 为确保盟会顺利进行,向来主张仁德的晋国名臣叔向也特别强调:“对诸侯不可不展示晋国威力!”因此这次会盟时,晋国三军集体出动,以加大对诸侯的威慑力。 尽管如此,整个盟会过程仍然是状况百出:先是吴人借口水路不通,拒绝参会;接着是卫人因叔向之弟索贿,向叔向投诉;没过几天,齐国人又拒绝参盟……。晋人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让诸侯顺服,并迫使鲁国自认其罪。因此,平丘之盟虽然成功了,但这次盟会几乎就成了晋人会盟诸侯的绝唱。此后,晋国就鲜少在有机会组织诸侯会盟。 看到平丘会盟上晋国如此艰难,鲜虞人顿时长吁了一口气:终于可以放松一下了——为向诸侯施压,晋国将军队主力都派到了平丘,那么鲜虞就绝对是安全了。于是,在整个平丘会盟期间,鲜虞国都没有在边境设置警戒,也没有特别加强防御。 可大国之心,永远难测:再怎么艰难,晋人都没有忘记鲜虞国。 侦查到鲜虞人放松了警惕,当晋人退兵到著雍(晋地,今地不详)之时,果断地派荀吴率领上军再次入侵鲜虞,一直攻打到中人(今河北唐县西北),大胜而归。荀吴简直成了鲜虞人的梦魇,神出鬼没,让鲜虞人防不胜防! 这么被强大的晋人死死盯上,鲜虞态势已是岌岌可危! 公元前527年秋,荀吴第三次率兵攻打鲜虞,围攻鼓国(今河北晋州市)。鼓国为姬姓国,是白狄别种,也是鲜虞附属国。 一见名将荀吴率强大的晋军来袭,鼓人心理防线瞬间崩溃,主动向荀吴请求投降。兵圣有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现在军队还没攻打,鼓人就投降投降了,这可是大大的好事! 然而,此时名将荀吴竟然拒绝了鼓人的投诚!荀吴部属们都颇为不解,问道:“不劳动军队就可得到一座城邑,为什么不接受狄人的投降呢?” 荀吴答道:“我听叔向说过:‘喜恶都不过分,民众才能知道做人的准则,国家大事也才能成功。’如果晋人占据城邑而叛,这是我们所讨厌之事;别人占据城邑却投降我们,为何我们就要喜欢?赏赐别人至恶之行,那么又怎么去奖赏那些至善之行呢?不赏赐投降之人,就是失信,还怎么去庇护百姓?实力强大则进军,不行则退兵,要量力而行。不能因为想得一座城就与恶人交往,那样丧失的反而更多!”于是,荀吴就将叛徒名字告诉了鼓人,命他们杀了叛徒之后再战! 荀吴此举,在战争史上也算是一次“神操作”了!不过,接下来他还有更为神奇之举。 晋军围困鼓国长达三个月后,鼓人无法坚持,再次派人出城请降。荀吴便让鼓人百姓前来晋军营中会见,在见过鼓国百姓后,荀吴居然又一次拒绝了鼓人的投降:“看你们的脸色,应该还有饭吃,先回去修缮城墙再战!” 这简直是疯了!军吏都觉得荀吴不可理喻,质问道:“得到城邑却不取,偏要劳民伤财去攻城,如何对得起国君?” 荀吴却坚定地答道:“这就是我是侍奉国君的方式!占领一座城邑,却教会了百姓懈怠,那占领城邑又有何用?如果鼓人能毫不懈怠地侍奉其国君,那么我们也可以。尊奉道义而不违逆,喜恶都不过分,那么得到了城邑而民众也知道大义所在,百姓肯为国君出死力而豪无二心,这不是很好吗?” 最后,等到鼓人报告粮食耗尽、民众都再无抵抗之力时,荀吴才占领了鼓国。整个征战过程,荀吴没杀一人,在俘虏了鼓国国君鸢鞮(音苑堤)后,回到了晋国。 荀吴伐鼓国之战,颇有些猫捉老鼠的味道:不先将老鼠捉弄个半死,就不会彻底将老鼠吞下。作为一代名将,荀吴作战时往往都能审时度势、随机应变,为何在围攻鼓国时却出现了这样不可思议的“神操作”? ![]() 荀吴出生于中行氏家族,曾祖父荀林父、祖父荀庚、父亲荀偃都是晋国忠臣。在祖辈、父辈时期,晋国国力强大,频繁参与诸侯争霸,并多次称霸成功。可自从赵武执政以来,晋人的进取心已被时光慢慢磨平了:政出多门,卿士各怀私心,整个晋国就处在温水煮青蛙的氛围之中。长期安逸生活之下,晋国战马多不用来驾车,卿士多不懂战阵,甚至连国君的战车都选不到合适的御者和车右! 特别弭兵之会过后,晋国长期不参与中原争霸,一代名将的荀吴也就毫无用武之地:楚国灭蔡,荀吴强烈主张救蔡,却被正卿韩起敷衍过去;晋昭公会诸侯,荀吴喊出“为诸侯师”的口号,却招来了大夫的批评;……。人人都享受着安逸的和平时光,各怀私心,却忘记了晋国霸业需要忠诚和血汗来维持。为唤醒晋人,荀吴在攻打鼓国时,就使出了这种近乎荒唐的“神操作”,以警示晋人一定要忠于国君、忠于社稷,不要因安逸生活而忘记了奋斗。 ![]() 某种程度上,荀吴就是不合时宜的唐·吉柯德:鼓人并未因此而感动,七年后又背叛了晋国,迫使荀吴再次出兵消灭了鼓国;晋人就更加无动于衷——荀吴去世后,晋国公室进一步衰微、政出多门,诸侯纷纷叛晋,晋国霸业几乎已是名存实亡了。 荀吴,也许是最后一位纯粹的“晋人”了——在战场上他能屡战屡胜;可在政治上,却遭遇了彻底失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