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被电视剧和小说误导了,清朝之前根本没有奏折!

 思明居士 2019-05-27

经常看到一些关于明朝的影视或者畅销的网络小说中,有提到皇帝批阅奏折,或者大臣给皇帝上折子。

其实这是错误的,因为清朝之前压根就没有奏折!

奏折也称折子、奏帖或折奏是重要官文书之一,它始用于清朝顺治年间,以后普遍采用,康熙年间形成固定制度,至清亡废止,历时两百余年。

别被电视剧和小说误导了,清朝之前根本没有奏折!

清朝奏折

在明朝时,却不叫折子,称呼为奏疏。

奏疏是臣子向皇帝陈述意见或说明,内容一般是说一些感恩戴德的话,然后忆苦思甜,发誓赌咒,最后才说正事。

什么是正事呢?就是报告政府工作、关注社会人生,战时谈论一些兵事。

也有的有感而发,对皇帝表发一些治国意见,宣扬政治主张。

当然了,也有搞小动作弹劾其他大臣的。

那么有人会说,奏折和奏疏不就是称呼不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不好意思,还真有不同的地方,清朝的奏折是纯纸张折叠而成。

明朝没有奏折这种廉价的书写体,明朝的奏本和奏疏都是比较高档的,用的是昂贵的蜀锦、杭缎做底子,官员们将要写的东西裱在上面。

丝绢的颜色是根据官员的品阶来决定的,后来满清入关,丝织业发达的富庶之地受到了清军的大屠杀。

最可惜的就是蜀锦了,上千种蜀锦图样都被焚毁,织户十有八九都死了,所以从前那种奢侈的奏疏再也不可能大量产出了,终清一朝,丝织业也没有恢复到明末时期的水平。

最后总结一下,战国以前臣僚向君主进呈文字统称上书,秦统一六国后始称为奏,奏是进上的意思。

汉朝时,臣僚上书有时也称上疏,疏是疏通的意思,引申为对问题的分析,同时分析问题的奏章也别称为疏。

唐朝和宋朝以后,上奏文书统称奏议,多数称为奏疏。

奏疏的文种名称,汉代有章、奏、表、议等,魏晋南北朝时期除沿用章、表、议等外又增加了启文;

隋、唐、宋时期一般用表和状两种,宋代增加札子,是大臣上殿奏事前先期呈递的程式比较简便的文种;

元代有奏、启和表章,明、清两代有题本、奏本、表、笺、启以及康熙朝后广泛使用的奏折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