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乳腺增生病,卫爱武,卢翠云,杜永红

 桑椹子zzz 2019-05-27

乳腺增生病是最常见的乳房疾病,其发病率约占育龄妇女的40%,乳腺疾病的70%~80%。其主要临床特征为乳房肿块和乳房疼痛,一般常于月经前期加重,行经后减轻。

乳腺增生病属于中医的 “乳癖” 范畴。有关本病的描述最早见于《中藏经》,以后医家对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均有详尽的阐述。《疡科心得集》 中是这样描述的:“有乳中结核,形如丸卵,不疼痛,不发寒热,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而消长,此名乳癖。” 指出了乳腺增生病与情志变化的关系。

乳腺增生病的发生与肝、肾、冲任关系最为密切,因为肝肾两经与冲任二脉相关。肝郁气滞、情志内伤在乳癖的发病过程中有重要影响。平素情志抑郁,气滞不舒,气血周流失度,蕴结于乳房,乳络经脉阻塞不通; 肝气横逆犯胃,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气滞血瘀夹痰结聚为核,循经留聚乳中,故乳中结块。肝肾不足,冲任失调也是引起乳癖的重要原因。肾为五脏之本,肾气化生天癸,天癸激发冲任,冲任下起胞宫,上连乳房,冲任之气血,上行为乳,下行为经。若肾气不足,冲任失调,气血瘀滞,积聚于乳房、胞宫,或乳房疼痛而结块,或月事紊乱失调。治疗应以疏肝解郁,调摄冲任为大法,又由于本病最终病机为瘀血阻络,因此同时还应给予活血化瘀。

【病案举隅】

病案一

袁某,女,35岁,已婚,干部。

初诊时间: 2000年10月9日。

主诉: 双乳胀痛伴结节,反复发作3年余。

现病史: 患者近3年双乳胀痛伴结节,右乳为重,生气加重,诊见双乳等大,乳头无凹陷,肤色正常,右乳乳腺增厚较重,左乳较轻,右乳外上象限可触及一圆形包块约2.0cm×2.0cm大小,质硬,表面光滑,活动较差,边缘不清,压痛明显,伴有口苦,时太息,苔白,脉弦。

红外线成像示: 浅静脉粗糙,如树枝状,灰影。

钼靶摄片报告: 乳腺小叶增生症。

辨证与治法: 证属气滞血瘀,乳络不通,治宜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处方: 柴胡10g,路路通10g,当归15g,赤芍10g,青皮10g,蒲公英30g,鳖甲15g,延胡索15g,穿山甲10g。

10剂。水煎服。

二诊: 2000年10月19日。

乳房疼痛减轻,效不更方,连服50天病愈。钼靶摄片和红外线成像显示: 乳腺结构良好,无不良阴影。随访至今无复发。

按语: 冲任二脉、肝经皆循行于乳房,肝藏血,主疏泄,肝为冲任之枢纽,故妇女乳房受冲任主宰、肝气调节。

本例乳腺增生病为单纯性乳腺小叶增生症,乳房以疼痛和包块为主。包块和疼痛多与月经周期和生气有关。究其原因多由平素肝气不疏,气机郁结,气滞血瘀,日久郁结成块,阻滞冲任,乳络经脉阻塞不通而成,随情绪变化而消长。《外证医案汇编·乳证》 指出: “治乳从一气字”。故在治疗上采用疏肝理气,活血通络之法而获效。

本病例治疗重在疏肝理气,行瘀散结。方中柴胡、青皮疏肝理气; 当归、赤芍养血活血; 路路通、穿山甲活血通利血脉经络,路路通兼能行中焦气滞以宽中,穿山甲善于走窜,性专行散,能通经络达病所; 蒲公英消痈散结通乳,其性苦寒,有疏肝清热之功,可以防止肝气郁久化热;鳖甲软坚散结; 延胡索活血行气,解郁止痛,其辛散温通之性,能行血中气滞,理气中血滞,对一切血瘀气滞疼痛皆有良效。诸药合用,使 “壅者易通,郁者易达,结者易散”,则气血流畅,乳络自通。

病案二

于某,女,21岁,未婚,工人。

初诊时间: 1990年10月22口。

主诉: 右乳间断性疼痛3年,发现右乳头下方包块2天。

现病史: 患者3年来右乳间断性疼痛,2天前自查发现右乳头下方有一包块,遂来就诊。诊见双乳皮肤正常,乳头无凹陷,右乳下象限可触及条索状包块,约3.0cm×1.0cm大小,质地稍硬,光滑,与周围皮肤粘连,伴脘闷,纳呆,舌质暗,苔白腻,脉缓。

钼靶扫描诊为右乳囊性增生症。

辨证与治法: 证属血瘀痰阻,乳络不通,治宜软坚散结,活血祛瘀。

处方: 当归15g,赤芍10g,皂角刺20g,薏苡仁30g,浙贝母10g,胆南星10g,夏枯草15g,海藻15g,青皮10g,山慈姑10g,鳖甲15g。

上方加减连续服药3个月病愈。

按语: 乳腺囊性增生症及乳腺增生瘤样变,是以乳房部位疼痛、包块为主的病证,包块形状多呈梭形、条索形、圆形或类圆形,以乳房下象限多见,瘤样变后呈圆柱形或圆形,质地坚硬。其病因多由于思虑伤脾,郁怒伤肝,气机失调,久而化热,煎熬津液成痰,痰阻乳络; 或脾失健运,聚湿成痰,气滞痰阻,血运不畅,久而成瘀,痰瘀互结,阻滞冲任,乳络阻塞,而成乳癖。故在治疗上要长期服用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品,方能获效。

本案乳癖之痰结时间较长,非陈皮、半夏所能及,而必选用胆南星、浙贝母、海藻、鳖甲、夏枯草等性专力宏之化痰软坚散结之品,以期直达病所; 薏苡仁健脾渗湿,以消生痰之源; 青皮疏肝理气,气行则痰消; 当归、赤芍、皂角刺养血活血,通畅乳络。本病非一日所生,也非一时可愈,故需缓图。

病案三

孟某,女,40岁,已婚,职员。

初诊时间: 1991年3月2日。

主诉: 左乳房内结块、疼痛4年,加重1月。

现病史: 患者4年前发现左乳房肿块,曾间断服乳癖消、逍遥丸等药物治疗,肿块未散,因工作情绪不畅,近1月来疼痛加重。诊见双乳皮肤正常,乳头无凹陷,左乳外上象限可触及两个包块,约3.0cm×2.0cm、1.0cm×1.0cm大小,质地稍硬,光滑,推之可移,压痛,伴面色暗淡,精神倦怠,腰膝酸冷,手足欠温,胸闷不舒,月经后错,量少,色暗,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钼靶扫描诊为左乳囊性增生病。

辨证与治法: 证属阳虚寒凝,治宜温补肾阳,散寒通滞。

处方: 鹿角片15g,肉桂5g,熟地黄30g,橘核20g,路路通10g,皂角刺15g,穿山甲10g,青皮10g,干姜6g,白芥子10g。14剂。水煎服。

二诊: 1991年3月16日。

乳房疼痛减轻,经行量稍增,色转红,5日净,继守前方调治3月病愈。随访无复发。

按语: 乳腺增生早期发病多以肝郁为主,然五脏相移,穷必及肾,或先天肾气虚弱,或房劳多产伤及肾脏。肾为先天之本,冲任之根,精血互生,乙癸同源,肝之疏泄及藏血功能有赖于肾之温煦,故肾与乳房的发育及分泌密切相关。若肾虚冲任失调,则气血瘀滞,痰湿内阻,积聚于乳房、胞宫,可见乳房疼痛而结块,月事不调。本病系禀赋不足,复加情志内伤,气机郁滞,日久肾脏愈损,肾阳虚衰,痰凝血瘀寒结而成。治疗当以温通为要,在温补同时佐以理气通络、化痰活血散结之品。

本方谨守病机,以温补为主,用血肉有情之品鹿角片,意在温肾填精,以鼓舞阳气,通利血脉; 熟地黄生精补血,宗 “阴中求阳” 之旨,使阳气生化有源; 肉桂、干姜温散寒邪而通利经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非肉桂、干姜不能托解其寒凝; 白芥子辛热,通阳散滞,助姜、桂以散寒而祛皮里膜外之痰; 路路通、皂角刺、穿山甲、橘核、青皮加强调理气机,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力。诸药合用,化阴凝而阳和,使肾阳得温,阴寒得散,气血得通,则诸病自愈,有补虚而不滞邪、宣通而不伤正之妙。

【临证备要】

1.肝郁与理气

《疡科心得集》 云: “乳癖由肝气不疏郁结而成”。《外科正宗》 云: “乳癖乃乳中结核,形如丸卵,或坠胀作痛,或不痛,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消怒长”,清楚地描述了乳腺增生病的病因是乳腺内环境失调,增生的肿块可随情绪变化而增大或缩小。中医认为肝气郁结是乳腺增生病发生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肝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人体气机流畅,有赖于肝的疏泄。肝主疏泄的功能正常,人体内部的脏腑、器官、组织、气血的生理功能就能处于正常状态。这种疏泄功能与气机、情志调节密切相关。肝主疏泄,为气机之枢纽,对情志起着重要的疏调作用,并参与精神活动、物质代谢、神经内分泌活动等,一旦疏泄功能失常而出现郁结,人体生理功能就会紊乱,出现不适或疾病。乳腺增生病一般好发于中年妇女,这一类群体中,经过经、孕、产、乳的生理过程,易造成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 “生理” 状态,极易引起肝郁气滞,因而乳腺增生病肝郁气滞证的乳腺肿块可喜消怒长,疼痛时隐时现。

对于乳癖病的治疗,历代医家均以疏肝理气作为其治疗大法之一。《外证医案汇编·乳证》 提出: “治乳从一气字……无论虚实新久,温凉攻补,各方之中夹理气疏络之品,使其乳络疏通,气行则血行……自然壅者易通,郁者易达,结者易散,坚者易软。” 奠定了以疏肝理气来治疗乳癖的理论基础。所以临床常以理气之法治疗乳腺增生病,而路路通、柴胡、青皮为必用之品。

2.痰结与消散

脾为生痰之源。足阳明胃经从缺盆下乳内廉,故乳房属胃。而脾与胃互为表里,若饮食不节,思虑过度则伤脾,脾失健运,痰湿阻滞,结于乳络而致乳癖。

从痰瘀相关角度来看,痰源于津,瘀本于血,津血同源。痰凝气滞则血瘀,积血日久,亦可化为痰水,故当痰瘀同治。以消痰散结为主,活血化瘀为辅。临床多用薏苡仁、浙贝母、鳖甲、胆南星、海藻、皂角刺、当归、芍药之品,对痰瘀互结的乳癖可达散结止痛的功效。临床上痰湿偏盛者多肥胖,而皮下脂肪可储存雌激素,使体内雌激素增多,致内分泌失调。化痰散结药一方面可消除体内多余脂肪,减少雌激素的过量蓄积; 另一方面又能综合调整性激素平衡失调,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3.瘀阻与活血

乳癖的形成是各种原因导致肝郁气滞,血行不畅,凝结成块; 或思虑伤脾,运化失司,痰浊内生,痰瘀互结,阻于乳络; 或冲任失调,气血瘀滞,积于乳房。上述诸多因素,经年日久,以致乳房疼痛或乳内结块而成。可见无论发病原因有多少,终究要影响气血运行,而致气血周流失度,因此可以说瘀血阻络是乳癖的最终病机,这与中医久病必瘀的机理十分一致。

近年来,部分学者在对乳癖属中医血瘀证的研究中发现,无论是气虚血瘀、气滞血瘀,还是痰浊血瘀,各型的远红外线扫描影像均可表现为瘀血的特征; 对乳癖的微观指标研究表明,本病有不同程度的血液黏稠度的改变和微循环障碍,以及由于激素代谢障碍导致组织增生的病理变化; 某些患者乳房血流图检查结果显示,其乳内血流减少、波幅降低或双侧波幅不对称。这些都证实了乳癖与瘀血关系十分密切,客观地反映了本病的瘀血机理。

活血化瘀药临床多选用丹参、三棱、莪术、延胡索、赤芍、穿山甲、王不留行等。三棱、莪术、延胡索等药物兼有活血止痛之效。活血化瘀中药一方面可以调整雌、孕激素分泌使之恢复平衡,同时又可通过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黏度,促进增生肿块及纤维的吸收,而达到治疗目的。

这也是活血化瘀在乳癖治疗中得以广泛应用的基础。

4.寒凝与阳和

在临床中,常见一些乳房肿块,起病缓慢,于不知不觉中发现,或酸胀或不痛,病程较长,乳房患处皮色不变,不红不热,肿块坚实,不化脓,不破溃,活动性良好,在中医辨证属阴证,而患者多有神疲乏力,身困体倦,纳谷不香,畏寒肢冷,或遇寒加重,舌淡苔薄,脉沉细弱等机能衰退之虚证、寒证表现,即寒凝之乳癖。对于此类寒凝型乳房肿块,则应以温阳通络之法治疗,从 “温补” 二字入手,取“寒者温之”、“虚者补之” 之意。使用温药,旨在振奋人体之阳气,以化寒凝。正如 《素问·调经论》 所言: “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者涩而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血遇寒则凝,得温则行。阳和汤正好当此重任,阳和汤是温阳补血、散寒通滞治疗阴疽的良方,在此基础上加减化裁治之,为异病同治之法。临床多选用仙茅、淫羊藿、肉苁蓉、胡芦巴、巴戟天、补骨脂、蛇床子、鹿角片 (霜)等补肾助阳之品,犹如日照当空,冰消雪融,寒凝悉解。

“结者散之”,欲消肿块,必佐以行气活血、化痰祛瘀之品方见其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