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文化?你认为的文化又是什么?

 文豪学者 2019-05-27

浅谈文化

1,我对文化的定义

文化涉及到一个社会的方方面面,渗透到了每个角落,绝非一段文字就能够完全描述。民族文化决定了这个民族之所以是如此走过来,现在就必然是这个样子。甚至可以据此判断一个民族:今后会不会走向辉煌,或者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或者靠别人的怜悯生存。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这个民族的精气神,是激励这个民族创造璀璨文明的内在驱动力,以及这些精气神的传承方式、反思方式和更新方式。民族文化可以近似地认为是该民族的主流三观。

如果这个驱动力是积极向上的、强势的,这个民族一定会在历史长河中创造出灿烂的文明,在文化传承上,会新陈代谢发展自身的文化。

如果这个驱动力是因循守旧的,这个民族历经千年也不会有显著变化,进步的速度明显比别人慢。在文化传承上,还会把千年之前的东西奉为经典。

如果这个驱动力很弱势,则该民族很可能要消失,或者在别人的怜悯下苟延残喘。

文化的主要属性有:族群人的本能、该民族的生存生活传统及民风崇尚、社会组织架构、意识形态、哲学理念与信仰和教育传承这六个要素。

A,族群人的本能

这是与生俱来的文化,取决于基因。这个目前还不能说清楚基因是怎么影响本能的,但本能对人的善恶、秉性等先天意识,是有重大影响的。

B,生存生活传统及民风崇尚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个地域的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养育了该地域的人文传统及民风崇尚,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历经千万年,形成了人与环境浑然一体的和谐,是该地域民族最基本的地域人文属性。

这方面的文化内容有:农耕文化、海洋文化、工业文化、农牧文化、传统崇尚、民族个性、风俗与远古传说……

C,社会组织架构

自有了国家政府概念以来,产生了政治文化,以公权力来统治或管理社会。它规范了群体的生产生活资料的分配,以道德或法律来规范个体的为人处世及言行准则,维持全社会的公平公正,使得每个团体和个人都得到更好更安全的生存和发展。

社会组织架构经历了:氏族原始人、部落社会、奴役制度、封建制度、集权统治、公共管理等过程。这些过程反映出群体的精神崇尚变迁:崇尚经验长辈、崇尚部落首领、崇尚皇权、崇尚民主,而民主自由的因素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人类共同意愿必将成为人类最高级的精神崇尚。

崇尚经验长辈是所有动物的本能文化,但只有人类能够进化为精神崇尚。

这方面的文化内容有:氏族文化、部落文化、奴隶文化、封建文化、世袭文化、民主文化、统治社会、管理社会、对社会价值观的引导、对社会价值及利益的调配,……

D,意识形态与人生价值观

让人适应社会(合群,中庸文化),还是让社会适应人(独立,契约精神),是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分水岭。

D1,中庸、合群与适应社会

D2,世俗的人生观

D3,世俗的价值观

我们以前文化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属性是弱势的世俗文化。

E,哲学理念、世界观与信仰

人类之所以区别其他所有动物,就是因为人类有思辨能力、总结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认知所处的世界和人类自身,建立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能够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无论在精神净化和科技文明,都能引领人类自身进步。

哲学思辨是人类得以进步、引领人文变迁的最基本的精神原动力。一个民族文化的强势或弱势,就看该民族的精神原动力是强势或弱势,以及新思维在族群中能否产生影响。在言论受限的社会中,新思维是受到打压的,历史上有太多的“异端邪说”被扼杀。

信仰有无神明,对哲学思辨与智慧增长有极大影响。

信仰有神(如上帝、宗教)或无神,看起来对人类自身无直接影响,但信仰有神形成的反思(如:向上帝忏悔)对人文进化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忏悔之后能够使人的思想境界提高,心情更坦荡。这种氛围中的人,有哲学思辨,公民意识强。

信仰佛教导致的轮回宿命论,虽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使人的心灵得到安抚、减少浮躁,但没有反思,只会进一步认命,禁锢了人的思想进步。这种氛围中的人,无哲学思辨,公民意识弱,好统治。

这方面的文化内容有:有神、有图腾、无神、信佛教、有无哲学思考、如何认知世界、有无反思与审视、对民族未来的期盼与引导……

F,教育传承

教育的宗旨是让后人更优秀,这与人文进步的指向是一致的。

教育既有传承原有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更要激励新思想的产生,才能淘汰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旧思想、旧文化,使民族文化得以推陈出新。因此,教育在传承既有文化知识的同时,一个不可或缺的任务是培养思辨能力。只有这样,教出的经世大才们才能进一步拓展现有的知识空间,才能创新,才能引领人类创造出更璀璨的文明,无论是精神文明还是物质文明。没有思辨的族群,最多是原地踏步。

教育是文化的摇篮。教育的宗旨是启迪思想、培养人才和引导反思。既要选择性地传承文化,更要创造新文化。

孔子只有“传道授业解惑”,没有思辨与创新,只能算是培训。我们的民族是被培训教化了2000多年,建立了一个禁锢思想的世俗社会,而非接受教育。

语言和文字,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一个族群如果没有语言和文字,那就还是野生动物。

传承已发现的知识技能、宣扬思想进步,都离不开语言和文字的传承与教化,这也导致有不少人认为:文化就是以文化之。殊不知:以文化之只是文化范畴中的一个要素而已。

这方面的文化内容有:文字、语言、典籍、教育、教化、人才需求与培养、反思、创新……

总之——

积极向上的文化会导致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明,在文化传承中一定会推陈出新,更新旧文化,顺应乃至引领世界文化进步。

因循守旧的文化是社会进步的阻力,即便是历经千年也不会给民族发展带来明显变化,科技创新也只会跟着别人追。在文化创新中毫无建树,还把千年以前的文化奉为经典。给先人贴点金是可以的,但不要以为贴金之后就能证明自己高贵。意淫式的自信没有任何意义。

颓废的文化会使一个民族消亡,或者是在别人的怜悯中苟延残喘,甚至是凭动物本能在生存。

如果说存在的时间长就是好文化,那氏族部落文化延续了上百万年呢,干嘛不回去?因为时代变了,文化就需要重新审视与更新,才能建立文化自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