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冰 湖田,是苏州阊门外的一处地名,不是专指哪一条街巷,而是一片区域的名字,曾经包括半边街、杨安弄、宝园街、引凤园、路头堂、石牛头、青莲庵、潭子里、鸭蛋会馆、营房场、铁香炉、杨家坟这些地方,老苏州喜欢统称为“湖田上”。现在“湖田”用作社区的名字,倒也十分贴切。吴语中,“湖”与“河”发音相同,所以有些文献会写作“河田”。 湖田得名于何时,无从知道,但应该相信,这个名字是写实的,不由使人联想到古代这个地方水田成片的场景。唐代白居易疏浚山塘河后,山塘一带渐渐热闹了起来。相传石牛就是唐时物,宋咸淳六年(1270)僧志珍在此建即山庵,明代更名石牛庵,如今仅剩石牛头这个地名了。 宋代的湖田,颇受佛教徒青睐。就在石牛头这个地方,早在宋绍兴年间,僧本立就建造了圆觉庵,明正统七年(1442)僧善儆葬母于圆觉庵废址旁,就此重建,又名青莲庵。青莲庵虽然屡毁屡建,但庵内的古桂与老梅,却饱经沧桑从宋代一直傲立至清代。春天探寒梅,秋日闻桂香,在青莲庵清修的日子,应该不会太枯燥。 元代的湖田,颇受道士的青睐。元代道士杨道常在南濠创建佑圣观,仙去后,被葬于湖田,其徒结庐守墓,取名佑圣山居,祝允明有记载。清雍正初,道士施尚音请皇帝将佑圣山居赐名为上圣观,由和亲王题写匾额。上圣观有只铁香炉,久而久之,这铁香炉也成了地名。道观门前有条小弄,本是信众烧香求签的必经之路,叫求签弄,清末开了大马路,把上圣观与求签弄一隔为二,时间长了,人们也忘了这弄堂名字的由来,居然写成了“求笺弄”。 明清两代的湖田,随着外来人口的逐步迁入,居民与房屋日益增多,乡野气息越来越少,文人书卷气与市井烟火气越来越浓厚。 世居崇明的杨昇与杨晟,明代正式迁居苏城阊门外,入吴县籍,此后杨氏子孙在此繁衍生息,号称“湖田杨氏”。杨昇,字起同,号未斋,弘治六年(1493)进士,历任户科给事中、礼科给事中。给事中有谏言、监察等职责,而一身正气的杨昇非常称职。因罪被罢职的大臣欲夤缘再进,遭到杨昇弹劾;以气节著称的武冈知州刘逊遭人陷害,杨昇不顾自身安危参与申救。杨昇去世后,被安葬于楞伽山紫薇村,其进士同年吴一鹏为他写了墓志,阊门南城下竖起一座为他而立的牌坊。杨昇遗腹子杨伊志,师从王宠,运气比他的老师好多了,不仅于嘉靖十一年(1532)考中进士,还一路高升,官至右副都御史、南赣巡抚。 安徽休宁的汪观,字瞻侯,号松萝,清康熙年间也来到苏州,隐居于湖田。他在通贵桥附近筑“湖田书屋”,广泛征求天下诗歌,选编刊印《清诗大雅》。汪观以诗交友,不分贵贱,哪怕是穷困潦倒的诗人,他也一视同仁,以礼相待。岭南布衣诗人王文潜,字清淮,能诗善画,康熙五十四年(1715)来到苏州,投靠长洲县令许遇,因诗而与汪观结交。他们在湖田度过了将近一年惬意的诗酒时光,到了来年春天,王文潜思乡情切,写下《丙申岁春留别松萝》:“驿路梅开春正芳,归心偶动问轻航。经年半醉湖田上,何日重携虎阜旁?烟水梦魂千里月,乾坤吟啸一头霜。同怀莫讶轻离别,难遣罗浮业尽荒。”可悲的是,留别汪观后不久,王文潜就客死苏州,最终未能回到家乡。于是,汪观为王文潜刻诗,还将其安葬于虎丘半塘寺内。 湖田南面的花埠,明代有徐氏的东园,到了清代,成为东山刘氏的寒碧山庄,而观音峰本在寒碧山庄围墙外的半边街,后来被围入园中,成了盛家留园里大名鼎鼎的冠云峰。 明万历初,湖田兴建五路财神庙。财神是谁,历来说法不一:一说是唐初杜平,兄弟五人,掌天下财源;一说是顾野王的五个儿子;一说是元末的何五路;一说是元人杜定。苏州人习惯将财神称之为“路头菩萨”,所以财神庙俗称“路头堂”。每年正月初五日,是财神诞辰,附近百姓都想在这一天沾沾财气,争先恐后前来迎接财神,谓之“抢路头”。 太平天国战乱被平息后,湖田成了投降的太平军兵卒与灾民的麇集地。诗人孙周奉命在此办理善后事宜,开办灾民厂,救济那些孤苦无助的流浪者。他自己出资购买废地,开辟新街,取名通惠里,配以荷花池与九曲桥,建水步,设路灯,沿街市房以低廉的租金招商,广场则招纳江湖人士表演杂技,雇人每日清扫街道,还设立社塾,从事教育。不到四五年,众商云集,戏园、书场、酒肆、茶楼林立,湖田已然成为热闹繁荣的市廛。评弹艺人马如飞,便是在湖田财源轩书场一举成名的。令人失望的是,街区内青楼也随之多了起来,笙歌达旦,淫风四起,加之烟赌等陋俗流行,孙周实在看不下去,就只能离开这里,移居城东,图个清静。 清末民国时期,湖田成为地方自治与民众教育的试验田,与时俱进。1908年,秀才先生庞振声在湖田路头堂创办长元吴公立半日学堂第九校,推行新式教育。1910年,苏城议员韩庆澜在湖田设立阅报社,启发民智。1912年5月,地方自治组织山塘市民公社在湖田阅报社宣告成立,夏康保当选社长。1929年,苏州市立湖田民众茶园正式开幕。该茶园定期邀请民众教育馆的讲师及社会各界人士举办演讲会,演讲主题有“拒毒”“劝用国货”“民众的责任”“婚丧仪式改良”“养成看报的习惯”“职业指导”“劝进夜校读书”“劝民众种树”“种痘”“夏季卫生谈”“合作运动”等,辅以滑稽、宣卷、弹词、魔术、丝竹、双簧等节目表演,使广大市民在轻松欢乐的氛围中接受教育。 近代湖田的名人中,从潭子里走出来的蔡俊镛是杰出代表。蔡俊镛于1893年以元和县民籍考入苏州府学,成为一名秀才,翌年考中光绪甲午科江南乡试举人。他是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的首任校长,培养出一批以叶圣陶、顾颉刚为代表的优秀学子。 从空旷的乡野到拥挤的市廛,从清丽的风光到丰富的人文,湖田地区沧海桑田式的蜕变,正是苏州城历史变迁的缩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