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画了一个圈

 开心的桂花鱼ay 2019-05-27

时隔14年,再到深圳,参加由华樾科学技术研究院主办的“语文主题学习”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首届会议。

华樾现在正在推行的“语文主题学习”项目,是李希贵校长主持完成的国家教育规划“十一五”重点课题研究成果的实践应用。我接触到这个项目也是偶然,近十年,我的大多精力都投入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与实践中。几年前,在武穴市观摩过湖北省语文主题学习大型展示与交流活动,当时只是旁观,没有太深入的去了解。今年红安县教育局提出以语文学科为切入点,继续深度推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我在教研室分管教科研,虽然不是语文学科教研员,也责无旁贷参与其中,“语文主题学习”也由此再次进入视野。

在我25年的讲台生涯以及6年的教研员工作中,涉足过很多学科,直接参与最多也算擅长的学科就是语文。以我的观察与了解,没有哪个学科的教学改革有语文学科多、频繁: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到风格流派。但不管怎么改,有一条是万变不离其宗的,那就是尽量让学生多阅读。多读书、大量阅读这个要求本身,并不是什么教学改革,也根本不是什么新鲜东西。阅读,是文明要求、人文要求、成长要求,其意义是超越语文教学、语文学科的。今天谈语文教学改革、语文课程改革,如果只是泛泛地强调阅读、强调大量阅读,真的就是一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正确废话了。

落地的途径与方法才是最重要的。这才是“语文教学”要解决的问题、要改革的方向。

作为语文教师,我对语文教学的一些问题是有过许多思考的,之前也以教学反思的方式形成系列文章发表于《湖北教育》名师专栏。但我的反思,更多地是基于现有教材本身以及课文统治下的课堂教学,偶有拓展,也是碎片化的,并不成气候、成系统。这一次更深度地接触“语文主题学习”这个项目,给了我很多的启发,特别是胡立根、毕英春、赵家英、潘继云四位老师的报告与交流,从不同的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联结起来,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语文主题学习概念。

胡立根先生的报告从宏观上谈语文教学的双重困境与突破,在座的老师听了也应该会心有戚戚。他所说的双重困境,几乎是每个语文教师都遇到或正在其中挣扎的。其中关于课文原生价值与教学价值双重性的观点,特别让我感慨。回想自己以前的语文教学,便常常在这当中焦虑,只是当时不知自己身在此山中罢了。语文不同于数理化学科,这是重要区别之一。一个公式的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是相同的,但一篇文章创作问世与被选作课文解读则大都是不同的,不同老师的解读又不同。也就是说,所谓文章,其价值是开放性的,但我们的教学却往往是封闭性的。这种撕裂我有亲身体验,多年前我写过一篇散文《化在母亲掌心里的糖》,这篇文章流传甚广,还被人选为阅读材料进行分析,我作为原作者也尝试去做老师们设计的阅读题,竟然感觉拿不准答案!我惶然自问:我写的时候是这么想的吗?有这么想过吗?——原生价值与教学价值,我没有认真思考过的问题,其实亲身经历过!

胡先生列举语文学习种种困境与现状,进而由泛泛阅读引出主题学习。他在此处特别解释,自己不是在做营销,引大家善意一笑。其实大可不必在意营销,在大家都不了解的情况下,营销是有必要的。我在接触这个项目后,先期与多位同行进行过交流、咨询、探讨。这几个顾虑与疑问带有普遍性,主要集中在初中学段老师那儿:课文都讲不完,还增加这些阅读内容,现实吗?教育部推荐的必读书目都不能保证学生读完,这些主题学习丛书能读完吗?我们是有中考任务的,到时语文考砸了怎么办?我们早就让变来变去的课改折腾怕了……小学老师们对语文主题学习项目接受度相对更高些。

胡立根老师

我个人是接受语文主题学习理念的。我接受它不是什么堂皇的理由:多读书,增加阅读量。我接受,是因为在我的判断里,语文主题学习这种方式其本身是功能性的。什么功能?有利于应试的功能。同样是海量阅读,泛泛阅读完全基于兴趣,养成习惯能终生受益对考试作用则未必大。毫不讳言,在目前的学校教育选拔体系中,脱离应试功能谈任何教学改革,都是耍流氓。

我不知道自己的理解是否准确,在我看来,语文主题学习说穿了,就是根据教材单元学习主题,靶向拓展阅读学习,也可以说是把围绕某一篇或几篇课文设置的单元训练,化为在同主题阅读拓展中实现,不用单一无趣的刷题来完成。

这样的阅读与教育部推荐必读书目是两回事。教育部推荐必读书目,某种意义上说,不是语文学科的事,是整个基础教育的事,是国民人文科学素养夯实与提升的事,是一项国家工程。语文主题学习则是非常明确地针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的改革。丛书拓展阅读篇目可以从推荐书目中有针对性地选择,但二者之间是有交集的关系,并不能彼此覆盖。

这次学习中,毕英春老师围绕《威尼斯小艇》展开的主题阅读、深圳赵家英老师带小朋友听大自然的声音的拓展阅读,都用生动的教学实例为我们展示语文主题学习的魅力与功能。特别是赵家英老师的教学案例令人赞叹,教材上这一单元的几篇课文,让小学生去听风、听雨、听小动物的声音,但在赵老师看来,这还太单薄,不足以支撑起小朋友对大自然的倾听。她在丛书中选择同类诗歌、文章,带领孩子们一起倾听:大地的声音、海底的声音、花开的声音、落雪的声音,进而延伸到厨房的声音、操场的声音、马路边的声音……这些声音背后是有意象的,非常符合孩子的认知。赵老师把课文的学习,一下放大到对自然万物的用心体会。特别是讲到花开的声音,花开是没有声音的,但蝴蝶听得到、农人听得到,带孩子用心去倾听那些听不到的声音……而这所有的倾听,都是从一篇篇美丽短小的文字中得来,只是阅读体会,不用字词句段地分析,这就是一场充满趣味与厚度、又极具语文功能的主题学习!不只教学,还育人。在这样大量的倾听之后,再让孩子们写一写自己听到的某种声音,可以愉快地想像,会有多么美好的结果!事实也如此。

赵家英老师

语文与其他学科不同,真的可以这样说,在识字基础上,老师完全不教,学生全靠自学,考试也能得到一定的分数。母语嘛。所以,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老师其实不用讲多少,还担心什么讲不完课文?讲完了就有用吗?像赵老师那样通过主题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把语文知识的学习化进主题阅读中,哪里用讲太多!

有老师担心,你这样上课,课时够吗?按传统的方式一篇篇讲,那是肯定不够的。潘继云老师讲到的单元式集体备课就在这方面做了探讨与指导,一个单元总共多少课时,不以单篇课文来安排,而是整体规划课时,围绕单元主题,多篇目讲与读整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当然,前提是老师要痛快放弃自己的喋喋不休与习惯性教学表演。

大会总结时,陈祥俊先生发言谈到他对杜郎口中学课改的认同,我深以为然。不管其他人对杜郎口说什么,我从头到尾都认为他们的课改是有意义、有效、正确的课堂教学改革。自己嘴歪了不能怪经。我身边老师中,学习杜郎口失败的,少数是客观原因如大班额导致,大多数都是自己半途而废、穿新鞋走老路、急功近利、不理会精神只生硬照搬形式造成的,最后反而去怪人家经验不对,质疑人家的成功是造假。凡认真坚持,结合本班实际推行杜郎口课改经验的,无一不取得明显成功,而且全是教学成绩与育人的双赢。班级学生不光各科成绩明显强于其他班,且班风、学生行为习惯思考习惯自我管理能力,也都非常好,老师自己也成长迅速。这方面,我们身边是有让跟风质疑者闭嘴的实例的。

这样的经验,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中,我觉得同样是非常重要的。持之以恒、活学活用,必然取得成效。同样的丛书,赵家英老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学习写作,化为一次次生动的主题学习资源与氛围;有的老师则可能就是告诉学生,这几篇文章大家读一下,课堂没时间就课后读,再做哪几道习题……这样教当然没用,对自己是负担对学生也是负担。

一天半的学习,启示颇多。教育的过程,不应该是机械重复的过程,必当时时有我们从教者的思考与改变。某种意义上说,这不只是为了让学生学得更好,也是让我们自己的教育行为更生动更丰富更有挑战性与趣味性。

虽然已经不教语文很多年,但我与语文的因缘从没断过,与语文课堂教学的关联从没断过,用文字进行创作的爱好也从未断过。我个人觉得,不管是学校还是老师个人,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是值得一试的。像赵家英老师那样让自己和学生都乐在其中的语文教学,并不遥远。

此次深圳之行,用一个朋友的说法,那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领域,画了一个圈。

会圈住什么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