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主题学习(阅读才是语文教学的生命)

 叶老师YP 2015-10-02
  2006年8月15日,全国中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启动会议在潍坊召开。各地实验学校的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以及教学第一线的骨干教师近400人参加了会议。时任潍坊市教育局局长的李希贵同志针对中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作了重要讲话。他强调,语文教学改革应该从课内突破;每学期课内阅读100万字;每学年课内阅读200万字;将课堂2/3的时间给学生;小学和初中的学生没有体验先不要写作。本次会议拉开了“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大幕。
  实验的缘起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于2006年启动,至今已经过了8个年头。8年间,“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在生源一般、师资一般、办学条件一般的广大中小学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从风筝之都潍坊到文化古都太原,从长白山下的抚松到江苏的金坛,从北疆黑龙江到南疆海南……目前,全国各地已有2000多所学校参与了这项实验。
  随着“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进一步深入,全国各地涌现出一批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他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交流,不断地总结经验,形成了许许多多的经典案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这项实验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校管理者和语文教师的关注,他们迫切地想了解“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来龙去脉以及取得的成果,他们更想把这一实验的成果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
  谈起“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来历,还要从语文教学中的几大怪象说起:
  怪象之一:语文教师的尴尬
  20世纪80年代初期,李希贵老师任教于山东省高密四中,当时高密四中的高一新扩了两个班,却因语文教师缺乏而致使这两个班没有老师上课。无奈之下,语文教师只好和学生共同制订自学计划,让学生自修;学生感到枯燥时,老师就让他们到阅览室里去读书,或者把图书馆的书借到教室里来读。一个学期下来,从学校领导到语文教师都捏了一把汗,为这两个班的语文成绩担心。可是,期末考试成绩却让语文教师们很尴尬:这两个班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成绩并不比别的班低,阅读和写作的成绩比别的班还略好一点。
  这件事情让李希贵老师久久不能释怀:作为语文教师,课堂上的那些汗水和努力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怪象之二:刺在语文教师心中的痛
  1995年,李希贵老师来到了高密一中。作为校长的他遇到了这样一件事:
  一位考上大学的毕业生,写信给他正在一中复读的一位好伙伴,信中介绍了各科的学习方法。当谈到语文时,这个学生告诫他的同伴:“语文哪,你可千万别上语文老师的当,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的那些东西没用。”这封信后来被班主任老师发现了,回到办公室,她当着全办公室的语文教师念了这封信。
  当时在场的所有语文教师听完后好长时间都没有说话,他们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但也确实被刺中了!
  李希贵老师不得不承认这位学生在信中所讲的有一定的道理,他也因此从中发现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契机。
  怪象之三:初中生语文成绩堪比高三生
  为了统一老师和家长们的思想,李希贵老师让刚刚上初中一年级的儿子和上初中四年级的内侄女参加了高三的语文期末考试。结果,这两名初中生的成绩令语文教师们大吃一惊:初一的学生考了82分,初四的学生考了85分,而高三(包括两个复读班)学生的语文平均成绩却只有84.5分。这与高三学生的平均分不相上下的成绩,确实令语文教师们尴尬不已。这两名初中生,一个距离高三还有6年,一个距离高三还有3年,他们是何以取得如此好的成绩的呢, 李希贵老师给出了谜底:
  我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提供了适合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阅读书目,并购买了大量的图书。当买书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时,他们就把我的书也偷偷地拿到了他们的书架上,有些还写上了他们的名字。仅《戴高乐传》一书,我儿子就买了3本,他把不同的版本比照着读,竟然能找出同一场战争,哪本传记写得更好,哪本传记写得有问题。他们的语文成绩,正是得益于他们自己的阅读涵养、积累和独有的感悟。
  从这件事中,李希贵老师看到:一个孩子的认知水平,如果通过阅读有了积累,有了大量的铺垫,其高度会超出他的年龄阶段。
  之后,李希贵老师带领语文教师们对语文教学进行了改革,他们把常规的语文课由每周的6节减到2节,由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完成教材的讲授;其余4节让学生到阅览室自主阅读。结果,学生的语文成绩并没有因为教师讲得少而下降,而是在潍坊所有中学中遥遥领先;更重要的是,提高的不仅仅是语文成绩,还有教师、学生的整体素质。
  高密一中的语文教师们由此得出:语文学科的基础是阅读,尽管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各项能力,但如果没有阅读作为基础,学生的其他能力是很难得到提升的。
  怪象之四:病假条换来的高分
  2006年4月24日的《中国教育报》刊登了一篇题目为《“病假条换”来的课外阅读》的文章:13岁的智颖黎,是乌鲁木齐市第十三中学初中一年级的一名普通学生,在她上小学二年级时,一次偶然的生病让她体会到了阅读的快乐。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愉快的阅读体验使她不断地请“病假”从小学二年级到初中一年级,她一共写了100多张假病假条。她的父母从最初的困惑,到后来的默许,最后也变成了帮她请假病假的“同谋”。几年来,按照自己制订的读书计划,智颖黎阅读了大量的名著名篇、唐诗宋词、名人传记等。这100多张“病假条”,换来了400多部名著的阅读,她的学习成绩竟然没有受到丝毫影响,反而还特别突出。
  这一事例使李希贵老师深深地体会到:阅读才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语文这一学科的学习,必须通过大量的积累,才可以有一个提升。
  基于以上种种情况,经过不断的思考、实践,李希贵老师提出了“语文主题学习”的思路,通过转变传统的老师讲得累、学生学得苦的语文教学方式,在课内大量阅读,探索出了一条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教改之路。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简介
  一、“语文主题学习”的内涵
  “语文主题学习”是以高效课堂、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内大量阅读为特征,以编写围绕教材单元“主题”的实验教材(即“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为载体的语文学习体系。
  “语文主题学习”立足于简简单单教语文。因为不论人教版、苏教版还是北师大版的教材,都按照单元编排,以某个主题为中心来构建课文单元。大体分为两类情况:第一类是直接标示出单元主题,第二类是单元主题隐含在单元课文背后。“语文主题学习”即是依据教材的单元主题编写。比如教材中有一篇关于“童年”主题的课文,“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即围绕这个主题选择几十篇相关、相近、相似,甚至相对、相反的文章,且所选的每一篇文章后面都配有阅读提示。这些文章既要照顾到古今中外,还是注意到文言、白话的搭配,既要兼顾诗歌、小说、散文等文体,又要照顾到不同的年代,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课文的单元主题进行扩展和延伸,使主题更加丰富、多元,以促进学生对主题内容的理解。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即是以“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为依托实施的课内大量阅读的教改实验。
  二、“语文主题学习”的理念
  第一,语文是学出来的,而不是讲出来的
  为什么叫“主题学习”而不叫主题教学?因为语文是学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所以教师不要讲得太多,而要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在用三分之一的课堂时间学完教材的基础上,剩余的三分之二的时间在教师的指点下自由阅读配套的“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实现在一般的学校,靠一般的老师,在一般的生源条件下就能实施的语文教改方法。
  第二,“语文主题学习”是通过课内阅读、课内学习来学习语文
  过去,有过很多语文教改实验,也有很多阅读资料和系列的阅读书籍,但大都强调课外阅读——课堂就是完成课本,把教材教得死去活来;如果要读书,就依靠课外。如果语文的教学靠课外,英语毫无疑问也要靠课外,数学同样也要靠课外,课外阅读的目标能完成吗?所以,不要再去更多地寄希望于课外。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如果未来不是上大学中文系,他们在课内就应该学好基本的语文,具备能够为未来的职业奠基的基本素养。对于80%的学生来说,要让他们在课内就把语文学好。怎么学好?“语文主题学习”为学生配备了每册十几万字的“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每个学期的课内阅读可以达
  到100万字,一个学年完全能够达到200万字。实践证明,一本十几万字的“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两三个小时就可以读完。教师只需略加指点,只要学生读了,质量自然就有。不需要精雕细刻,不需要每一句话都挖地三尺,衡量实验学校和实验教师的标准,就是一个学期的课内能不能把配套的“语文主题学习”丛书让学生读完。经验告诉我们,世界上各国的调查数据也告诉我们,这个阅读量完全可以通过课堂时间完成。世界上平均每年读书最多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每年读书达64本,这不仅包括学生,还包括成年人。
  第三,改变长期以来用理科学习的方式学习语文的现状
  每一个学科都是不同的,但是我们却常常用同样的方法来教学,表现最突出的是——用理科的学习方式学习语文。众所周知,数学是举一反三,做了一个例题,就会了10个题目。这是学习理科的方式。但是学习语文的方式应该是反三归一,通过大量的阅读,最后有感悟,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像陶渊明所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书读多了,感受慢慢就深刻了,积累就丰富了,认识就加深了。所以须改变靠讲一篇文章,就希望学生把好多文章都搞明白,语文素养就会大大提高的认识。语文教师须把讲和练的时间压下来,把课时划分给“语文主题学习”。所以,简单的方法,就是要将三分之二的课堂时间作为学生主导的时间。
  所以,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之初,必须要统一三个思想:
  第一,一个学期课内阅读100万字,一个学年课内阅读200万字。
  第二,将课堂三分之二的时间给学生。
  第三,没有体验先不要写作,特别是小学生和初中生。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开展
  一、实验的实践特点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基本思路是三个“一般”:是一般学校、一般学生、一般师资情况下都能够适用的语文教学方式。在具体操作上有以下两个基本特点。
  (一)大量阅读
  中学阶段的课内阅读量300万字以上,主要借助“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完成,这远远超过了课标要求。
  (二)课内阅读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是向课堂要时间,要求用三分之一的课时学习语文课本,剩下三分之二的课时用来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尽量少讲,“简简单单学语文”,将课堂教学时间还给学生。
  二、实验的操作要点
  “语文主题学习”从语文教学的规律入手,倡导大量阅读,简简单单学语文,改变了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的高耗低效的教学现状,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实验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探索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一)改变课时分配,课内大量阅读
  建立以“大阅读”为目标的语文学习体系,实施语文课时的“三一制”;
  课内用三分之一时间学习语文教材,其余的三分之二时间用于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和其他经典作品,为课内大量阅读提供时间保障。
  (二)三讲三不讲,提高课堂效率
  实验教师不再像以前那样字词句强拉硬拽,段篇章条分缕析,非得把教材挖地三尺,而是遵循“三讲三不讲”的原则——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集中力量讲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易混、易错、易漏点、讲学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讲学生解决不了的。删除无效教学环节,减少无效劳动,课堂教学直奔中心,使课堂教学提速、增容,高效低耗。
  (三)倡导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不再是满堂灌,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把重点放在对学生阅读的引导和点拨上,不断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减少教师讲和学生被动听的时间,多给学生时间,让其自由阅读,自主积累,自主品味,合作学习,探索学习,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四)改革备课制度,利用学案导学
  实施集体备课。教师课前提前阅读教材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每学期教学前,备课组先进行初步的集体备课,确定出每单元的教学重点或主题,分工落实到实验教师;实验教师根据分工重点备课,确定教学指导方案,提交备课组讨论、修正后分发到讲课教师;讲课教师提前公布学习方案,组织学生预习课文,推荐并组织学生查找资料、搜集资料;学生在查找资料、大量阅读的过程中,解决疑难,提出问题。
  教师以学案为引领,对一组课文进行阅读理解和感悟体验。学案包括三部分:一是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本组课文需要完成的任务。二是导读提示,这是学案中最重要的,也是对学生学习真正起指导作用的核心内容。
  教师根据学习目标,不仅结合课文内容为学生提供阅读提示,而且为学生提供完成学习目标的方法提示。学生依据学案中的问题和提示就可以知道阅读这篇文章需要做什么和怎么做。三是反馈检测,用来帮助学生检测对课文重点的把握及语言积累等方面的收获。
  三、“语文主题学习” 教学模式
  在实践过程中,实验教师积极探索,不断研究。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改革,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研究氛围,开发出多种“语文主题学习”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1 X”模式:即以一篇课文为基点,向 “面”上辐射,把从一篇课文中学习到的知识,迁移运用到“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多篇文章的学习中,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形成“一课带多课”的辐射式教学方法。
  第二种是“X 1”模式:先选择“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学生特别感兴趣的文章,学完之后反过来让学生自学必修教材中的某篇文章,即“反三归一”。
  第三种是“单元整体推进”模式:学生学完必修教材一单元的文章,再整体补充“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多篇文章。
  经过几年的“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在广大实验师生的努力下,语文课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教师简单地教,学生快乐地学,课堂教学变成了一个喜欢读书的老师领着一群喜欢读书的孩子在文字的世界里旅行的过程。
  教师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学生喜欢上了语文课堂,也越来越喜欢读书了。实验学校的教师、学生们正在创造着语文教学的奇迹,探索出了一条简单易行的语文教改新途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