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艺术鉴赏力也随着时代风尚变化而变化,与时俱进才能创作佳品

 鳞潜 2019-05-28

书法是一门具有独特表达方式的艺术,而且也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扎根于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大街小巷。对于书法欣赏可以说是一种审美享受。但是如何欣赏它是所有人共同关心的问题。有人形容书法鉴赏神秘莫测,对其书法欣赏的评价也是玄之又玄,似乎书法鉴赏就只有那些书法专家能做得来。事实上这是一种偏见。以前的学者曾多次讨论过如何欣赏书法艺术,但其中有些太古老、太抽象,无法用语言表达,以致人们只能看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想和来到本文的您一起探讨,如何通过简单的叙述来阐明怎样欣赏书法艺术这一课题。 欢迎荧屏前的您在评论区留下您的高论。

要欣赏书法艺术,不仅要阅读它的内容,还要看到它的魅力。文盲,即使是不懂汉字的外国人,也会不自觉地受到作品魅力的影响,从而培养欣赏者对作品本身的神韵气质的感官认知,提高欣赏者的文化素养达到陶冶性情的效果。在不知不觉的徘徊在微妙的影响过程中,自得其乐,获得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艺术享受是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事实上,我们需要提高大众对书法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学习书法的兴趣。只有提高书法的鉴赏能力,才能提高书法水平。如何学会欣赏书法艺术,的确是对每个书法爱好者在书法艺术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书法艺术欣赏是一种主观意识活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它的定义不同于自然科学:

就好比一道简单的加减数学题,一加一等于二。每个人的答案都是一样的。书法不能用公式或定义来规定他,也不能用质量的大小、长度或重量来衡量。几个人也能写一个字。结果是各显其面,不尽相同,美丑的定义也不会相同。

二、书法艺术的审美观念和自然审美观念不同:

有人说动物园里的大蟒蛇是最漂亮的,也有人认为它是最丑的,甚至是最可怕的。有些人喜欢用红色和绿色装饰他们的房子,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些颜色很粗俗。这就是美学的差异。从书法的艺术水平高低来看期书法作品的高低,可以争论到面红耳赤,谁也说服不了谁的地步。

这是由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审美的不同,其结论自然也不尽相同。

三、时代风尚和审美观念的不同:

著名画家赖楚生先生饶有兴趣地说:“我年轻的时候,男人头上都留有长长的辫子。偶尔,看到一个没有长辫子的人是不愉快的。到了中华民国以后,男人头上的辫子被剪掉了,人们开始习惯了。有时候,有些人还留着长长的辫子,但他们觉得自己不合适,不受欢迎。”反而觉得不伦不类,不顺眼了。如时代潮流变了,服饰也随之改变。高领、低领、长裙、短裤,因时尚不同而变。书法艺术鉴赏力也随着时代风尚变化而变化。有的崇尚古代传统书风,时下又有流行书风、现代书风等不同的书风,只要你凝神一想,这样因时而变的例子很多,给书法艺术欣赏带来了困难。

四、书法艺术是一门抽象的美学:

书法艺术根据作品内容的不同,呈现的艺术形态也有所不同,对此不同的作品所表现出的布局方式也多是多样,有粗犷的、有沉重的、有笨拙的、有宽博的、有轻松的、有凝重与滞拙,剑拔弩张,雄健流畅,秀美险峻的形式。除非鉴赏家和作者能够掌握理解它们的精神,否则很难与作者心领神会,体会一致,这是非旁人所能理解的。

五、对书法学习研究、水平高低程度不同: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尤其在象棋比赛中,摆一个“绝妙”的招。受程度高的观众一下子就能理解,程度低的要看几步才能领悟,再差的甚至一直不能理解。这就是水平程度不同看到的深度也不同。尤其是在书法艺术鉴赏方面。唐代大书法家怀素与颜真卿一起讨论书法,怀素说:“每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真卿说:“何如屋漏痕?”怀素说:“得之矣”。宋朝大书家苏东坡,黄庭坚二人在一起笔会,把写好的字挂起来欣赏,东坡说黄庭坚的字“好是好,就是有些字的笔划如死蛇挂树”,黄庭坚谑东坡说:“你的字也不怎样呀!就象石压蛤蟆”。二人相视抚掌大笑,他们的书法水平已达到师法造化的地步,欣赏过程中故能互通神韵。

由此可见,书法艺术的鉴赏是不容易把握的,但在长期的实践中,通过不断的总结,欣赏者和作者逐渐形成共识,或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因为对书法艺术的鉴赏是通过审美手段来获得一种审美的感受。这就是美感。美感是如何产生的?审美意识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对审美对象感官功能的动态反映。广义上讲,它包括审美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式,如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情怀等,狭义上则专指审美的感受。

书法艺术欣赏就是通过“內眼”来感受书法艺术的美

一般来说,人类的感官有五种: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和嗅觉。它们是高等动物的共同本能。作为审美感官,它们主要是听觉和视觉。所谓目迂之而成色,耳闻之则成声”,书法欣赏只是一种视觉体验。这种感觉是通过视觉感官获得的“梦幻般的想象体验”。人类作为“万物之灵”的奥秘在于我们所称的“第六感觉器官”,即通常说的“内眼”。历史学家有历史眼光,书法家有书画视野,三百六十行都有自己的内在视野。书法艺术欣赏就是通过这一内在的眼光来感受书法艺术的美。这种审美情结体现在书法艺术欣赏过程中。在艺术欣赏过程中,有五种审美观念及角度:

一、书法艺术的立体感,又称雕塑感或质感。

汉字独有的结构特点:

中国汉子的结构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方方正正是汉字的最大特点。在每个字中,总有一个主要的横笔或竖笔作为主笔,其余的笔画则作为陪衬。这是书法的“架子结构”。框架结构是整个词的支柱,即所谓的“轴线”原理。林语堂先生说,“中国书法作为中国美学的基础,其完整内涵进一步的体现在对中国建筑的研究中。一所房子有轴线,一个大建筑群有轴线,正如中国书法中的永字八法“八方点划环拱中心”《又如临写汉字要在“九宫格”中安排笔划,都在遵循这一原则一样,历代书家都重视研究这一原则。又如临写汉字要在“九宫格”中安排笔划,都在遵循这一原则一样,历代书家都重视研究这一原则,不论什么书体,上下纵横,都通过这一原则,写出旷代罕见的神品、妙品。大凡学书者,都是先求平正,后追险绝,又复归平正,前一个平正,中轴线显而易见,后一个平正则是前一个平正的飞跃。不管你的笔迹多草,多险绝,它都可以保持在中轴线上。重心仍然非常稳定,不会感觉到震动。可以看出,汉字的结构和古代建筑是共同的。同样,在重心的影响下,立体感则跃然纸上。

其次,书法书写工具的特殊性,这是一支神奇的七寸毛笔,可以用铺毫抽锋,可以挥洒自如。宗白华先生说:“中国书法用中锋写的字,背阳光一照,正中有一道黑线,周边稍淡,叫‘绵裹铁’,圆滚滚的产生了立体的感觉。”元朝赵孟頫《兰亭十三跋》中说:“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要求笔笔中锋,让每一点划都能呈现立体感,当然我们不排斥侧锋,这里只是强调中锋写出来的线条更能呈现线条的立体感。

书法艺术创作要体现出节奏感:

书法的节奏被称为“笔意”。郭沫若先生说,“构成节奏”不能从两个重要的关系中分离出来:一个是时间的关系,另一个是力量的关系。这一解读对我们理解书法的节奏非常有帮助。书法的真正确立也是一个运动和节奏变化的过程。楷书“永”字八法中的八种书法有不同的节奏。在用笔上、藏、露、顺、逆、讲节奏;在用墨上、枯、湿、浓、淡是节奏;在字体上,真真如立、行如走、草如奔是节奏;在字体上,真如立、行如走、草如奔是节奏;在书写能力上,八面出锋,纵横驰骋,四平八稳也是一种节奏。纵观大自然万事万物,节奏无所不在,斗星转移,日落月出,潮涨潮落,都是一种节奏。

唐代大文学家张怀瓘在其书法理论中称书法为“无声的声音和无形的形象”。他谈到对称、穿插、呼应和断连的规则,就像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音乐。王羲之有一个非常精彩的篇章,充分展示了书法的韵律。他说:“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他还说:““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每作一折,如屈折钢铁;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唐代书法家张旭在观看公孙大娘舞剑的同时,也在草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笔触就像舞蹈,轻重呼应,显得格外的匀称、篇幅表现的沉闷、伟大、最小、最慢、安静的收尾呼应,字与字之间连贯性极强,有极富节奏感。巧合的是,醉酒的怀素和尚,挥毫泼墨,有的字笔下生风,活泼飞动,又好似一个轻歌漫舞的霓裳羽衣舞蹈,节奏在他的书法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平静如一首激动人心的交响曲,也像一支霓虹灯般舞动,生动地表现了他书法的韵律。宋代米芾诙谐地说:沈辽排版,蔡祥乐,苏轼画,黄庭坚画,他自己刷字。这个“排、勒、画、描、刷”是一个以不同节奏写出来的字,可以看作是一个拥有理解节奏感的心灵。

以朦胧感显示期形象,具体而微,抽象而玄。

朦胧感是艺术创作中作者惯用的画面凸显效果的方式,在很多优秀书法作品中也不乏用朦胧、含蓄等手法凸显作品整体的感官美。就好比文学当中就有朦胧诗,如“唐韦庄诗:“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花十里堤”这是一首朦胧的诗,表达了烟雨朦胧的境界,恍惚如梦。徐悲鸿的画《漓江春雨》是一种朦胧和恍惚,像烟和梦,也是一种朦胧的风景。花半开,酒微醉,“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妙就妙在一个“半”字”这个词有魔力。它含蓄、期待、可取、神秘、可搜索。如果门开得大,一览无余,则索然寡味。

朦胧感决定了在艺术表达方式中反映现实事物的形态美,一切都是关于朦胧的美。唐太宗称赞王羲之的书法:烟霏洁露,若断而连”,赞王献之的字:“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神光离合,乍阴乍阳”。古往今来,陆机的《平复贴》,王珣的《伯远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张旭的《古诗四首》,颜真卿的《祭侄稿》,怀素的《苦笋帖》,杨凝式的《神仙起居法》,苏轼的《黄州寒食帖》等。当代书家如沙孟海、林散之、李志敏等人的作品,飘然出尘,云海滃郁,都十分朦胧,让人浮想连联翩。非常模糊和富有想象力。

孙过庭曾在《书谱》中指出,“伯英不真,点划狼藉,元常不草,使转纵横,乍显乍晦,若行若藏。”这种无序,纵横,模糊,隐藏是模糊的。在每次欣赏这样的作品如看海上蓬莱,月中桂子,展现的是一种神韵。核心是一种丰富的精神,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种朦胧的美的享受。

空间感便是要达到一种淡泊、空灵的境界

中国书法艺术追求的最高审美趣味是达到一种淡漠、空虚的状态,这种状态主要体现在空间感上。宗白华先生从美学的角度强调“一幅好的字表现一个美的空间”。他们巧妙地运用了从白到黑、虚拟和真实的结合,通过黑白对比来展示中国书法空间感的最大特征。邓石如先生说:“计白当黑,无笔墨处也是妙境呀。”清包世臣也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当黑,奇趣乃出”。老子说:“大音稀声”,“大象无形”,说的都是一个空间感。宗白华先生更生动地描述了这一点:“如果汉字写得好,它们将在一种具有生命和空间的三维艺术中获得成功。如果汉字写得好,字里行间可以“中国字若写得好,用笔得法就成功一个有生命有空间立体感的艺术品,若字和字之间,行与行之间,能“偃仰顾盼,阴阳起伏,如树木枝叶扶疏而彼此相让。这个字是舞蹈,一段音乐。于右任先生认为:“宁可牺牲形式上的对称,而要力求章法空白的得当”。因此,他的作品给人一种远离世界的感觉,简单而灵性,这是普通人无法企及的。

空间意识的表达也应把握虚拟与现实的变化。庄子说:“虚室生白”,“唯道聚虚”,万象皆从虚空中来,又向虚空中去。笪重光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如古今中外的建筑群,要留有空旷的场地,房屋要开门设窗一样,好让人有回旋余地。就像中国古代和现代的中外建筑一样,我们应该留下开放的空间,打开门窗,让人们有活动的空间。书法作品应该有一定的空白,字里行间都应该有空白的,天头地脚也是空白,有虚有实,要达到一种比墨水更好的无墨状态,所谓精鹜八极,心游万仞”是书法艺术所产生的巨大空间魅力。

书法创作应当顺应时代风尚,才能具有欣赏的新鲜感:

纵观书法史,它是一部创新的历史。周太史籀作大篆,秦丞相李斯作小篆,汉代隶书的崛起,金代以来书法创新的繁荣,王羲之独特的智慧,凭借其深厚的行楷功力,讲书法发挥的淋漓尽致。颜真卿突破二王规范,形成了一个积极的开端,气势磅礴的颜字都是一种创新。。

从字体的发展和创新来看,从象形文字到甲骨文、钟鼎文,秦篆、汉隶、魏碑、真书、行书、草书逐步演变、发展而趋于定型。从字的风格上看,晋书尚韵,唐书尚法,宋人尚意,明书尚姿,清人尚变,这“韵、法、意、姿、变”充分体现了时代感赋予的生活情怀。

牛顿有句名言说得很好:“如果我能比笛卡尔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王羲之没有遵循以往的路线,不敢越雷池一步的钟繇、卫夫人的规范前却步。颜真卿在王羲之的“书圣”面前没有怯场,这为中国书法创新树立了榜样。

80年代以来,中国书法出现了一股热潮,甚至出现了“现代书法”和“通俗书法”。我们不能说它不是一种创新,它确实值得称赞,但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除此之外,必须充分发挥它的民族性,植根于文化传统,“数祖忘典”离开传统,离开中国书法特有的基本功这土壤,去搞“创新”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书法要有生命力,必须有改革创新。雄心勃勃的书法爱好者应该站在王羲之、颜真卿等巨人的肩膀上,然后进行创新。

前面所述的立体感、节奏感、朦胧感、空间感、时代感是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我们可从这五个方面学会欣赏书法艺术,从而提高鉴赏能力,从而提高书写水平,达到异化的境界。五官有众生之美。

书法敢于追求自然解脱,是返朴归真,性任自然的最好体现

“自然美”是佛教禅宗所说的“任性自然”。从佛教的“心即佛”理论到后期,它成为“任性的自然”,从“自由解放”到“纯粹的自然”,天真自在的佛教禅宗思想也传到了书法领域。它形成了一种不愿坚持书法的局限性、崇尚自然的风格。这在宋明书法中最为突出。在此期间,许多书法家非常喜欢冥想和启蒙,抄写经文,从而认识到禅宗的“任性天然”状态。例如黄庭坚的《松风阁》,行文舒展豪放,笔法变幻莫测,大开大合,飞动错落,简直是一种不食人间烟火,超凡出尘的天然个性。米芾的《蜀秦帖》则灵活多变,虚实相生,飘逸洒脱,寓老练娴熟于自然之中。明朝宋克的《杜甫壮游》诗,通篇流畅飞动,深得法度而又使法于自然,极尽个性,将自然之美的神韵尽显其中。获得了深刻的规则理论,使之具有自然的理性,发挥了其个性,展现了自然美的魅力。与此相反,唐代的书法是非常严肃的,所以大部分都是遵循规则的。我们应该小心。书法的自然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对自然美的追求被扼杀,书法家对自然美的冲动被压制。宋人的书法敢于追求自然解放,不受自然解放的束缚。它是回归简单自然的最佳体现。在书法创作中,我们应该追求一种自然美。刻意求工、巧于安排、矫柔造作、急功近利的作品无疑是不可取的。

“综合美”也就是“神韵美”,笔划的线条美,单字的结构美,仅只是衡量一幅作品基本功好坏的先决条件,只有在此基础上,精心研究其通篇章法布局,才能领略到书法作品的神韵。清人刘熙载说:“书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至数字,大如一行至数行。一幅至数幅,皆须有相避相形、相呼相应之妙。凡书笔画要坚而浑,体势要奇而险,章法要变而贯。”强调字与字,行与行的连贯性,要求做到“气脉连贯,虚实相生,错落有致”。

气脉连贯就是指书法在气势上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空虚与现实的结合,意味着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应该有间隙。它不应该太满,也不应该太拥挤,也不应该太凌乱,也不应该太稀疏。太稀疏会是单调而冷酷的寒乞。扭曲就是寻求法则和规律的改革,这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过程。充分利用位错、失稳、不对称等方法,取得了生动、流畅效果。这需要我们对整个布局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像一个优秀的音乐家一样,只有对自己所演奏的作品有深刻的理解,掌握好每一个乐章和每一组旋律,才能指挥和演奏出富有情感色彩和感染力的旋律。只有通过全面的欣赏,才能领悟到他的作品中的魅力之美,即优雅之美、魅力之美和意境之美。

书法艺术欣赏的过程与书法创作的过程相反。书法创作是点与画的结合,形成字、组字而成行,组行而成篇。书法欣赏是我们对作品构成中所体现的优雅、魅力和意境的第一印象。通过这些无形的美,只有心领神会才能领悟到神韵的美,即综合美和自然美。然后去分析它们的结构、点划,用笔这些有形质的形式上的美。可以说,书法艺术的欣赏过程是一个欣赏美的过程,是一个重新创造美的过程。

我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至今已形成百花齐花的大好局面,只要我们悉心领会,是能够提高欣赏能力的,同时也能对自身书艺有一个质的飞跃。以上所谈及的书法欣赏论述,仅是个人的浅见,供同好作为引玉之砖吧!

我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已形成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只要我们认真理解,就可以提高鉴赏能力,同时也可以使自己的书法有质的飞跃。以上讨论只是个人遇见,以作为引玉之砖!

本文完,欢迎在评论区留言,高谈阔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